⊙張 路[三晉出版社,太原 030012]
少兒科普讀物的成長與發展,關系到我們國家兒童科學素養的提升。盡管現在圖書市場的兒童圖書不少,但是普遍缺乏原創性,無法形成自身個性,從而感染讀者,爭取更大規模的讀者群。
針對這種情況,希望出版社經過深入的市場調研,大膽突破傳統,積極創新,創作出全新的具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的《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為少年兒童獻上了一部有趣又實用的精品力作。
一、選題策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作為一個出版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好河山蘊含的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怎樣才能策劃出形式豐富多樣,內容既貼近兒童需求,又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效”少兒科普圖書,是編輯一直需要思考的問題。《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一書在選題策劃上具有明顯的創新性和獨特性。以中國科學為科普內容,以少年兒童為科普對象,定位清楚,選題內容有新意。細觀本套叢書,結構上與同類書籍不同。它以時間為“經”,以學科門類為“緯”,分為原始時期的傳說,天文歷法,古代地理,古代農業、水利,古代數理化,古代交通,古代工程技術,古代建筑,古代醫藥、生命,古代兵器,以及現代地質、環境,現代能源、水利,現代航空、航天,現代交通,現代基礎科學、工程技術,現代農業、生命科學等部分,并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地介紹。這樣既保證了不同學科門類的科學性,又貫穿了歷史發展的條理性,使少年兒童在了解中國科學各個門類成就的情況下,還能掌握時間發展的基本情況,并能聯系歷史進程,了解古今科學發展的關系。二、優選作者
本套叢書作者劉興詩是地質學教授、果樹古生態學研究員、史前考古學研究員,涉及學科范圍廣泛,具有六十余年的科學研究經驗,是一個全面型發展的學者,駕馭這樣的材料綽綽有余裕。叢書中的一些內容,包括“‘絲國’CHINA”“遠古龍門山地質模型”“兩千年前的長江大橋”“別小看了‘牛屎堆’”“木筏水手和武漢長江大橋”“世界最早的機器人”“白帝城邊的偷水孔”“飛來峰的神話和現實”,作者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有的就是自己的科研項目。而對于“李四光的三大理論”“泥石流發現記”“來自大慶的秘密‘情報’”“這里還有一個‘大三峽’”“漫話三峽工程”等篇,也有自己不同的意見,學術觀點十分鮮明。因此,這絕非一般的編著,而是本身課題的直接研究成果,閱讀史料的間接研究的結果,每一節都是自身觀念的原創性作品。在寫作方式上,作者堅持了生動活潑的風格,不同于一般科技書籍的枯燥,也是一大特點。本套叢書作者主張科普讀物應該是“研究”出來的,也就是“真”;是“吟詠”出來的,也就是“美”;是“感悟”來的,也就是“善”。本套叢書就達到了這樣“真善美”的境界。三、細微編輯
編輯實質上是整個圖書生產過程中的中心環節,連接著作者與讀者的情感與感受。《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在各個環節上,關注了每一個細微之處。(一)內容。從內容上來看,《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突出了原創性,許多都是作者自身研究所得。例如,在“‘絲國’ CHINA”一節中,作者通過大量中外史料進行研究,并經過深入廣泛的對比,得出“CHINA”的真實含義是“絲國”,不是一般認為的“秦”“瓷器”“茶葉”等說法,是作者一篇著名論文的縮寫;“遠古龍門山地質模型”是根據考古出土文物,結合作者在龍門山長期進行的地質研究,特別是對地震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是作者一本專著中的一節;“兩千年前的長江大橋”“孟良梯的傳說”“木筏水手和武漢長江大橋”等,是作者從大量史料研究中所發現的兩千年來一些長江古橋,作者并沒有不停留在文獻研究上,而是進一步結合工程地質,親自到這些古橋遺址進行直接研究的結果,也是作者的一篇論文;“李四光的三大理論”“泥石流發現記”“這里還有一個‘大三峽’”“漫話三峽工程”等篇,是作者在概要介紹基礎上,作者如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來自大慶的秘密‘情報’”,如實介紹了大慶油田真正的先行發現者。總之,本套叢書的研究性質十分鮮明,和同類書籍比較,是其一大特點。
同時,《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貫穿了一條科學發展的線索,也貫穿了一條鮮明的愛國主義教育的主線,既是一部科學史,也是一部別樣的思想教育書籍。讀后可以加強少年兒童對民族科學歷史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科普讀物就應該這樣,既有科學內容,也包含作者的思想觀念,并強調愛國主義精神。
(二)編排與形式。本套叢書突破其他少年兒童科普讀物傳統編排方法,標題清新活潑,在版式、裝幀上大膽創新。如《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 上》的標題:“溝壟交替的‘代田法’”“洼地里的‘大池塘’”“西門豹治鄴”“‘天府之母’都江堰”“潘季馴治理‘壞孩子’”“‘世界一絕’水下博物館”“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這些標題一看就能激發少年兒童的好奇心,大大增加了可讀性和吸引力,提高了少年兒童的感官和興趣。
(三)語言。從行文上看,全套叢書避免了傳統科普讀物嚴肅生硬的語言,使用兒童文學語體和科普散文語體,用少年兒童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活潑、深入淺出、通俗易懂、通達順暢,讀起來朗朗上口,符合少年兒童的閱讀心理。
(四)特點。第一,創造性。本套叢書選題符合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認知水平和閱讀習慣,是以少年兒童易于接受的直觀、通俗、形象的表現手法,揭示科學的奧秘、人類探索科學的進程,以及科學對社會進步的作用。在傳播具體的科學知識的同時,著重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和想象能力,尤其是能夠激發少年兒童對于科學的熱愛和對于科學的興趣,體驗學習科學、發現問題的樂趣,進而培養少年兒童的創新思維。如《講給孩子的中國科學 中》的“‘大圖章’蓋印的佛金和‘鈔票’”一文所述:
小小的印章就是一個發明。從前的詩人、畫家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頁頁簽名很麻煩,自然就發明了圖章。只消把刻好自己名字的圖章輕輕一蓋,就可以在紙上留下名字了,不必費事簽名了。
緊接著,拓墨的技術也出現了。從前有許多石碑。往往由名家書寫,刻寫著各種各樣的內容。人們為了得到這些名家的書法和碑刻內容,就想出一個辦法,把紙緊緊貼在碑面上,再用沾了墨汁的光滑重物均勻滾壓,就能得到想要的拓片了。
人們的思路順著圖章和拓片繼續想下去,一個新的想法一下子冒了出來。
啊,這太簡單了。只消像刻圖章和石碑一樣,把要印的書和文章,專門刻出 一塊塊木板,按照同樣的方法就能印刷出來了。
它的制作方法很簡單。這種辦法叫作雕版印刷,就可以不用一個個字抄寫了。
這種辦法是誰,在什么時候發明的?
有人說,雕版印刷起源于西晉和東晉時期,也有人認為起源于隋唐時期。不管怎么說,都是隨著紙、墨的出現,圖章和石碑拓印一天天流行而發展起來的。說白了,雕刻好的木板就是一個大號圖章呀!印一本書需要許多雕版,也就是一個個大號圖章組成的。雖然雕刻一塊塊木板很麻煩,但是刻完就方便了。誰想看一本書,只消拿著這些雕版,啪嗒、啪嗒,一個接一個印下去就得啦!不消說,比手抄本方便得多。
……
第二,趣味性。文字力求生動、活潑,通俗好看,又不是干巴巴的、過于淺顯,減少了抽象的概念和論述性文字,語言上多使用啟發式,避免了說教式。
第三,思想性。作者以優美流利的文筆表述,不僅深入淺出,而且科學性很強,文學性也很強。更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作品里洋溢著濃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具有一般科學作品和科普作品中不可多得的思想性。如《講給孩的中國科學 下》的“‘兩彈元勛’鄧稼先”一文所述:
……
他,是勤奮的教員。
前蘇聯專家撤退了,沒有留下一張紙片。他就帶領一幫年輕人,親自講課輔導,辦起了“原子理論掃盲班”。
他,是天才的設計師。
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就是他帶領大家設計制造出來的。
他,是勇敢的實踐者。每一次試驗,他都站在最前列。有一次航彈試驗的時候,由于降落傘破裂,原子彈從高空墜落下來。為了避免可怕的事故,他竟冒著生命危險獨自沖上去,抱著原子彈碎片仔細觀察,受到致命的核輻射傷害。
他,是無私的戰士。
他的一生完全貢獻給祖國人民,從來也沒有索取過絲毫代價。直到躺在病榻上再也不能起來,還用最后的力氣和別人聯合寫一份發展核武器的建議書,獻出最后的赤誠。
……
總之,少兒科普圖書的出版要考慮讀者和市場,更要處處凸顯少年兒童的童心和童趣,把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弘揚主旋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奉獻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