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敏[太原學院,太原 030012]
語言與經濟的聯系非常緊密,語言能為經濟效益而服務。隨著新媒體時代傳播技術的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語言科技得以快速發展,語言功能不斷拓寬,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針對語言“商品化”現象的理解也有了不同層面的認知。網絡對現代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并逐漸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網絡語言對于社會的影響在也逐漸增加。除了可以將網絡語言作為語言信號,它還具備資源屬性,且蘊含深厚的經濟價值,參與經濟活動可體現出經濟功能的作用。
網絡語言具有經濟性特點,根據已經掌握的網絡語言的要素和內涵,經濟性是應用網絡語言的必要前提。網絡語言是以互聯網為載體,在網絡中進行溝通所使用的一種語言形式,這與傳統語言的句法、內容、表達能力、表述水平存在區別。根據對網絡語言的認知,網絡語言和傳統語言相比,網絡語言具有的經濟性是其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且憑借此特點也加強了網絡語言的表達力。新媒體環境下,廣大網民對網絡語言的依賴性提高,成為現代網絡語言發展非常重要的推動力,也優化了網絡語言實際使用效果。基于此,網絡語言的經濟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征,可以從這一點著手深入了解網絡語言。
第一,網絡語言經濟性在句法上直接體現。要想更加全面地理解網絡語言經濟性,必須正確認識網絡語言的句法特征。網絡語言為了實現經濟性,句法簡略是非常常見的手法,盡管整體句法簡略,卻并不影響實際表達含義,也可以滿足網絡語言應用需求。在這一方面對網絡語言特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促進網絡語言的相關研究。句法方面,網絡語言經濟性對句法進行了優化與調整,從而可以正確地理解網絡語言經濟性,掌握句法特征使網絡語言經濟性效果達到最佳。
第二,網絡語言經濟性的實際效果。網絡語言的經濟功能,在運用網絡語言時也會考慮經濟性特征,提升網絡語言實際應用效果,有利于拓寬網絡語言的使用范疇。基于這一特點,網絡語言實際使用也有非常明顯的優勢,而且將網絡語言經濟性特征作為著手點,可使最終使用效果更為理想,與網絡應用需求相符。鑒于此,網絡語言的經濟性是其十分顯著的特點,深入探討與了解網絡語言經濟性可保證最后的研究成效。
網絡語言在參與經濟活動過程需要支出經濟成本,也可直接理解為網絡語言自身的成本、經濟活動條件下網絡語言投入成本。從網絡語言自身經濟成本的角度考慮,其中涉及語言形成與后期使用、普及等環節的資源投入,例如:人力資源、設備資源與時間投入等。互聯網技術是形成網絡語言形成的基礎條件,這就意味著網絡語言形成必須要有成本投入。創造、使用網絡語言的主體為群眾,盡管很多網絡語言的產生,是為了節約時間與更便捷的交流創造,實際上使用語言表達含義如果被限定,那么語言作為網絡用語,可能廣大網民必須花費更多的精力進行了解、應用,對原本的語言形式進行改造后再在網絡范圍內進行傳播。比較常見的“仿詞”,在網絡語言中按照語言表達需求,可以結合不同語言使用環境進行再創造,例如:新聞時事、經濟、文化等,在形成網絡語言之后難免會投入大量的經濟成本。經濟體將網絡語言應用在各個行業領域,伴隨著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投入。例如一些品牌會在設計產品外包裝時應用到一些網絡語言作為裝飾元素,使產品更為時尚,吸引青年消費者。那么產品設計的創新,除了要在新包裝設計上投入成本,網絡語言與字體設計、前期市場調查、網絡語言選擇等也需要成本投入才能夠達到預期設計效果。
網絡語言具有經濟效用,可以理解為經濟主體應用網絡語言取得經濟效益及其滿意程度。新媒體時代下傳播網絡語言,網民是主要的受眾與影響對象。例如一些時下流行的網絡語言“內卷”“奪筍”等,都可以直接反映當代網名的內心情緒及社會上人們關注的現象與問題等。在互聯網中針對一定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使用,可以引起其他網民的同感,這是網絡語言經濟效用得以體現最為有效的途徑。“內卷”這一網絡語言最初在網絡上出現,一些網民不能完全理解含義與使用場景,但是在逐漸得到普及之后,網民開始透過這個詞聯想到自己的生活,并且在心理上達成了認同,體現出經濟效用。關于經濟體內網絡語言效用的體現,要注意適度性,按照實際特點、消費對象、語境等做出正確選擇,應用網絡語言傳達信息,必須要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用。最關鍵的是要借助網絡與新媒體,吸引到更多群體的關注,從而拓寬消費群體、增加經濟效益。組織市場調研期間,針對性的分析消費對象與背景,作為選擇網絡語言的參考標準,以此來增加經濟效用。
網絡語言具有經濟效益,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網絡語言的收益性特征。語言本身具有極高的使用價值與經濟價值,特別體現在利用、語言資源開發等方面。實現語言的產業化、商品化,從各個途徑實現效益最大化。不管經濟活動最終效果如何,效益都是作為關鍵的一項檢驗標準,以往采用的經營理念也在新媒體時代下發生變化,現代化經營方式與互聯網融合之后更加迅速與快捷。網絡語言具有經濟效益,體現在兩個層面:其一,網絡經濟體對網民消費情況、想法等更加重視,網絡語言作為信息傳遞載體在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網絡經濟體注重網絡語言的采集、處理與傳遞,而且在這三個方面加大成本投入,不僅可以體現出網絡語言效用,也有利于實現網絡語言經濟效益最大化。例如新聞編輯為了增加瀏覽量,使新聞在社會環境內的影響力、傳播范圍更大,有時便會借助一些網絡語言,獲得網絡語言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網絡語言的形式比較獨特且新穎,在表達語義上十分深刻,可以滿足語言傳播的預期效果以及廣大網民的好奇心理。互聯網搜索欄中輸入關鍵詞,便會有與之相關的網絡語言自動聯想,為網友搜索提供方便。作為經濟體,不僅要掌握時代特征,還要剖析消費者與網友的心理,使網絡語言與經濟活動充分融合,為產品推廣拓寬渠道,也可以實現經濟收益最大化。站在網絡語言使用者的角度,要想更加熟練且準確地應用網絡語言,達到語言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目標,需緊跟新媒體在信息化時代下的發展步伐,體現網絡語言經濟功能優勢,帶動社會發展。
網絡語言是語言資源的一種,而且具有經濟資源屬性,為網絡語言應用過程中經濟功能體現開辟了渠道。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促使網絡思想觀念不斷變化,而且對網絡語言的語言資源、經濟資源屬性也可以有全新的理解。“資源”本身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效益與可發展事物。如果將網絡語言作為語言資源,在傳播與應用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完善語言結構系統,為人們的社會交際提供豐富的資源。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部分群體可以接受語言結構系統,而且會在網絡與社會交際中應用。第二,網絡語言是在傳統語言基礎上與網絡融合之后發生變化,屬于系統性的語言結構,利用網絡傳遞形式各異的語言內容,而且網絡語言本身具有創新性、個性化和規約性特點,是虛擬世界非常重要的社會交際服務。換言之,網絡語言屬于網絡空間,是在互聯網中進行交流的重要語言資源,如果在經濟活動中加以應用,可以為生產、分配、交換、銷售等各個環節提供資源支撐,在網絡經濟活動中體現出語言資源的價值。
如果網絡語言是以經濟資源的形式存在與應用,代表人類社會建設、行業發展與生產所需要的選擇性資源,而且這一類資源帶有稀缺性、可開發性與可利用性。網絡語言憑借特殊語言特點、傳播體系,在經濟活動中也逐漸實現了普及,而且得到更多經濟主體的關注,在經濟活動生產、開發等各個環節都有所應用,以此來提高經濟效益。例如“奪筍”本來是“多損”的諧音表達方式,但是在網絡上突然受到網絡的關注與喜愛后,開始作為網絡語言應用。隨后有一些筍制品的商家將其作為宣傳的切入點,而且也會有裝飾品品牌制作相關概念的產品,獲得年輕群體的青睞。立足于經濟視角,這一前提下的“奪筍”除了是傳遞信息的語言資源之外,也是經濟主體開發出的一種商品概念,作為經濟資源在經濟活動中發揮作用,不僅可以減少經濟成本投入,還可實現網絡語言經濟效益的提升。
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經濟資源,參與經濟活動的全過程需要有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才能夠幫助經濟主體提高市場競爭力。作為經濟主體,面對市場環境與消費者心理的變化,不僅要凸顯產品優勢,還要從營銷方式著手展開全面分析,創新市場營銷語言。不僅可以理解為客服、推銷人員為了取得消費者信任,最終達成交易所采用的言語行為,還是產品宣傳、包裝等環節應用的語言。現階段經濟市場在網絡經濟推動下實現了飛速發展,而且也促使網絡經濟產業越來越多元化。例如:電子商務和網絡購物,我國2011年網絡購物交易金額僅為0.8萬億元,但是2020年達到11.76萬億元,而且網絡購物與電商平臺越來越多,除了淘寶、京東、唯品會之外,各大企業與品牌開始有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為消費者購物提供了極大便利。
所以,消費者在網絡消費這一層面的觀念發生了變化,而且網絡購物實現普及,甚至成為人們消費與購物的主要形式。電子商務的商家也非常注重產品的價格與質量的宣傳。為了更加便捷地和消費者溝通、交流,通過新穎的廣告語、文案等,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利用網絡語言營造和諧的語言環境,達到銷售商品的效果,網絡購物在新媒體環境下也衍生出一些特有的語言形式,如“親”“……的呢”等,作為網絡語言傳播與使用,不僅可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還可以在網絡購物這種虛擬環境中增加消費者對商家的信任感。換言之,經濟主體在新媒體和網絡的推動下,思維與營銷模式不斷創新,在當前時代形勢下總結消費者需求,對經濟活動進行預測與指導,而且可以制定可行的決策,發揮網絡語言經濟功能與商品營銷推廣融合。
媒體是信息化環境下最為有利的推廣、信息傳播渠道,網絡語言經濟功能可以利用該渠道達到傳播的目的。網民平時利用媒體傳遞信息,作為媒介的一種,主要體現為傳統報告與廣播、現代化社交平臺等,例如微信、微博與移動互聯網,為廣大網民與用戶傳遞不同類型的信息、娛樂服務,體現出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個性化的特點。與此同時,新媒體屬于信息化時代下的主流媒體,其本身具有話語權,而且在社會環境下還有一定影響力,關系到社會經濟活動開展、經濟目標實現。
網絡語言是在新媒體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的語言形式,帶有網絡特征且可以用于人們信息傳遞的關鍵性工具,存在諸多影響因素,其中便包括媒體傳播。例如“奧利給”是從“給力”基礎上進行延伸,用于感言、贊美、加油打氣等語境,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渠道的廣泛傳播下,使用范圍也相繼拓寬,逐漸地出現在各大節目,受到網民的熱烈追捧。其后傳播媒介也發揮出在信息傳播這一方面的優勢,在人們的網絡交際、日常社會交際中出現,成為社會流行語,入選“2020年度十大網絡用語”。由此可見,經濟活動范圍內采用媒體傳播的方式體現網絡語言經濟功能,其推動效果非常顯著。
綜上所述,社會朝著信息化、數字化方向發展進程中,新媒體成為信息傳播最為有利的途徑。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使得網絡語言在人們社會交際中的應用更加廣泛。網絡語言具有經濟功能,不僅可以作為語言資源得到應用,也可被當作經濟資源,為社會發展、經濟活動的展開奠定基礎。在新媒體時代下,網絡語言使用范圍將會更加廣泛,且會憑借其經濟性與經濟功能,為各個行業的長期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