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柯欣 馮 蕾
語用能力是二語學習者成功交際不可或缺的能力[1]。描述語用能力已成為當代語言能力等級量表的重要內容[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2018年發布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以下簡稱CSE)規定了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能力等級。依據中國英語教學學習現狀,CSE構建了涵蓋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用能力、語言知識、翻譯能力和語言使用策略的描述框架。CSE采用明確、直觀的“能做”(can-do)方式系統描述了各等級的語用能力表現特征[3],提供了不同能力水平的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典型語言行為[4],可為我國英語語用教學提供參照。
語用教學是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二語學習者語用能力培養中起著重要作用,是提高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有效路徑[5,6]。新時代語用教學擔負著培養國際英語人才的使命,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7]。探究CSE中語用能力的界定、內涵及其理論依據,探討CSE中語用能力的描述框架及其特點,結合我國英語語用教學現狀,探索英語語用教學的相關策略和實施路徑,有助于推動英語語用教學改革,助益優秀國際英語人才的培養。
CSE將語用能力界定為語言使用者(學習者)結合具體語境,運用各種知識和策略,理解和表達特定意圖的能力,包括語用理解能力和語用表達能力[8]。前者包括理解說話者意圖和作者意圖的能力,后者包括表達說話意圖和寫作意圖的能力(見圖1)。使用語言進行交際關涉意圖的傳達和識解[9],說話者(作者)得體傳達意圖與聽話人(讀者)準確識解意圖是成功交際的關鍵環節,二者分別對應編碼與解碼的過程。理解說話者意圖的能力,即解讀特定交際活動(以口語為主)中具體言語行為蘊含的話語意圖的能力;理解作者意圖的能力即理解作者在特定交際性文體(以信件為主)中表達的寫作意圖的能力[10]。語用表達能力是說話人或寫作者運用語用知識,根據不同交際場合及交際意圖靈活選擇相應話語,得體地表達意圖的能力。表達說話意圖的能力指在特定交際活動(以口語為主)中恰當表達某一言語行為及其意圖的能力;表達寫作意圖的能力指在交際性文體(以信件為主)中恰當表達某一寫作意圖的能力[11]。得體性是語用表達效果如何的反映,即語言運用是否與特定語境相符,符合程度如何[12]。CSE對得體性的描述基于Bachman&Palmer[13](2010)的社會語言知識框架,考察語言使用者(學習者)在表達自己的特定意圖時所運用的社會語言知識是否符合特定情境的期待和需求及其符合程度[14]。語用效果應滿足知識層面的期待和需求,遵循上述知識所涉及的社會規約,即滿足得體性要求[15]。CSE語用能力量表區分了口語和書面語,引導語言使用者(學習者)關注口語和書面語的差異。

圖1 CSE中的語用能力
CSE采用“窄式”方式界定語用能力,避免了與量表中的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描述相重合[16]。“窄式”語用能力強調語言使用者(學習者)關注話語意圖,而非話語意義或話語形式,認為成功實現交際目的依靠意圖的準確理解與得體表達。語用理解能力和語用表達能力以語言知識和語言運用策略為基礎。這要求語言使用者(學習者)表達意圖時不僅要符合語法要求,同時也要滿足語用層面的要求。
CSE中的語用能力從語用理解能力和語用表達能力兩個維度進行描述。語用能力以語用知識為基礎,從功能知識、社會語言知識及知識運用的效果三個方面進行描述。功能知識和社會語言知識是語用理解能力和語用表達能力的支撐,不具備相應的語用知識,則無法順利完成話語意圖的傳達與識解,進而影響交際效果。而語用知識運用的效果,即語用表達的效果如何,通常以得體性作為評價標準。
CSE采用明確、直觀的“能做”式(can-do)描述語對語用能力各等級進行描述,涵蓋不同層級的語言使用者(學習者)的需要[17]。CSE的設計參考了《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Teaching,Assessment,即CEFR)。使用者在使用CEFR的過程中,可以靈活處理三等(初等、中等、高等)六級(A1、A2、B1、B2、C1、C2),如在A2級別上可以分出A2.1和A2.2兩個級別[18]。CSE依據我國學習者和使用者英語能力的實證數據,結合各學段的實際需求,建立了三等九級的能力指標體系[19]。相較CEFR,CSE對層級的劃分更為細致,能夠更準確地定位語言使用者(學習者)的能力水平,避免了量表使用者再次劃分某個能力等級的情形,為英語教學和測評提供了便利。
總體來看,CSE共包括181條語用能力描述語,分布于語用能力總表、分項語用能力表、語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三部分。其中,分項語用能力表從語用理解能力、語用表達能力兩個維度描述語用能力,共包含137條描述語。
語用理解能力指識解話語意圖的能力,共有68條描述語:47條描述理解說話者意圖,21條描述理解作者意圖。例如,理解作者意圖三級的描述為:“能理解日常信件中的歉意或諒解;能理解日常信件中的接受或拒絕之意;能理解日常信件中的詢問或告知?!盵20]描述語聚焦日常信件,因為這是語言使用者(學習者)在語言生活中能夠觸及的語境,且涉及到的歉意或諒解、接受或拒絕、詢問或告知等意圖,是基礎階段語言使用者(學習者)較容易識解的意圖,可為學習者設定語用學習目標提供參照。又如,理解說話者意圖四級的描述為:“能理解社交場合中他人的立場或觀點;能理解社交場合中常見的抱怨;能理解社交場合中間接表達的歉意,如解釋或說明;能理解社交場合中的稱贊或恭維;能理解社交場合中委婉的拒絕;能理解社交場合中的常見的警示或指令;能理解公共場合中較為正式的建議。”[21]此類描述語可為教師安排教學活動提供參照,如將學生理解說話者意圖的能力定位在四級的教師可有意識地在課堂上構建社交場合,引導學生組對鍛煉口語,并對一方是否準確理解說話者意圖給出裁定,也對另一方是否得體表達意圖給出指導。
語用表達能力指準確且得體地傳達話語意圖的能力,共有69條描述語:47條描述表達說話意圖,22條描述表達寫作意圖。例如,表達寫作意圖五級的描述為:“能寫正式信函,表達抱怨;能寫正式信函,提出建議;能寫正式信函,進行推薦;能寫正式信函,表達同情;能寫正式信函,進行協商;能寫正式信函,提出倡議或規勸。”[22]此類描述語暗示了考試命題的方向,如在某試卷書面表達部分要求學生給總是發出噪音影響生活的鄰居寫一封信。又如,表達說話意圖六級的描述為:“能在不同的社交場合回應抱怨;能就有爭議的話題表明立場;能禮貌地糾正他人的錯誤;能在正式場合委婉地表達反對或質疑;能提出建議,并充分陳述理由?!盵23]對于提高階段的語言使用者(學習者),量表不僅關注其準確表達意圖的能力,同時關注其語言行為的得體性,如“禮貌地”“得體地”等限定語。
語用理解能力、語用表達能力均是以扎實的語用知識為基礎的,因此,CSE中包括95條關于功能知識、社會語言知識及知識運用效果的描述語(見表1)。其中,功能知識指語言使用者通過選擇恰當的話語,將語言形式與其潛在目的相匹配,表達其交際目的的知識[24],有41條描述語。例如,功能知識量表五級的描述為:“掌握常見話題中表達勸說的多種方法;掌握常見話題中表達詢問的多種方法;掌握描述熟悉事件或場景的基本方法;掌握發出邀請或拒絕邀請的基本方法。”[25]描述語強調掌握多種表達意圖的方法,以便在具體語境中識別、選擇合適的語言形式,實現潛在交際目的。社會語言知識指如何恰當理解和產出話語的知識,即關于語境如何影響語言實際使用的知識[26],有26條描述語。例如,社會語言知識量表六級的描述為:“掌握不同社會階層話語的典型特征;初步掌握不同類型作品的文體特征;掌握對比、反諷等修辭手法;掌握常見習語和諺語的含義。”[27]描述語更多關注語言使用者(學習者)在社會環境中實際運用語言,在具體語境中準確識解和表達話語意圖,在具體語境中完成交際。語言使用的得體性是交際能力的一部分,指語言運用是否與特定語境相符,符合程度如何[28],有28條描述語。如得體性量表七級的描述為:“能在特定場合,恰當運用習語或行話;能在不同場合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等,選擇禮貌策略,表達恰當;能在不同交際場合,根據交際目的和對象,選擇恰當語體?!盵29]CSE要求熟練階段的語言使用者(學習者)表達意圖時既要準確,又要考慮交際場合、交際目的、交際對象等因素,做到準確、得體。

表1 語用能力、語用知識及其運用效果描述框架
從表1可以發現,語用理解能力與語用表達能力描述語數量相當,但涉及到書面語語用能力(理解作者意圖與表達寫作意圖)的描述語數量明顯少于口語語用能力(理解說話者意圖與表達說話意圖)的描述語數量,其中理解作者意圖與表達寫作意圖的描述僅覆蓋了一至六級語言使用者(學習者)。書面語語用能力發展較為緩慢、高水平語言使用者(學習者)的能力等級不易劃分、語用能力易受語境等因素影響均可視作CSE中書面語語用能力七至九級描述語空缺的原因。CSE語用能力量表描述語還未完全覆蓋語用能力各個級別,為日后修訂完善提供了空間,但現有語用能力描述語已基本覆蓋了基礎教育階段和高等教育初級階段亟需提升語用能力的多數英語學習者,且提供了具體明確的“能做”描述語,涵蓋多種語用環境,可為語用教學提供參照。
此外,CSE還提供了語用能力總表和語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其中,語用能力總表概括性地總體描述了不同級別的語言使用者(學習者)運用語言“能做”事情的集合,包含16條描述語。語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旨在為語言使用者(學習者)準確評估自身語用能力水平提供參照,共包含28條以“我”為主語的“能做”式描述語,從英語學習者的視角出發,使其自我測評有據可依。
新時代背景下,落實包括“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等在內的重大舉措需要語言鋪路,亟需培養優秀國際外語人才。因此,外語教學要與時俱進,切實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外語人才只有在實際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真正做到準確、得體,才能滿足高素質、多元化的要求,助力“語言互通”美好愿景的實現。近年發布的《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等綱領性文件,也提出重視培養各階段英語學習者的語用能力[30],對英語語用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過,英語語用教學尚未在教學實踐中引起足夠重視,不利于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提升[31],主要體現在學習者語用知識輸入不足[32]、教師隊伍在思想上和業務上不能滿足新時代語用教學的要求[33]、現有評估手段難以有效反映語用能力[34]等方面。CSE以語言運用為導向,強調語言的具體使用,提供了不同能力水平的語言學習者和使用者的典型語言行為[35],可在我國英語語用教學活動中為英語學習者、教師、考試機構在“Can do”理念指導下,結合“能做”式描述,開展自我測評、安排教學活動、改革語用測試等提供參照。
現階段,我國英語學習者語用知識輸入不足[36],即使儲存了一定量的語用知識也不易做到在真實語境中快速地調用合適的語言形式準確識解和傳達意圖,語用能力整體水平還未適應新時代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在二語環境中,教材是學生語言知識輸入的重要來源[37],但我國現行英語教材中涉及語用知識的篇幅較少、類型較局限,呈現的語用知識多依賴教材編寫者的直覺,缺乏元語用知識,鮮有提升學習者語用意識的內容[38],傳統的課堂教學也很少涉及語用知識[39]。此外,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多數沒有國外生活經歷,僅在課堂中使用英語,接觸真實語用環境的機會有限,沒有建立起足夠的語用意識。因此,有時在交際中無法迅速準確調用語用知識,以致出現符合語法規則卻違反語用原則的不禮貌現象。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廣東隊加時賽129:127戰勝新疆隊。勝利固然令人興奮,排除勝負之外一幫年輕球員讓球迷亮眼,讓杜鋒欣慰,這一場球見證宏遠青年近衛軍之成長,一場球見證宏遠年輕球員可堪大用,熟悉的廣東宏遠隊宣告回歸。
學習者應樹立“Can do”理念,明確語言不是“知識”(knowing),而是“做事”(doing),是運用語言進行交際時“能做”(Can do)的事情的集合[40],即語言學習的終極目標并非掌握語言知識,而是學會運用語言“做事”?!癈an do”理念指導的語用意識不應停留在語用知識層面,而應聚焦運用語言成功實現交際功能。學習者不應受限于語言知識與技能,而應大膽嘗試運用語言表達意義,用語言做事情,完成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需要完成的語言使用任務[41]。樹立正確的語用意識后,學習者可根據CSE語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進行自評,確定自身語用能力所處位置,參照高一級“能做”式描述語有意識地自我提升。
具體而言,開展自評時,學習者可在教師引導下參考與自身能力水平相近級別的描述語作為評價指標,按照李克特量表,對自身語用能力進行打分,“1-5”分別代表“完全做不到”“勉強做到”“基本做到”“較好做到”“完全做到”。以語用能力自我評價量表四級為例(見表2),若總得分與描述語數量之比超過4,則說明學習者語用能力已達到四級,進入五級描述語打分,循環以上流程;若五級描述語總得分與描述語數量之比不超過4,則說明學習者理解說話者意圖的能力不滿足五級要求,應將其確定為四級,以此類推,最終確定語用能力水平。

表2 語用能力四級自我評價量表(示例)
若學習者自評之后認為自身語用能力已達四級,即可根據五級描述語制定學習目標,開展反思性學習。例如,五級描述語中涉及“我能在不同社交場合中理解并表達遺憾或惋惜”,當學習者有機會與留學生交往或海外旅游時,應有意識地著重關注自身能否準確識解并傳達遺憾或惋惜。若沒有條件接觸真實英語社交場合,可參考影視劇中出現的語言行為。有時可能會出現學習者并未成功識解他人意圖,誤以為說話者或作者并未表達該意圖,或者誤以為得體表達了某意圖,實則未實現成功交際的情況,因此需要學習者經常參照CSE中略高于自身級別的描述語進行反思性學習來補救。學習者需要建立語用意識,積極主動地參與語用學習的心理建構過程,關注英語材料中出現的具有交際意義的語用行為,不斷積累語用知識,提高語用能力。需要指出的是,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加之缺乏真實的使用情境,英語學習者僅依靠自身,很難大幅度提高語用能力。
教學活動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將語用教學活動貫穿于教學之中是發展學生語用能力的有效途徑。英語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直接實施者,因此,英語教師是提升學生語用能力,培養高層次英語人才的關鍵要素。當前英語教師師資隊伍面臨艱巨挑戰[42],體現在有些教師觀念尚未更新,探索有效語用教學方法的意識不足,組織教學活動時語用視角不明顯。在此情形下,教師在課堂上講解語用知識的頻率不高,即便出現語用知識,也很少能具體地指導學生展開實踐。語用實驗教學常脫離常規語言教學,教學內容零散孤立,語用教學未做到與課堂教學活動有效融合[43]。因此,學生對語用知識認識不夠深刻,阻礙了其語用能力的有效提高。
英語教師首先要更新教育教學理念[44],保障語用教學順利實施。在“Can do”理念指導下,結合CSE“能做”式描述,組織教學活動,安排教學任務。教師應意識到語言能力的可比性,不同學生可能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表現并不均衡,但達到相應語言能力水平的學生能運用語言做相同的事,達到相同的交際功能。因此,比起講授語法知識或孤立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向學生傳授語用知識并指導其調用語用知識完成語用任務,更能有效幫助學生提高語言水平。CSE語用能力量表可作為英語教師的參考性輔助文件,據此判斷學生水平,可參照高一級描述語,開展語用教學活動,設置有交際意義的、真實的動態語言環境,指導學生調用語用知識完成語用任務。
例如,教師根據學情分析,確定其學生語用理解能力處于五級水平,即可參照六級描述語中“能理解與個人專業相關中學術活動中他人的質疑”,在點評學生課堂展示時,根據學生個性化特點,在保護學生自尊的前提下,采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式對展示中出現的不成熟學術觀點提出合理質疑,通過學生的回應,判斷其是否準確識解教師質疑的意圖。比起孤立地讓學生分析語用案例或影視劇中交際雙方是否得體地完成了交際任務,課堂展示屬于真實的動態語言環境,學生熟悉該環境下的社會規約,其本人作為親身參與交際的一方,能夠更有參與感地、積極地調動語用知識,主動嘗試識解教師點評的意圖,分析教師質疑的合理性,進一步決定如何傳達維護自身主張的意圖或接受教師質疑、修正自身觀點的意圖。在語用視角指導下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并非“為語用而語用”,孤立地傳授語用知識、指導語用實踐,而是貫徹“Can do”理念,將語用教學貫穿于常規語言教學,引導學生真正使用語言“做事情”,實現交際目的。
現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45],然而,許多大規模英語測試,如CET-4、TEM-4等對語用能力的考查極為有限,現有語用測試也多囿于考查口語交際中的語言使用[46],鮮有涉及學習者理解作者意圖和表達寫作意圖能力的考查。在此背景下,以考試為導向的英語教學傾向于向學生傳授應試技能,關注英語測試中著重考查的語言能力。因此,英語教學和學習對語用能力的關注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語用教學的發展和學習者語用能力的提高。
考試機構可以參照CSE改革測試,增加語用能力考查在測試任務中的比例,以期正向反撥語用教學。語用測試應貫徹“Can do”理念,對語用能力的考查不能停留在孤立地測試語用知識層面,而是通過有交際意義的、具有真實性的語言使用任務,考查考生運用語言“做事情”的能力。同時,現代信息技術為語用測試提供了新途徑,加大了語用測試的影響與受眾面,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創造多模態的仿真英語測試環境[47],觀察學生在真實語境中使用語言完成交際任務的能力。例如,參照表達寫作意圖量表四級描述語“能寫一般社交信函,表達提醒或警告”,可設置書面表達題目,引導考生撰寫社交信函,禮貌地提醒鄰居降低噪音強度。同時,命題者在制訂評分標準時,除關注語言形式外,還應將得體性納入評價范圍。若考生撰寫的社交信函中用符合語法形式的英語傳達了“提醒”的意圖,但不符合社會規約,如態度粗魯或采用學術論文體例寫作等,得體性則大打折扣,仍然可能無法實現交際目的。語用測試將對教學產生反撥作用,引導教學重點向提高學習者的語用能力傾斜,從而有助于培養優秀的國際英語人才。
語用能力作為成功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教學活動中受到重視。目前語用能力在我國英語學習者、教師隊伍及測試機構中尚未得到充分重視,很大程度上阻礙著語用教學的發展及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國際英語人才的培養。因此,亟需探索有效可行的實施路徑,促進語用教學發展,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英語學習者。
本文從CSE中語用能力的定義、內涵與描述框架出發,提出英語學習者、英語教師及考試機構可依據“Can do”理念,參照CSE語用能力量表進行自評、開展教學活動、改革語用測試等建議。同時,推進英語語用教學不應局限于上述舉措,英語教師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在培養優秀國際英語人才這一共同目標的指引下,參照CSE中的語用能力,各教學相關環節攜手努力,共同致力于推進英語語用教學改革,必將切實提升學習者的英語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