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會景
(烏魯木齊職業大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提出,2025年智能制造邁入強國行列。根據《中國制造2025烏魯木齊行動方案》文件要求,烏魯木齊市實施新型工業化“千百億工程”,先進裝備制造、智能終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在成長,成為推動烏魯木齊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亟需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來發展智能制造。職業教育原有的人才培養定位和人才培養規格無法滿足智能制造中高端崗位群的要求,進一步來深化產教融合,不斷探索新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烏魯木齊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智能制造專業群與裝備制造產業鏈的對應關系:我校工業機器人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業設計、汽車運用與維修技術5個專業組成了智能制造專業群。專業群內的5個專業對應了制造產業鏈前端的數字化設計領域,中斷的智能化生產領域,后期的智慧化檢測與維護領域,與智能制造產業鏈的人才需求精準對接。
工業設計、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為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鏈前端的數字化成型培養人才,電氣自動化技術、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工業機器人技術為中端智能化生產培養人才,汽車運用于維修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后端智慧化檢測與維護培養人才。
智能制造專業群主要服務于智能制造產業鏈的3個階段,重點培養自動化生產線集成與調試等高端崗位群,均需開設《電工技術》、《機械基礎》、《電子技術》、《機械制圖與識圖》、《程序設計語言》等專業群內基礎課程。專業群建設可以實現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和專業協同發展,群內專業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群內專業邏輯關系圖
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主要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畢業后能勝任“數字化設計,智能化生產,智慧化監測與維護”三大領域工作,培養智能制造產業鏈的工業機器人技術工程師、智能制造技術工程師、自動生產線集成與調試工程師、高端數控技術工程師、數字化設計工程師、質量智能監測與控制工程師等高端崗位群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以“四有”老師為標準,塑造教師工匠氣質,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大會上提出的“四有”好老師為標準,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究,融入企業文化,共同制定《智能制造專業群師德師風建設規范》。通過開展每學期1次師德師風研討會,每學期1次師德師風專題教育講座,每年評選師德模范標兵活動1次,開轉優秀教師事跡報告會,聘請優秀校友回校為在校學生宣講等系列活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聘請企業的優秀員工來宣講企業文化。
名師引領,建設自治區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引進對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技術有深度認識、教科研能力強、業內有重要影響力、品德高尚的企業技術專家,聘為智能制造專業群教學名師,聘請企業工程師擔任學生實習實訓過程中的“師傅”。聘請大師名匠、企業技術骨干,實現專任教師到企業5年輪訓制度。團隊中“雙師型”教師占比達50%,兼職教師人數占60%,專、兼職教師專業課授課比達1:1,打造自治區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校企共建“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圍繞工業機器人技術工程師等高端技術崗位,建立三維實體造型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智能傳感器檢測技術、數控技術、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技術、工業機器人離線編程與仿真等“雙師型”名師工作室。將企業高端技術引入《工業機器人技術》等課程教學內容。每年派專業群教師赴企業進行技術研修,“雙師型”名師工作室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推廣技術項目。
校企共建校內智能制造實訓基地,面向智能制造產業中的緊缺高端人才,校企共建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項目研發、技術服務和創新創業的高水平專業化產教融合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規劃見表1所示。

表1 產教融合校內實訓基地一覽表
打造技能大賽集訓基地,服務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與智能制造企業合作,可以承辦新疆自治區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選拔賽、智能制造控制系統集成、自動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大賽等賽項,成為企業培養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能力的復合人才集訓基地。
共同構建“四階式崗位能力遞進”實踐教學體系。以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構建崗位基礎能力實踐、崗位核心能力實踐、創新+專業素養實踐、崗位綜合能力實踐的“四階式崗位能力遞進”專業群實踐教學體系,使學生經過職業規劃—基本技能—綜合技能—就業能力的訓練過程,逐漸增強職業能力。
以智能制造高端產業為重點,以專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骨干專業為導向,以產教結合為主線,凝聚高水平師資隊伍,與企業“雙主體”合作培養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是高職院校智能制造專業群積極適應智能制造產業發展要求的必然選擇。高職院校要明確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目標,不斷提高治理水平,優化頂層設計,加強智能制造專業群特色建設,突出行業專業優勢,發揮更大的改革引領和發展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