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挖掘記錄這一古老技藝,攝影師許少華自2015年至今,多次前往福建省寧德市漳灣福船基地、寧德市漳灣鎮田螺灣福船工地、寧德市漳灣鎮岐后村福船廠、漳灣鎮岐后村劉細秀師傅老宅等地,對這一中華傳統技藝,進行了細致而全面的記錄。至今已積累了大量生動詳實的一手資料,力求完整展示這項技藝的傳統過程。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發展于中國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備水密隔艙的海輪建造成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兩個船艙偶然受損,海水不會涌進其他船艙,而船也會繼續漂浮。
”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過傳統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裝而成。這種帆船的制造,需要應用的關鍵技術有:榫接、艌(同念音)縫,分別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苧麻、桐油、石灰等作為木板間縫的堵塞材料的技術。
“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藝熟練的‘師傅頭(閩南地區對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稱)指揮。他監督著大量的工匠,這些工匠緊密地協作。地方社團也參與到其中,在造船過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們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祈禱海水平靜與船員平安。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經驗和工作方法,是通過師徒之間的口傳心授傳承的。然而,隨著木制船舶為鋼制船舶所替代,中國式帆船的需求急劇減少;今天,全面掌握這項技術的工匠大師僅有三名;原材料的匱乏,也導致了相關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項技藝傳統的傳播因而逐漸縮小,而傳承人也被迫另謀職業。”
以上這段文字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0年《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對于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描述。這些文字,既體現了這一古老技藝的重要內容和鮮明特點,也直接點出了“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作為一項具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技藝,自唐代以來,中國的木船制造就大量采用“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大大提高了航海船只的安全性、穩定性和快速性,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才能。
明代鄭和七下西洋龐大的船隊,就是采用當時最先進的“水密隔艙福船營造技藝”制造的。到了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遠洋海船、戰船等更是全面采用這項技藝。
13世紀時,“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由意大利旅行家、商人馬可?波羅傳到歐洲。此后,這項技術在世界各國造船界逐步推廣開來,從而為世界造船業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可以說,“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是古代中國人民在世界造船史上的一大發明貢獻。這種船舶結構,不僅提高了船舶的抗沉性能,而且增加了船舶遠航的安全性能,在世界古代航海史上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堪稱中華絕活之一。
作為“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的重要代表,福建寧德漳灣福船,全面傳承了古福船的水密隔艙建造工藝。不但造工考究,且具備抗沉性、操縱性、快速性、穩定性等多種性能,特征鮮明突出。
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細秀祖上世世代代都是當地有名的造船師傅,到他這一輩已經傳承20代,600多年時間。
工藝精湛和精益求精,是劉細秀師傅設計、制造福船的兩大原則。
1976年,19歲的劉細秀跟隨父親到漳灣造船廠當學徒,開始他熱愛的福船制造生涯,至今已達45年之久。十年后的1986年,他已是漳灣造船廠的技術骨干,不僅能自己動手造船,還是廠里有名的制圖高手,許多福船的圖紙都是出自于他的手。
40多年來,劉細秀親手制造的大大小小福船多達300余艘,由他繪制的各式福船圖紙不下20余種。此外,他還創新福船新樣式“石壓船”,至今在圍塘重載運輸中普遍使用……
不過近年來,受到現代造船先進技術和商品經濟影響,“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這一古老技藝現面臨著訂單日益減少、工作辛苦、技術難度大、工資低、年輕人不想學、傳承延續困難等多重困境。期望相關部門能夠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這一古老技藝的生存與發展。寧德漳灣“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有著輝煌的歷史,我們期盼她也有著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