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僅編排了兩篇議論性質的文章,讓小學階段的學生初次接觸議論文文體的結構,為初中的議論文學習做好鋪墊。雖說只有兩篇文章,但是議論文的特殊文體特征,往往會讓教師注重作者所要論述的道理,而忽視論證方法。因此教師教學中應該關注議論文的文體特征,借助議論文的文本材料挖掘潛在的教學價值,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借助議論文文本習得說理方法,并運用習得的方法嘗試寫議論文。
【關鍵詞】議論文;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26-0164-02
Focus on the Three Elements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Primary School Argumentative Writing
(Lilin Primary School, Jimei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LIN Yana
【Abstract】There are only two argumentative articles in the part-edited Chinese text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which allows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to get in touch with the structure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for the first time, paving the way for the learning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in junior high school. Although there are only two essays, the special stylistic features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often make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the reason the author wants to discuss, but ignore the method of argumentation. Therefore, teach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yl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in teaching, use the textual materials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teaching value, use appropriate teaching methods,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the argumentation methods of argumentative essays, and use argumentation texts to acquire reasoning methods and use the method of acquisition attempts to write argumentative writing.
【Keywords】Argumentative writing; Teaching; Method
課程標準的閱讀教學中對“議論文”的教學并未提出具體要求,但部編版教材六年級下冊安排了兩篇議論文,顯然是為初中議論文的學習做鋪墊,雖說僅有兩篇,但議論文本相對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趣不大,而教師在議論文教學中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沒有樹立文體意識,教學方法等同于其他文體;二是注重論述的道理,忽視教授論證方法;三是忽視文本解讀,缺乏對比文本的觀念。教材中《為人民服務》是一篇演講稿,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對學生的人生觀有教育意義,而《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并嘗試運用。二者的編排意圖和學習要求各有不同,因此,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教材的編寫意圖,本文旨在闡述如何有效解讀教材,關注教學內容,選取恰當的教學方法,以期達到編者的安排意圖,彰顯議論文的文體特征。
一、梳理結構,識文體
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議論文的三要素梳理文章的結構。如《為人民服務》提出“為人民服務”的觀點,第二部分從“樹立正確生死觀”“正確對待批評”和“搞好團結”三個方面說明怎么做才是為人民服務,并采用了引用、對比、舉例說明觀點。《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以后》開頭提出題目便是中心觀點,第二部分采用三個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第三部分總結全文,重申論點。教師結合議論文的三個要素梳理課文,學生對文章的結構有所明晰,同時對議論文的文體特征也有初步認識。
二、品析論據,悟方法
(一)論點不同,論證效果不同
《為人民服務》的三個論據中,最典型的是“樹立正確的生死觀”,采用引用、對比、舉例三種方法闡述什么樣的生死觀是正確的。而第二篇則采用三個不同事例,論證中心觀點。同一論據采用不同的論證方法所達到的論證效果也有所不同,即使是舉例論證,論點不同,例子的描述著重點也不一樣。《為人民服務》中,首先作者論證觀點時先引用了司馬遷的話,擺出兩種生死觀,再對比兩種生死觀的不同,最后舉例張思德為人民而死比泰山還重。三種不同的論證方法讓初次接觸議論文的學生消除了畏懼感。司馬遷的這句名言淺顯易懂,通過名言學習不僅讓學生學會了引用論證的方法,還意識到廣為熟識的名人說過的話語比較有公眾信服力,有助于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其次作者將兩種不同的死法呈現在讀者面前,用對比論證的方式進一步闡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在對比之后明確地感受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態度。最后用張思德的事例加以論證,張思德是在場群眾熟悉的人物,他為人民服務的事例廣為人知,以他的事例論證生死觀更使大眾信服。
(二)縱橫對比,區別方法
對比這兩篇議論文會發現,同樣采用了舉例論證,兩者不同之處在于《為人民服務》僅僅列舉了張思德這個大眾熟悉且沉痛悼念的人物,他的事例已廣為人知,且作者前文已經做了鋪墊,舉例論證順理成章。第二篇作者采用三個具體的事例說明觀點。細究會發現,作者敘述事例的順序:首先發現問題,接著反復試驗,最后得出結論,類似于學生平常寫記敘文采用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敘述順序,但與學生日常習作時敘述的著重點不同,這三個事例闡述時前后兩部分著重描寫,而反復試驗的過程卻一筆帶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內在的奧秘,目的在于突出“發現問題”和“得出結論”這兩者的重要性,也就是文章的觀點“真理的發現”與“真理是在試驗后得出的”。若引導學生論“失敗乃成功之母”則要著重敘述“反復試驗”的過程。
通過細讀文本、對比文本的論證方法和論據敘述方式的區別,讓學生對同一種論證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刻、透徹,對不同論證方法的運用更加自如。
三、品味語言,學表達
(一)聚焦關聯詞,感受語言的嚴密性
《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中,雖是毛主席現場的演講稿,但遣詞造句非常講究,值得我們好好品味。例如本文第三自然段運用了一系列的關聯詞“因為……所以……”“不管……都……”以及兩個“只要……就……”一氣呵成,將“正確對待批評”這個分論點闡述得無懈可擊。第二篇在語言表達上也采用關聯詞“只要……就……”“如果……就……”論述科學不神秘,關鍵在于見微知著,善于發現和探索,解答若干問號后便能發現真理。恰當運用關聯詞使文章的論證更具邏輯性和嚴密性。教學時,引導學生關注關聯詞,發現語言的內在邏輯美,進而實現訓練學生思維的縝密性,并嘗試在議論文中使用恰當的關聯詞增強文章的條理性、邏輯性。
(二)聚焦關鍵詞,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為人民服務》中“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的關鍵詞“完全”意味著百分百,除此之外再無其他目的,可見我們這支隊伍與其他隊伍的不同之處,“徹底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當中的“徹底”意味著從一而終,絕不能半途而廢,更不會因為其他客觀原因影響我們為人民服務的立場。引導學生從關鍵詞“完全”“徹底”之中感受演講者的立場堅定、態度真誠,也體會議論文中用詞的準確性。再如“每一個戰士”“一切革命隊伍”中的“每一個”“一切”等詞語讓我們感受到毛主席對每個戰士的關愛,強調隊伍中的人都必須互相關心、愛護和幫助。通過聚焦關鍵詞,引導學生感悟作者的想法,進而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性。
四、結語
小學生在初識議論文時,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文體意識,既要培養學生初識議論文的興趣,還要引導學生在梳理文章結構時了解議論文的文體特征,在品析論據過程中指導學生細讀文本、對比論據,在文本學習中習得論證方法、體悟議論文的語言,感受議論文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初步嘗試習得用論證方法論證一個觀點,為初中的議論文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黃春青.例談如何優化小學議論文教學[J].華夏教師,2015(05).
[2]唐燦丹.“懂讀”說理的智慧——小學議論文教學常用策略談[J].新課程導學,2017(15).
作者簡介:林亞娜(1982.11.7-),女,漢族,福建南安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教學實踐研究。
(責任編輯?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