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沉
2021年7月27日,又一部以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的電視劇力作《逐夢藍天》登陸央視1套,于黃金時間首播,并在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等網絡平臺同步播出。作為目前國內唯一一部獲得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官方支持的航空工業題材電視劇,《逐夢藍天》真實、全面地展現了新中國航空工業發展歷史,其中的故事令人動容。
即將到來的9月21日,是我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制造者和飛行家馮如,首次駕駛自制飛機“馮如1號”飛上藍天112周年的紀念日。回望一百多年來,一代代航空人始終踐行著“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初心和誓言,前仆后繼,奮斗的腳步從未停止。
這部電視劇的創作前后打磨歷時四年,先后六次組織專家研討,采訪了航空工業代表人物50余位,查閱人物傳記近百本,因此劇中的精彩看點頗多。其中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劇中再現了米格-15、“佩刀”F86、殲5、轟6、殲轟7、殲教7、空警500、新舟60、運20等各種中外多個經典機型,尤其是由我國自主研發,具有代表性的殲擊機、運輸機、轟炸機、國產客機等眾多國之重器的研制試飛歷程更是獨家揭秘。這些內容很多都是觀眾平時沒有機會看到的,這里我們就為大家解密目前電視劇中已經出現過的部分機型,講述其背后真實的故事。
《逐夢藍天》的第9集中,講述了417廠經過5個月的努力,成功完成仿制米格-17的“東風101工程”任務。1956年7月19日,試飛員李子志駕駛一架銀白色的噴氣式殲擊機騰空而起,機身印著鮮紅大字“中0101”,表示新中國生產的噴氣式殲擊機的第一批第一架。
在現實中,這架被命名為“殲A”的戰斗機原型,其實就是新中國國產戰斗機的發軔之作殲5。
殲5是沈陽飛機制造公司在20世紀50年代,仿制的單座單發第一代戰斗機,也是中國制造并裝備空軍的第一種高亞音速噴氣戰斗機。該機參照蘇聯米格-17F型戰斗機研制,采用機頭進氣的后掠式中單翼氣動布局。飛機全金屬結構,體積小,重量輕、低空機動性能好,裝配中國仿制“渦噴5”型發動機。
殲5研制從1954年10月開始,1956年7月13日全部采用中國自制零件的第一架殲5完成總裝。1956年7月19日,試制原型機在沈陽于洪屯機場,由試飛員吳克明首次試飛成功,并于8月2日完成了國家驗收的全部試飛科目,當年9月10日,殲5被批準正式投入生產。當時的殲5被稱為“五六”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殲5對于中國航空工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它的研制裝備,標志著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能夠成批生產噴氣戰斗機的國家之一。在電視劇中有描寫417廠經過5個月的努力,制造出了整個飛機的14719種253550個零件的情節,這個情節曾經真實的發生過。它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航空人“航空報國,航空強國”的執著和奮斗的精神。
關于殲5,還有一個故事。1956年10月1日,第一批次中4架9月15日造出的殲5參加了當年的國慶閱兵。正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的毛澤東主席,指著飛機對外國朋友說:“我們自己的飛機飛過去了。”后來,他把這種感受寫進了《論十大關系》,其中寫道“自從盤古開天地以來,我們不曉得造飛機、造汽車,而今開始都能造了。”
再回到《逐夢藍天》的故事中:1958年7月2日,毛澤東主席參觀在中南海舉辦的航空工業展覽,指出中國要自己設計飛機,要有自己的“圖波列夫”,也就是要有我們自己的轟炸機。1958年11月27日,當時的第三機械工業部頒發“國產飛機命名的通知”,將“飛龍201號機”改為“轟炸B型飛機”,簡稱“轟B機”。仿制這一型號飛機的任務就落在了417廠身上,秦天作為該項目設計組組長。經過不懈的努力,克服種種困難,最終轟B成功首飛。
這架“轟B機”的原型更是一個了不起的“大英雄”,它就是我國空軍戰略轟炸力量的核心轟6。
轟6仿制的是由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研發的雙引擎高亞音速中型轟炸機圖-16,也是蘇聯裝備的第一種遠程噴氣式轟炸機。該型機主翼采用后掠翼布局,全長為34.8米,最大起飛重量為79噸,最高速度可達0.86馬赫。其1050千米的時航、6000公里的航程以及高達載9噸的彈量在當時均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1957年9月中蘇友好條約簽訂后,蘇聯同意中國授權生產圖-16轟炸機,其仿制和生產任務由哈爾濱飛機制造廠(哈飛)和西安飛機制造廠(西飛)兩個工廠聯合承擔。到1959年,中蘇關系惡化,國家決定由當時還在建設階段的西飛著手仿制這一當時國內最為龐大復雜的飛機。
1968年12月24日,西飛克服沖沖困難,最終成功仿制出了轟6飛機并首飛成功。 1969年7月,隨著轟6的定型和批量生產,標志著中國轟炸機家族最傳奇的成員正式誕生。
此后,我國又對轟6轟炸機進行了多次改進,在其基礎上推出了十多種機型,其中包括轟6甲、轟6乙、轟6丁、轟6K、油轟6、電轟6等,成為中國空軍的主力機型,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戰略威懾作用。其中,轟6K更被廣大軍迷親切地稱為“戰神”!
在電視劇中,盡管面對基礎設施薄弱,專業人員匱乏的重大挑戰,417廠仍然走出了一條自主研發的道路。最終“轟-B”成功首飛,不但將劇情推向一個小高潮,更深深感動了觀眾。
在《逐夢藍天》第19集中,國家重啟戰斗機“飛鷹”的研制,任務交給了417廠,由于當時我國并沒有戰斗機的原型,一切都面臨著從零開始的挑戰。盡管任務非常艱巨,但秦天還是向領導保證堅決完成任務。
隨著劇情的展開,圍繞著“飛鷹”項目,一個又一個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接踵而來——經費不足,人才流失,有人受傷,有人死去,再加上飛機本身出現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但是這些困難并未能嚇倒執著的航空人,最后克服重重困難,“飛鷹”成功試飛!我國第一架超音速殲擊轟炸機正式宣告問世!
劇中“飛鷹”項目的原型是中國自行設計、自行研制、自行生產的多用途、全天候、超音速殲擊轟炸機——殲轟7。
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我國空軍就希望能夠研制一種能夠對前線地面目標和海上艦艇目標進行轟炸的新一代噴氣式戰術轟炸機,并進行了長期的技術需求論證。由于當時我國已經裝備了仿制自伊爾-28的轟5和仿制自圖-16的轟6,因此空軍內部暫時將其稱之為“轟7”。
幾年后,隨著空軍和海軍對美國越南戰爭的研究,空軍的需求逐漸從純粹的前線戰術轟炸機轉向了F-111、F-4這樣既能夠對面打擊,又具備一定空戰自衛能力的新飛機類型,而海軍也同樣希望能夠獲得這么一種新飛機,即殲擊轟炸機。
于是,轟7項目被新的殲擊轟炸機所取代,并在原有的序號前面加上了個“殲”字,成為 “殲轟7”,之后被命名為“飛豹”。
而說到殲轟7,就必須要提到該型機的總設計師陳一堅院士,他被人們譽為“‘飛豹之父”。《逐夢藍天》中所表現的劇情,就是以陳一堅院士為代表的航空人真實故事為原型的。
實際上,“飛豹”研制歷程確實異常坎坷:沒有國外原準機參照,沒有成熟的科研基礎,項目多次面臨“下馬”困境。但是陳一堅帶領團隊成員白手起家,頑強拼搏,艱苦攻關,最終成功地研發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戰機,書寫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史上的奇跡。
1998年,“飛豹”正式定型,前后花費不到10億人民幣。研制費用如此之低,以至于國外媒體評價“不可理解,無法想象!”對此,陳一堅自豪地說:“我們是用落后世界30年的技術手段,研制出超前30年的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