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羅唯
摘要: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正確認識這一新發展格局對我國農業產業所產生的影響,有利于農業產業有力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沖擊,有利于激活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有利于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及市場開放度等。本文分析了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雙循環新格局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而針對性提出農業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雙循環新格局 農業產業 發展對策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新格局。2020年5月14日,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要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擴大國內市場需求,進一步提高農業開放合作水平,有利于我國農業的優質發展和雙循環的順利進行。因此,正確認識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現狀,以及雙循環新格局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而針對性制定農業產業發展對策,這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農產品市場內需巨大,并在不斷增加
自加入WTO以來,總體來看,我國農產品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且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率,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國際競爭力也在不斷增強。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國農產品出口有所下降,2020年上半年下降幅度達3.8%。同時,作為世界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2015年至2019年,我國農產品進口呈不斷增長趨勢,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1498.5億美元及807.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了9.3%、13.2%。可以看出,盡管疫情依然蔓延,但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產品內需市場仍在不斷釋放巨大的消費潛力,農產品內需市場的穩固,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強后盾。
(二)農產品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結構性失衡問題依然存在
自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以來,從供給角度看,雖然近年來我國農產品的供給結構逐步優化,優質農產品的供給主體數量大量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量也明顯增加,但大部分綠色優質農產品銷向了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農產品供給仍走低端路線,不太注重農產品的質量、品牌及多樣性。從需求角度來看,隨著我國消費者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消費觀念的轉變,特別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更加注重農產品的口味、品牌、質量、產地等,這就導致我國農產品內需市場的供求不匹配,農產品存在供求結構性失衡,不利于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
(三)農業產業體系發展不完善,核心技術缺乏
近年來,盡管我國農業直接生產流程發展迅速,但在整個農業產業體系中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分散種植的盲目性。至2016年底,我國農民總數的97%是種植規模不到50畝的散戶,他們經營著我國82%的耕地。由于農業生產周期短,散戶很大程度上可以靈活調整種植的品種或數量,所以他們特別容易受到市場變化的影響而不合理種植,從而導致農產品價格和質量的波動。二是我國農業產業流通體系的發展仍不完善。由于農業產業鏈條較短,深加工不足,與第三產業的融合性較弱,農業生產過程中下游產業與更高質量的流通體系缺乏聯系,從而導致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信息流通不暢、供需脫節。三是國內大多數農產品批發市場仍然更加注重價格,忽視質量,導致優質農產品不容易在國內市場得到認可,從而銷往國外市場。四是農業產業存在核心技術“扼殺”的問題,特別是種苗研發和農產品精細加工缺乏核心技術,不利于我國農產品質量的提高。
(四)農業產業升級已成為必然趨勢
疫情爆發前,我國消費結構的第三次轉型升級帶動了農業產業各方面的快速發展。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農業受到很大沖擊,農業企業存在資金流動受阻、供應鏈斷裂、銷售滯銷等問題。農業產業上游原材料供應緊張,下游產品流通不暢,導致與企業生產經營相關的產業鏈受阻。同時,由于不確定性的海外防疫和控制,國內很多農業產業經營者為了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選擇了出口轉內銷,這為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重新審視內需的契機。在雙循環新格局下,從短期來看,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必須由出口向內銷轉變。從長遠來看,我國農業產業應通過優質主體和區域的引領作用,引導農業產業主體完成升級,完善農產品流通環節,整合國內外農產品市場,緩解國內農產品供需結構不合理,以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
二、“雙循環新格局”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意義
(一)有利于農業產業有力應對新冠疫情所帶來的沖擊
自2020年1月23日起,湖北武漢采取了嚴格的封閉管理措施,全國各地相繼實施了嚴格的交通管制、封閉隔離、設置檢查站、延遲復工、嚴格控制人員流動等嚴格控制措施,并且持續時間較長。在防控形勢嚴峻的情況下,一些地方采取了“一刀切”的嚴格防控措施,給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疫情的直接影響,加上為防止疫情蔓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對整個農業產業鏈和農業生產經營的各個領域產生重大影響,從而對我國農業生產和主要農產品供應造成嚴重后果。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嚴重并可能出現反彈的形勢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充分挖掘國內大市場潛力,保持加快恢復農業產業發展的良好勢頭,能夠有效應對當前疫情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
(二)有利于激活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內生動力
順暢的國際國內雙循環,有利于打通農業產業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的各個環節,促進農業產業的循環運行。雙循環新格局下,為了滿足國際國內市場的需求,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開始逐漸以特色優勢的主導產業為重點,建設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引導涉農資本融合,集聚多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農業產業政策的扶持力度,發展觀光旅游農業、休閑體驗農業、創意養生農業等現代新型農業,推進農業產業的標準化、規模化和品牌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農產產業的規模經濟、專業優勢及品牌知名度,進而促進農業產業鏈的重組和功能升級,生產、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高效運行,以及與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這樣在雙循環格局下不僅可以穩定農業產業的基盤,而且可以在爭取穩定的同時,激活農業產業優質發展的新動能。
(三)有利于提升農業產業發展的質量及市場開放度
在國際國內雙循環新格局下,從內部發展環境來看,由于我國人口數量龐大、消費者收入水平提高及消費升級,我國成為全球最具潛力的農產品消費市場,這將為我國農業產業在以內需市場為主的前提下,提高發展質量、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提升國際競爭力提供良好的機遇。同時,為了進一步促進農業產業的綠色和高質量發展,需要讓更多更優的農業產品、服務和要素走出去,通過國際國內外農業相關生產要素的整合,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實現農民增收。外部發展環境來看,我國成為了RCEP成員國的主要成員,并在積極構建自由貿易區網絡,在農業開放試驗區推進適合我國農業產業發展需要的貿易及投資措施,同時進行復制推廣,這有助于提升農業產業的市場開放度。
(四)有利于為更高層次的農業產業貿易和投資合作創造有利條件
在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啟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與全球農業貿易合作伙伴積極進行談判,這將為更高層次的農業產業貿易及投資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作為我國首個自由貿易協定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以農產品先行減稅為重點,初次實現了農業產業的開放,增強了農業經營主體的信心,為最終達成自由貿易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智利的櫻桃、格魯吉亞的紅酒豐富了人們的餐桌,讓我國消費者享受到了“舌尖上的世界”。與此同時,我國特色和優勢農產品如水果、蔬菜、茶葉和魚類等也更多地進入了世界市場。2019年,我國與自由貿易伙伴之間的農產品貿易額、農產品出口額、農產品進口額分別為887.3億美元、380.1億美元及507.2億美元,分別占我國農產品貿易總額、農產品出口總額、農產品進口總額的38.5%、48%及33.6%。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農產品進出口國,在雙循環新格局下,通過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打通國際國內市場,不僅有助于促進農業產業中各種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充分發揮我國農業貿易應,也有助于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質量和效率,促進全球糧食安全。
三、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農業產業的發展對策
(一)農業產業要建大基地,做大鏈條,創大品牌
1.完善和落實我國相關的農業產業配套政策及農產品加工業政策,進一步完善“地、財、人”政策。在土地方面,完善并落實土地利用政策,確保農業產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在資金方面,應鼓勵縣域金融機構將重點放在吸收存款和農產品加工業小微企業優惠融資政策上,提高對農業產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力度及優惠力度。在人才方面,支持龍頭企業制定并采用“吸引人”“培育人”“留住人”的政策。
2.加大對農業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投入,提高其科技水平。主要通過組織相關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共同進行農業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圖突破農業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瓶頸;在農產品加工方面,鼓勵農產品加工設備研發機構和生產企業,共同進行專業化、智能化、適用性廣的農產品加工設備和相關配套設備的研發及組裝,以在保障農產品加工質量的同時,提高農產品加工效率,減低農產品加工成本。
3.打造農業產業平臺載體,建設農產品經濟圈。以聚集農業產業資源、集中農業產業相關力量為主,建設一批產銷貿工農一體、一二三產業高度融合的農產品加工園區,打造農業產業平臺載體,構建“圈”型發展格局,即建設“一村一品”微型經濟圈、“農業產業強鎮”小型經濟圈、“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型經濟圈及“優勢產業集群”大型經濟圈。同時,引導農業產業內的龍頭企業采取多種方式,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以進一步推動農產品經濟圈的建設。
(二)深度融入國內大循環,充分提升新動能的乘數效應
1.加強農業產業的科技創新力度及投入強度,樹立農業相關產業的品牌意識及質量理念。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糧食、生豬、茶葉等農產品的產量仍然相對較高,但一直存在質量差、品牌意識薄弱等問題,不利于其在國際國內市場的銷售。雙循環新格局下,我國要以優勢農業產業為發展重點,進一步加大農業產業相關科技的創新力度及投入強度,以農業產業的質量建設為重點,努力加快優質農產品的發展。同時,要樹立農業相關產業的品牌意識,加快培育農業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品牌,打造農業相關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充分借助“科技創新”及“品牌”的乘數效應,提高農業產業的質量與附加值。
2.加快5G網絡建設,推進農業產業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移動通信已經從4G網絡階段進入5G時代,5G的崛起有望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因素之一。我國農業產業應充分利用5G與互聯網時代的各種機遇,加強網絡應用,加快建立農業直播、電子商務等自媒體平臺,通過直播、小視頻、網上售賣等多種渠道“引流”優質農產品,緩解農業信息及流通不暢問題,從而進一步擴大“5G+互聯網”帶動農業產業發展的乘數效應。
3.立足區位優勢,構建高效、便捷的農業產業物流體系。充分發揮我國各地的區位優勢,優化農業產業運輸物流網絡的建設,推進“水陸空”運輸物流線路的一體化,加快我國農業產業物流的專業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以借助“農業物流系統”的乘數效應,努力實現我國農業物流的“降本增效”,從而進一步促進農產產業的發展。
(三)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在復雜形勢中形成新的發展勢頭
1.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契機,優化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外貿格局。通過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的互補合作,擴大農產品貿易合作伙伴的范圍,分散農產品貿易的風險;提升涉農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引導涉農企業同心協力“走出去”,鼓勵涉農企業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繼續宣傳和推廣優秀進博會和農博會,充分利用相關博覽會平臺,拓展我國農業產業的“國際朋友圈”,激發我國農產品對外貿易的內生動力。
2.依托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簡化我國農業產業的外貿流程。通過建設農業產業相關的跨境電商服務平臺,促進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的建設,進而推動農產品出口企業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借助跨境電商平臺,農產品出口商可以獲取國際市場需求的相關信息,節省其信息搜尋的成本;依托跨境電商平臺,農產品出口商可以跳過中間商及代理商等環節,直接獲取相關國外農產品進口商及消費者的信息,有助于節約交易時間和簡化貿易流程;借助跨境電商平臺完善的出口報關報檢體系,農產品出口商可以進行統一的報關報檢,有助于節約時間、提高效率。
3.以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為契機,全面提升我國農業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借鑒全球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成功經驗,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建設,充分發揮自由貿易試驗區對我國農業產業發展的輻射效應,擴大農業產業的對外開放程度。同時,積極發展農業產業相關的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等,帶動我國農業產業的創新發展,加速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進一步促使農業產業積極融入國際“大循環”。
參考文獻:
[1]丁杰.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發展之路[J].農業經濟,2019(3)
[2]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 2019年上半年中國農產品貿易監測[J].世界農業,2019(9)
[3]謝爭峻.我國農產品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鄉村科技,2018(23)
[4]宋國友.周邊地區自由貿易協定的新發展及中國政策[J].復旦國際關系評論,2019(8)
[5]蘇蕾.“一帶一路”助力中國對外開放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8.
[6]吳萍.“互聯網+”背景下智慧物流發展的新動能、態勢與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8(7)
[7]呂波,凡新凱,韓健.“智慧物流”與企業相融合的新型運營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20(9)
[8]吳丹紅,張敏.新零售中管理創新的策略:基于價值創造視角[J].商業經濟研究,2019(24)
[9]王淑清,楊正.智慧物流發展體系構建研究[J].商業經濟研究,2018(23)
[10]劉陽陽.新零售背景下我國智慧物流的特征、問題及發展路徑[J].商業經濟研究,2019(17)
[11]伍寧杰.“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智慧物流轉型路徑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8(12)
[12]張宇星.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河南省農產品貿易現狀分析[J].中國市場,2016(8)
(作者單位:嘉興南湖學院、上海大學經濟學院)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