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收貨地址填的是門牌號,拿快遞卻要去快遞柜或快遞驛站,這樣的現象,如今變得越來越普遍。2019年開始實施的《智能快件箱寄遞服務管理辦法》就明確規定,使用智能快件箱投遞快件應當征得收件人同意。就此而言,許多快遞公司的做法顯然是違規了。
有專家認為,多年來,在電商領域,快遞公司通過以價換量逐步形成了寡頭壟斷競爭態勢,快遞價格低,快遞公司只能通過壓縮快遞員單票派費縮減成本。而快遞員的工作量卻有增無減,最終損害的是消費者的利益。
必須承認,快遞無法送上門有其現實原因。比如,出于防疫需要,去年以來一些地方很多快遞員甚至都無法進小區,這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快遞公司試探消費者接受程度的一個機會,于是有意無意將不送上門發展為潛規則。再比如,統一送到快遞柜或驛站,降低了快遞小哥與消費者的溝通成本,每名快遞員的送貨效率有提升。但是,這些現實原因也不意味著“快遞不上門”的潛規則就應該被接受。說得更通俗點,目前快遞企業的盈利建立在多方“讓渡”權利的基礎上。比如,消費者權益縮水的同時,快遞小哥也必須靠節約每單的時間來提高收益,實際勞動量并沒有減少。
這一模式在初始階段或許能夠成功,但未必能夠成為長遠的發展方向。畢竟,消費者對于低水平的快遞服務,快遞小哥對于低水平的權益保障的接受是有限度的。健康的快遞行業必須讓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權,讓快遞小哥更從容。有人或許會說,這是我們為低價快遞所支付的社會成本。但是,且不說這種“低價”是否真的就與服務質量匹配,剝奪消費者選擇權的“低價”,未必是真的“低價”,也終究不可能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