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揚波
7月22日,瑞可達和大全能源兩家企業成功在科創板上市。當日也是科創板兩周年的日子。
2019年7月22日,隨著第一批25只股票開始交易,科創板正式開市。兩年間,科創板一共迎來了313家公司,首發募集資金總共為3858億元,總市值達5.38萬億元。
這313家公司都來自哪里?屬于什么行業?從他們的分布中,可以分析出怎樣的投資機會?
從行政地域分布來看,截至2021年8月10日,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排名前五的省份分別是江蘇省(61家)、廣東省(52家)、上海市(46家)、北京市(43家)、浙江省(27家)。江蘇成最強科創板聚集地。
意外的是,近年來的“網紅城市”重慶,沒有一家企業登陸科創板。而與重慶相鄰的幾個省份,則均在科創板中有所收獲。其中,湖南省和四川省均有10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湖北和陜西分別擁有7家和6家科創板上市公司;貴州也成功實現零的突破,收獲1家。
實際上,重慶市對于科技創新企業的扶持并不少。早在2017年4月14日,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重慶OTC)科技創新板就已正式開板。
此外,2020年7月22日,“智匯兩江”創新研究院成立時,兩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王志杰曾表示,希望未來3年培育一批科創型上市公司。
有業內人士認為,雖然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數量并不一定能全面反映一個區域的科創和資本發展現狀,但重慶市至今無一例成功登上科創板的現實,也令人感到有些遺憾。
相比之下,兩年來,科創板賽道上四川省的表現較為優異。從2020年4月成都先導上市起,到2021年8月,已有10家企業陸續登陸科創板。四川省在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上已位列西部第一。
據成都市金融監管局副局長程樺介紹,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都是成都市推動科創企業上市的發力點。
從城市方面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明顯較其他區域多。尤其是在非直轄市中,蘇州市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位列全國首位,超越深圳、杭州等一線、新一線城市,讓不少人感到意外。
同樣是江蘇省的重點城市,南京和蘇州的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上差距也不小。目前蘇州的3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相比較之下,作為江蘇省省會的南京,只有5家科創板上市公司。
從企業市值看,蘇州的上市公司也“碾壓”南京。截至2021年8月9日,上百億元市值的科創板上市企業,蘇州有11家,南京為1家。
這或許僅僅是開始。“突破200家”是蘇州市市長李亞平認為可以作為蘇州上市公司里程碑的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此次科創板蘇州取得的成績,代表了蘇州當前轉型升級取得的良好進展,是蘇州科技服務企業轉型發展的良好成果。”蘇州市科技局副局長沈丹說。
資產負債率是衡量企業負債以及風險水平的重要指標。根據2021年第一季度數據,科創板資產負債率超過50%的企業有29家。
單家公司來看,作為電源設備的電氣風電,其資產負債率超過80%;神州細胞-U、利元亨、交控科技等10家公司也都超過了60%。排名從后往前看,66家資產負債率不到10%,包括計算機行業的寶蘭德、醫療器械的賽科希德等。
蘇州工業園區
業內人士介紹,資產負債率過低也不是好事,說明資本沒有充分有效地被用來獲取收益,可能會錯過投資機會。
從投資回報率看,2021年一季報數據顯示,超10%的企業有8家,其中6家是醫療器械企業,分別是熱景生物、東方生物、碩世生物、海爾生物、之江生物以及圣湘生物。最高的是熱景生物,投資回報率高達57%。這比較符合醫療器械行業高收益的規律。
就公司數量而言,科創板上市公司的數量僅占所有A股上市公司的7%。但科創板開市兩年來,整體走勢優于上證指數。其中一些個股的表現尤為突出。例如,納微科技于2021年6月上市,發行價8.07元/股,至8月10日,股價在97.6元,漲幅達1100%;美迪西,發行價41.5元/股,至8月10日,股價在511元,漲幅超過1100%。
從行業來看,截至8月10日,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三大行業上市公司數量占科創板所有企業數量的比重超過70%。根據所屬申萬行業二級分布,數量排名前五的行業分別是專用設備(38家)、計算機應用(36家)、醫療器械(34家)、半導體(26家)以及化學制品(24家)。
成都青銅天使投資總經理趙航接受采訪時分析,醫藥與高科技,在前兩年里是科創板股票的主導。未來一兩年甚至更長時間,通信技術(如芯片、智能云科技等),以及鋰電池、氫能源等新能源領域值得關注。
(《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