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革
河北省赤城縣緊緊圍繞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一體推進的要求,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黨建鮮明導向,深入開展“五大”黨建工程助力精準脫貧、脫貧一線黨旗紅、農村黨建“三培一創”、黨支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等,全面提升鄉村兩級領導班子和黨組織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社會號召力,有效推進黨建工作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實現了以組織振興帶動鄉村產業、生態、文化、經濟振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以強有力的舉措組織鄉鎮領導班子換屆,建立選拔優秀年輕干部下基層常態機制。換屆后,鄉鎮黨政正職中,全部達到大專以上學歷,全日制大學本科5名,占13.9%,35歲以下7名,占19.4%,選調生1名;領導班子中,大專以上學歷226名,占98.3%,全日制本科77名,占33.5%,35歲及以下105名,占45.7%,選調生9名。選拔“五方面人員”27名,鄉鎮領導干部隊伍年齡結構、學歷結構明顯優化,達到了“選出好干部、配出好班子、換出好面貌”的目標要求。堅持政治首位標準,突出“雙好雙強”,嚴把人選政治關、質量關、能力關,采取“內選、外引、下派、返聘”的方式,大力選拔各類優秀人才進入村“兩委”班子,選好鄉村振興農村“領頭羊”。村黨組織書記年齡全部不超60歲,平均年齡47.9歲,大專以上學歷112名,占25.5%,優秀退役軍人11名,占2.5%,本鄉本土大學畢業生3名,占0.6%,外出務工經商返鄉人員47名,占10.6%。
以政治、作風、文化、制度“四項建設”為抓手,在全縣各鄉鎮、部門開展“抓班子、帶隊伍”大比武活動,推行“述職評議+實地核查”機制,以7:3評分比例進行綜合排名,通過“三基建設”“三重四創五優化”“十項清理”等實際工作中存在的舉措、不足和亮點對領導班子及主要負責同志進行“雙考核”。對類別排名前3位的單位,本年度領導班子考核優先評定為“優秀”等次,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優先晉升職級;對排名后3位的單位,本年度領導班子考核不得評為“優秀”等次,取消主要負責同志晉升職級資格并對其進行約談,評議結果靠后且履職不力的進行組織處理。通過“一把手”以點帶面,全縣上下提振了攻堅精神、凝聚了振興合力,鄉村活力進一步突顯。
不斷深化“黨建+產業”模式,打破地域和行業限制,在規模化經營主體建立黨支部69個,推動基層黨組織“上產業鏈”“進合作社”“入種養基地”“進農業園區”等。赤城鎮把“空心村”治理與旅居產業發展緊密結合,探索“黨支部+重大項目+土地流轉”模式,打造浩門嶺銘悅鄉居、田家窯云上人家墨德藝術風情谷等一批農旅融合產業項目,建成高速周邊2條精品鄉村旅居旅游路線,帶動周邊10個村致富,群眾通過獲得“租金+薪金+股金”的方式在自家門口增收致富,實現人口、資金、產業三個回歸,走出一條“資源變資產、資源變資本、資產變資本、空心村變旅居產業”黨建推動旅游快速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積極創設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致富的平臺,引導支持黨員村干部、農民黨員領辦創辦農村經濟組織500多個,形成了產業發展聚集黨員、黨員帶頭助推發展的良好局面。
集體經濟是農村共同富裕的“頂梁柱”。在抓黨建促鄉村振興過程中,始終把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重中之重,從最大限度盤活農村閑置的土地資源、集體廠房等資產和集體積累資金入手,堅持外部借力、內部挖潛,因地制宜推廣“生態培育管護、集體土地整理、創辦集體企業、發展物業經濟、集中土地流轉、培育特色產業”六型模式,多渠道、多形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全縣440個農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的有239個村,占54.32%。268個村獲得生態林補貼,其中,30個村僅此一項年收入達10萬元以上,最高村年收入32萬元;26個村實施土地整理項目,村集體出租新增土地年收入210多萬元;赤城鎮東關村以出租商鋪、收取市場管理費、停車費等,村集體每年經營性收入130多萬元;龍門所鎮李家窯村流轉土地1000畝,引進農業企業打造蔬菜種植園區,村集體年增收16萬元。8家農業龍頭企業、5家省級農場,推行“企業+基地+黨支部+農戶”合作模式助力村集體增收。
堅持黨建引領,把村莊整治提升作為接續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核心之舉,圍繞“清、拆、建、管、改”關鍵環節,推行“四個一”措施,即:“一村一支改造隊伍(包村干部+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黨員代表+村民代表)、一村一套航拍圖(前后對比,宏觀清晰)、一村一套改造方案(就地取材,修復整治)、一村一套管理機制(日常監管,長效維護)”拉開鄉村治理行動帷幕并形成長效機制。縣鄉領導包聯村莊指導推動,發動全社會積極參與,營造了“干部帶頭拆、黨員帶頭修、村民齊心建”的濃厚氛圍。拆除閑置廢棄農宅1561處,拆除殘垣斷壁1458處,清理溝渠、池塘547處,清理積存垃圾、雜物12.42萬方,建成游園、果園、菜園688個。開展4次觀摩拉練,比做法、比進度、比成效,補齊短板弱項,打造優美、宜居、和諧的鄉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