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見機”智慧"/>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北京 范子燁
編 輯:張勇耀 mzxszyy@126.com
隱士是我國古代的一類特殊人物,五帝時代有巢父、許由,三代之際有伯夷、叔齊,秦漢時期有“商山四皓”等,無論怎樣暴虐的時代,隱士都是存在的,這意味著在古代的專制社會中,隱士是可以被包容并且具有獨立生存空間的人物,無論是物質空間還是精神空間。隱士一定是知識分子。謝靈運說:“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田南樹園激流植援》)盡管樵夫和隱士都住在山里,但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事實上,對于某些知識分子而言,如果在新興的政治力量和固有的原則之間尋求妥協,那么,隱逸就是最好的途徑。但是,選擇隱逸之路,首先必須要把握恰當的時機。
我們讀《世說新語·識鑒》第10 條:
張季鷹辟齊王東曹掾,在洛見秋風起,因思吳中菰菜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意爾,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駕便歸。俄而齊王敗,時人皆謂為見機。
西晉統一全國以后,張翰離開家鄉吳郡(今江蘇蘇州),游宦于洛陽,在齊王司馬冏手下擔任大司馬東曹掾。在“八王之亂”中,他的同鄉陸機、陸云兄弟皆死于非命,而張翰在事發之前即辭官還鄉,得以善終。所謂“見機”,即事發之前明察事情變化的細微動向,也就是有先見之明,這是在秋風中忽起故園之思的張翰所具有的特殊智慧。本條劉孝標注引《文士傳》曰:
張翰字季鷹。父儼,吳大鴻臚。翰有清才美望,博學善屬文,造次立成,辭義清新。大司馬齊王冏辟為東曹掾。翰謂同郡顧榮曰:“天下紛紛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難。吾本山林間人,無望于時久矣。子善以明防前,以智慮后。”榮捉其手,愴然曰:“吾亦與子采南山蕨,飲三江水爾!”翰以疾歸,府以輒去除吏名。性至孝,遭母艱,哀毀過禮。自以年宿,不營當世,以疾終于家。
所謂“以明防前,以智慮后”,正是仕于亂世的一種“見機”的智慧。那么,作為“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否也有這樣的智慧呢?
宋代治平年間虎丘寺僧人思悅在校讀《陶淵明集》時說過這樣的話:
五臣注陶淵明《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涂中》詩題云:“淵明詩,晉所作者皆題年號,入宋所作但題甲子而已。意者恥事二姓,故以異之。”思悅考淵明之詩,有以題甲子者,始庚子,距丙辰,凡十七年間,只九首耳,皆晉安帝時所作也。中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作》,此年秋乃為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即解印綬賦《歸去來兮辭》。后一十六年庚申晉禪宋,恭帝元熙二年也。蕭德施《淵明傳》曰:“自宋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于淵明之出處,得其實矣。寧容晉未禪宋前二十年,輒恥事二姓,所作詩但題以甲子,而自取異哉?
顯而易見,對于陶淵明的“見機”,思悅是持否定態度的,他認為這是不合實際的,但宋人謝枋得在《碧湖雜記》中指出:
元興二年,桓元篡位,晉氏不斷如線,得劉裕而始平,改元義熙,自此天下大權悉歸劉裕,淵明賦《歸去來辭》,實義熙元年也。至十四年,劉公為相國,恭帝即位,改元元熙,至二年庚申,禪于宋。觀恭帝之言曰:“桓玄之時,晉氏已亡天下,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詳味此言,則劉氏自庚子得政至庚申革命,凡二十年,淵明自庚子以后題甲子者,蓋逆知其末流,必至于此,忠之至義之盡也。(轉引自明顧起元《說略》卷八)
所謂“逆知其末流,必至于此”,在謝氏看來,陶淵明具有超前二十年的政治預見性也是很正常的。但晉宋易代,并非促成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唯一原因,與所謂“忠義”也不具有必然的聯系,因為倘若奉行“忠義”,就應該堅持到永初元年晉宋易代之時。
就晉宋易代而言,歷史的風云首先來自桓玄與劉裕的斗爭。前者一度取代晉室,建立楚國,即所謂桓楚,而在元興三年(404)五月桓玄敗亡之后,劉裕實際上便掌控了晉朝的江山。陶淵明曾赴荊州入桓玄幕府任職,今《陶淵明集》卷三有《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詩可以為證,袁行霈先生明確指出:“江陵是荊州治所,桓玄于隆安三年(399)十二月襲殺荊州刺史殷仲堪,隆安四年(400)三月任荊州刺史,至元興三年(404)桓玄敗死,荊州刺史未嘗易人。淵明既然于隆安五年(401)七月赴假還江陵任職,則必在桓玄幕中無疑。陶澍等人諱言淵明仕玄,故于其詩義亦曲為之說,實不足據也。”此說是正確的。實際上,《宋書·陶潛傳》所謂“薄宦,不潔去就之跡”,就是陶淵明仕于桓玄的隱語,“這是史臣隱晦地交代了陶潛當過桓玄官吏的史實”。東晉義熙元年(405)十一月,陶淵明賦《歸去來》,辭去彭澤縣令,從此徹底退出官場。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十二月,晉安帝被劉裕殺害。元熙二年(420)六月,劉裕代晉稱帝,降封晉恭帝司馬德文(386—421)為零陵王,劉裕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宋,改元永初,次年九月,晉恭帝被劉裕殺害。值得注意的是,在桓玄敗死的次年,即公元405 年,陶淵明就辭官歸隱了,如果說其間沒有因果關系,顯然不合情理;而晉宋易代的序幕即由此年拉開,最終結束于公元421 年,前后長達16 年;換言之,至少在晉朝滅亡的16 年前,陶淵明就已經預見了歷史的結局。《宋書》卷二《武帝本紀》:
(元熙)二年四月,征王入輔。六月,至京師。晉帝禪位于王……詔草既成,送呈天子使書之,天子即便操筆,謂左右曰:“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將二十載。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晉恭帝所說的“劉公”,就是指劉裕。在這位年輕的末代天子看來,“桓玄之時,天命已改”,依賴劉裕之力又茍延殘喘了二十年,所以他心甘情愿地禪位給“劉公”。實際上,恭帝之言反映了當時朝野高端人士的共識,那就是幾乎在劉裕登基前二十年,晉朝覆亡的歷史命運就已經注定了;但是,如此真誠懇切的言辭并未能使他避免屠戮之厄,劉裕的殘忍兇暴可見一斑。
上述情況表明,陶淵明的易代之感與桓玄篡晉無關,因為他是桓玄的舊部,在桓玄主政之時尚可為官,盡管內心也充滿了糾結和矛盾(參見上引《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詩),而劉裕逐漸坐大乃至登基稱帝,這是陶淵明產生易代之感的政治背景,所謂“自高祖王業漸隆,不復肯仕”,“這是史臣明確告訴人們,陶潛的不復肯仕,是與劉裕有關”。與同時代的傅亮(374—426)比較一下,則更可見陶淵明之風采。《宋書》卷四十三《傅亮傳》載:
傅亮字季友,北地靈州人也。……亮博涉經史,尤善文詞。初為建威參軍,桓謙中軍行參軍。桓玄篡位,聞其博學有文采,選為秘書郎,欲令整正秘閣,未及拜而玄敗。
可知傅亮本來也是桓氏的舊部,在桓玄敗亡之后,投奔劉裕麾下,成為其最重要的謀臣之一,劉裕之登基正是出于他的謀劃。《宋書·傅亮傳》又載:
……以亮任總國權,聽于省見客。神虎門外,每旦車常數百兩。高祖登庸之始,文筆皆是記室參軍滕演;北征廣固,悉委長史王誕;自此后至于受命,表策文誥,皆亮辭也。
陶淵明的人生選擇與傅亮是完全不同的。但是,陶淵明反對宋武,也并不等于忠晉,這就是歷史人物的復雜性。清吳菘《論陶》云:“淵明非隱逸流也,其忠君愛國,憂愁感憤,不能自已,間發于詩,而詞句溫厚和平,不激不隨,深得《三百篇》遺意。”如此論陶,無疑是拔高了陶淵明。清代學者惲敬指出:
先生生于晉哀帝興寧三年,及壯,當安帝之初,其時王國寶、司馬元顯、桓玄相更代,故先生無宦情,一起為州祭酒,即自免去,征主簿不就,蓋不欲與諸人之難也。至元興二年桓玄篡位,三年劉裕復京邑,行鎭軍將軍,追桓玄過潯陽,先生乃為其參軍,年四十矣。先生附義旗而起,以劉裕為可安晉室耳。明年劉裕從兄劉懷肅為建威將軍,先生為其參軍,其秋即令彭澤。敬思先生與劉穆之、王弘、徐羨之、謝晦同在劉裕幕府,其差池不待言,而劉裕之懷異志,穆之等之附裕,先生必微窺得之,于是晉室之安無可望,故自鎮軍參建威,自建威令彭澤,然后脫然遠去,永遂其不臣二姓之志耳。……先生處己之高,見機之決,進退之裕,皆于此可見。(《大云山房文稿》二集卷二《靖節集書后》二)
這種“見機之決”,正顯示了陶淵明的政治智慧。
陶淵明的游宦生涯和政治經驗是很重要的,這是推動陶淵明建構其文學世界的核心力量之一。因為一個不懂政治的人永遠不會超越政治,一個沒有政治情懷的人也永遠不會有回歸田園的夢想,陶淵明能夠成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能夠創寫不朽的田園詩,也是由其政治閱歷和政治素養所決定的。
①②《宋本陶淵明集二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年版,第51—52 頁,第55 頁。
③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91 頁。
④ 11〔南朝梁〕沈約:《宋書》卷九十三《隱逸列傳·陶潛傳》第八冊,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2288 頁,第2288—2289 頁。
⑤ 12 陳培基:《陶潛歸隱真相新解——從陶潛與桓玄的關系說起》,《福建論壇》1986 年第1 期。
⑥《陶淵明集》卷五《歸去來兮辭并序》:“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宋本陶淵明集二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年版,第113 頁。
⑦⑧〔唐〕房玄齡:《晉書》卷十《帝紀第十》第一冊,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267 頁,第269 頁。
⑨〔南朝梁〕沈約:《宋書》第一冊,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45—46 頁。
10 據《陶淵明集》卷六《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陶淵明的外公孟嘉曾經擔任桓溫的參軍,而孟嘉與桓玄的岳父劉耽的關系也非同一般。見《宋本陶淵明集二種》,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9 年版,第126 頁。
13 15〔南朝梁〕沈約:《宋書》第五冊,中華書局1974 年版,第1335—1336 頁,第1337 頁。
14 桓玄、桓謙是堂兄弟,桓玄是桓溫之子,桓謙是桓沖之子,桓溫和桓沖并為桓彝之子。參見王伊同:《五朝門第》附《高門權門世系婚姻表》之十五《譙國龍亢桓氏》,中華書局2006 年版。
16〔清〕吳瞻泰輯:《陶詩匯注》卷末,清康熙拜經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