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張文明 曹志宏
基于當前大數據技術的飛速發展,學院開設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實訓室建設以及實訓教學體系都有待完善,文章分析了大數據實訓室的建設背景,明確實訓室的建設目標、建設內容以及建設成效;指出實訓室所選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緊跟當前技術主流,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可擴展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能符合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趨勢。
在全球信息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大數據正日益滲透到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大數據的重要性也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2015年9月5日,國務院出臺《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為落實國務院《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工信部編制印發了《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自治區政府依據我區社會經濟發展特點,先后制定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計算與大數據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云計算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為新疆云計算、大數據產業集約化、規?;l展夯實了基礎。
為服務國家、自治區大數據戰略,響應市場人才需求,學院于2018年成功申報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于2019年9月開始招生。為配合專業課程教學,提升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及教師的教科研水平,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建設大數據技術專業實訓室勢在必行。
建設“產學研用”一體化大數據技術專業實訓室,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為導向,構建符合行業需求的大數據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及實訓環境。以學生職業能力訓練為核心,注重生產實踐能力,旨在為學生提供一個理論學習、技能實訓、培訓認證的學習平臺;為教師提供一個教學、應用、科研的綜合性平臺;為企業人員提供一個技能培訓、能力提升的社會服務平臺。
(1)建成基于崗位能力的綜合性教學實訓平臺
大數據技術實訓室將承擔學院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實驗實訓教學工作,并且在教師教學過程管理,學生平時素養養成管理、實訓室師資隊伍建設以及實訓教材建設等方面都有發揮重要作用。
實訓內容設計以真實的工作場景為背景,實訓內容涵蓋的主流應用技術,增強學生對真實工作環境的體驗感,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適應社會人才發展的需要。為學院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教學服務創新提供環境便利,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內容,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大數據核心技術實驗和人才就業實習提供可靠保障。
(2)建成基于崗位能力的職業認證和技能大賽平臺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和《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的實施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的啟動,為我院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實訓室建設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挑戰。將實訓室建設與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相結合,通過校企共建職業認證及課程體系,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與課程建設、教材建設以及教師隊伍建設等緊密結合,把課證融通、書證融通、學分銀行與課程置換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探索新的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和評價體系,逐步完善和提升學院大數據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能力。
通過大數據實訓平臺的在線實訓資源與配套實訓手冊,大數據實訓平臺可以支撐大數據平臺搭建與運維、數據采集與預處理、數據分析軟件使用以及數據關聯分析、數據挖掘等相關內容的國家與自治區專業技能大賽。通過開展面向崗位需求的職業能力大賽,促進教學模式探索性改良,推進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等教學資源的質量提升和豐富完善,推動校企合作,加強校企共建,提高學生大數據專業人才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
(3)建成共享型的大數據技術與專業社會服務平臺
大數據技術實訓室可以承擔自治區的大數據技術相關人員培訓,解決自治區大數據人才短缺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自治區的退役軍人、下崗人員、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高職擴招和就業培訓的問題。將為自治區從事大數據行業的人員提供學習、考試便利,提高自身素質;也可以作為不同學校,相關專業的共享實訓基地、可以有效整合資源、充分利用資源,提高使用率。
本著“校企聯合,共同推進,持續發展”的思想,在實訓室建設規劃、硬件建設、管理機制建設、實驗技術隊伍建設四個方面進行戰略合作,建立長期的校企合作關系。利用實訓教學系統,組建聯合研發團隊,進行實訓體系的共建開發,帶動高校研發能力的提升,實現實訓平臺的可持續性發展。
大數據技術實訓室建設立足學院信息化建設與應用需求,加強對內需求調研,通過座談會、交流會、問卷調查等多種形式,了解師生對教育、教學、管理、科研、服務的實際需求;對外市場調研,摸清技術使用與發展需求,構建一個共享的開放型實訓平臺。
為了滿足大數據實訓室平臺建設需要,保證預期人才培養目標,具體的內容如下:
實訓室采用可擴展的云模式,軟件平臺、實訓資源貼合當前技術主流,硬件一期滿足50人的實訓,后期根據專業建設需求,只需增加服務器,學生終端等硬件,建設線下與線上實訓平臺。實訓室建設硬件設備清單見表1所示。

表1 設備清單
實訓室除了能滿足大數據技術及人工智能相關課程的教學要求,也要保證建設體系的完整性,具體建設內容至少要包括:大數據實訓教學管理平臺,云計算管理系統(資源分配與管理),大數據技能大賽平臺、職業認證實訓平臺、大數據可視化系統,大數據實訓課程資源包、大數據實戰數據包等資源。
(1)“產學研”合作
充分利用學校毗鄰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園的優勢,整合學院、企業以及科研單位各自的優勢資源,實現以課堂知識傳授為主的學校教育模式到能直接獲取實際工作經驗、提升實踐實訓能力為主科研實踐教育模式的轉變。
依靠“產學研”的有效結合,明確專業職業崗位能力需求,使人才培養目標更加清晰,人才培養層次定位更準確,讓畢業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
(2)特色專業建設
構建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本專業學生在校內學完一門課程之后,到合作企業參與真實的項目,在相應的崗位上進行實踐,以便提高相應的實踐能力;對實踐學生進行跟蹤調查和聽取企業對學生的評價,提煉分析出大數據相關崗位能力需求,結合企業在該專業的特色優勢,以及本專業的校內校外可用教學資源,把大數據相關技能的學習、使用及研究融入專業建設標準之中,實現大數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深度培育
(3)課程體系建設
根據大數據技術與應用人才培養方案以及“1+X”職業資格證書標準,通過每年的專業市場調研,明確企業用人需求以及本專業各職業崗位的能力要求,設計出貼合實際的課程模塊,從而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并建立標準化的課程評價體系。
(4)課程置換
依托“1+X”證書試點工作,建立課程置換制度,把行業及企業先進的職業教育課程和優質的師資力量專業化、系統化地引入學校,實現企業職業技能證書課程學習成果與校內相關課程的認定和轉換,推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校綜合教學水平,加快學校發展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基本工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
以大數據技術實訓室為平臺,緊緊圍繞社會人才就業導向形成培養合力,加強教師教學理念和教學策略。通過舉辦不同等級的師資培訓,幫助高、中職院校老師的知識體系迅速更新到與行業接軌的水平,教學內容與自身素質的得到雙重提升,授課知識更貼近企業和行業的需求;每年舉辦大數據技術領域教學研討會等活動,搭建一個職業院校大數據技術教師交流平臺,實現職業院校教師擴展人脈、交換課件、分享經驗。
基于實驗室平臺或大數據技能培訓及認證服務平臺,可不定期為在校學生提供ICT新技術、職業生涯規劃和面試技巧等熱點的講座,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建立學生實習基地,讓學生了解企業的運作機制,專業理論知識得到運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由于學生有了在實習基地的實踐經歷,企業對學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優先與符合本企業用人條件的畢業生簽署就業協議,保障了企業人才輸入的穩定性,也擴展了畢業生的就業渠道,提升了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
(1)大數據創實訓室能同時容納50名,二期可以開放至100名學生開展生產性實習實訓,不但可以充分滿足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學生實習實訓要求,還可以輻射到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信息管理等相關專業,形成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學生在實訓中可以在校內老師和企業技術顧問的帶領和支持下,承接區域內的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的相關工作,實現校企雙贏。
(2)建成區內一流的共享型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教師認證培訓基地,職業認證基地。在完成本專業實習實訓任務的基礎上,可以接收周邊學校的學生實訓和師資培訓任務。
(3)社會服務顯著擴大,實訓基地在完成教學任務前提下可以承擔一些社會人員培訓,為自治區從事大數據行業的人員提供學習、考試認證場所;也可以作為不同學校,相關專業的共享實訓基地、為兄弟院校的教師提供一個教學、應用、科研的綜合性平臺。
(4)以實訓室建設帶動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建設。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將更緊密地結合地方行業、企業發展對大數據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顯著提升大數據技術與應用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學生的就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