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曦文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這句名言告訴我們,只有從實際出發,勇于實踐,才能創造奇跡。
饑荒年代,年少的袁隆平看到面如菜色的農民拼命尋找樹皮、野菜充饑,從此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中國人都吃上飽飯,不再挨餓!”袁隆平沒有固守水稻“無性雜交”的傳統種植經驗,而是從實際出發,研究野生稻,確立了雜交水稻的研究方向。為了探索雜交水稻的奧秘,他傾盡心血篩選天然雜交水稻,一株一株地觀察,終于從14萬株水稻中找到6株天然雜交水稻;為了確保雜交水稻健康生長,他常年奔波于田疇,與水稻為伴,清晨踏著朝陽出發,傍晚披著晚霞歸來。在田地間灑汗水,在水稻里播智慧。付出終于有了回報,在60多年的時間里,袁隆平不僅證明了雜交技術可以提高水稻產量,還發明了“三系法”等多種雜交水稻種植方法,更是成功培育了“海水稻”“沙漠稻”,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袁隆平之所以能讓“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與他的一切從實際出發是分不開的,他沒有固守水稻“無性雜交”的傳統種植經驗,才得以打開雜交水稻神秘王國的大門,將水稻雜交優勢成功應用到生產中,提高了水稻產量,使國人得以豐衣足食!
袁隆平從實際出發,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與他并稱“華夏雙子星”的吳孟超亦如此,他也從實際出發,創造了我國肝臟外科史上的奇跡。
吳孟超剛踏進醫學之門,就發現我國不僅肝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相應的理論和治療方法也是一片空白。面對如此困境,吳孟超毅然打破肝臟治療的瓶頸,他沒有固守國際上慣有的肝臟“左右兩葉法”,而是立足于中國人肝臟大小的實情,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五葉四段”肝臟解剖學理論。他堅持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同步發展,在借鑒西方技術理念的同時,開創了一條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肝臟外科發展之路。
“我這一輩子就干了一件事,那就是與肝癌做斗爭。”吳孟超不愧是“中國肝臟外科的集大成者”,如果沒有他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開創屬于中國人自己的肝臟外科發展之路,可能我國的肝病發病率和死亡率還會居高不下。
從農學到醫學,無論是袁隆平,還是吳孟超,他們都是從實際出發,勇于創新,走前人沒走過的路,才成為了行業翹楚,引領中國科學跨入世界先進行列。可見,只有從實際出發,勇于實踐,才能創造奇跡。
(指導教師? 陳?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