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很多家長和教師會有這樣的感受,學生經歷大量的閱讀后,語言表達能力仍不盡如人意;面對具體的作文要求,他們大多還是捉襟見肘,這種情況警示我們應重新審視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思考如何打通從讀到寫的通道,讓閱讀為寫作服務。筆者認為,發揮例文的價值,是解決這道難題的有效手段。
一、整合關聯,借助例文學寫場面
高年級作文中的場面描寫無疑具有一定難度,但統編教材中編選了不少具有場面描寫的經典作品,如果教師能夠從中選取一些優秀片段,并將其整合,發揮例文的榜樣作用,引導學生深入辨析和對比,就能對學生的寫作能力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比如,統編教材六年級課文《狼牙山五壯士》在描寫場面時,采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首先從整體展現了5位壯士痛擊敵人的畫面,然后逐個聚焦,從他們不同的年齡特點展開細致描寫,最后重新回歸到整體角度,總結他們戰斗的成果。當然,描寫場面不能僅局限于此,《湯姆索亞歷險記》(節選)中有一個描寫歡迎場面的片段,作者并沒有采用點面結合的方式,而是借助兩個關鍵性元素來渲染場面的熱鬧:其一,聲音巨大,運用了大量擬聲詞展現畫面的壯觀和火爆;其二,人數眾多,運用如“成群結隊”“浩浩蕩蕩”“擠滿”等詞匯,展現了當時畫面的壯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這兩個片段整合,著力引導學生關注這兩個片段的異同之處,從而讓他們認識到場面描寫的兩個基本原則:點面結合和渲染氛圍。
從這個角度看,例文并不一定局限在教材所提供的資源上,還應關注和統整教材中的精讀文本,并將看似不同的資源勾連起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趨向靈動,關注文本的核心價值,發揮例文的作用。
二、穿越常態,借助例文學習編寫故事
閱讀文本時,學生大多在初次閱讀時會被獨特的表達所吸引,但對于一篇耳熟能詳的文本,就容易陷入固化的思維中,而不能真正認識其價值。因此,教師應教會學生轉換視角,以更好地發現文本中值得探究和品味之處。
以統編教材五年級“人物描寫”單元的課文《兩莖燈草》為例,教學時,很多教師會讓學生聚焦在細節描寫上。誠然,作為一篇小說,借助細節刻畫人物形象的確是教學重點,但如果轉換角度,就可以將關注維度從細節轉移到情節上,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嚴監生因為兩莖燈草而不肯咽氣,大侄子、二侄子、奶媽等人物逐一登場,對嚴監生伸出的兩根手指做出了不同的解讀,最后還是妻子趙氏明白其意。其實,以趙氏對丈夫的了解,一開始就知道他伸出兩根手指的意思,為什么作者不讓趙氏直接點破,而要讓那么多人物依次登場呢?這正是作者構建情節的需要,精彩的情節絕不是單一的,而應該是一種組合,正是因為幾番解讀皆錯,讀者才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被深深吸引,急切地想知道答案,才有了文章吸引人的魅力。這就是情節設計的精髓。
當下,學生對于情節設計的理解還停留在起因、經過和結果的維度,因此,教師要發揮例文的作用,培養學生的“回合思維”,教會他們如何打造吸引人的情節。
三、提煉歸類,借例文學抒情
統編教材中很多課文是描寫同一類型事物的,如果能夠將這些文本的相關片段整合起來,就能發現寫此類文章的內在邏輯和語言奧秘。
以借物抒情類作文為例,葉圣陶先生借助荷花抒發情感,琦君則借助桂花抒發情感。在《荷花》一文中,葉圣陶先生主要運用聯想和想象手法,將自己變成一朵荷花,分別從靜態和動態的角度對荷花進行描寫,達到了人就是花,花就是人的境界,從而讓情感自然而飽滿;而在《桂花雨》一文中,琦君將情感融入到事件中,描寫了搖桂花的場景,將人與花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人花融合的狀態。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文本,讓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提煉出文本在表達方面的共性,找到其中蘊藏的提高表達能力的奧秘,讓學生在品味和鑒賞的過程中,尋找表達規律,實現讀寫結合,提高寫作能力。
其實,在寫作教學中,教師不需要費盡心思去尋找優質例文,教材中俯拾即是。如果教師不關注和研究教材中的資源,就是對教材的一種浪費,更是對編者的不尊重。因此,教師要具有例文意識,用教材例文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將更多的教材知識內化,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寫作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