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麗爽
暴風雨似乎離開了。從夜色里狂奔而出的雨水踢打著玻璃窗,直至凌晨三點,才漸漸遠去,在雨聲里浸泡了半宿的人們放下戒備,酣然入夢。
早起,小區(qū)甬路上留下一地亂紅墜葉,凋零在一汪汪水洼里,別有一種凋零美,讓人憐惜。
收拾好,和母親對坐,煮一壺老白茶,守著一窗霧氣,聊天說話。
打破這安靜的,是樓上鄰居家兩個淘氣小子,他們一藍一紅,跳棋子一般落到水洼里,使勁踩出一溜水花,再次濺濕躺在路上的紅花綠葉。這樣的舉動無疑得到了被教訓的果實,“快出來,都是水,看衣服都濕了!”小孩子才不怕衣服濕,咯咯地笑得像小公雞。童年才有的樂趣,比世上任何聲音都要動聽。李清照曾在樓上偷聽人間情話,我只覺得這童音清脆,簡直要比情話更動聽百倍。
小時候,母親從來不會因為這樣的事責罵我們。我們,是指她養(yǎng)育的兩兒兩女,天然成長。家庭之愛的珍貴之處在于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猶如野生于山崖間的樹木,承接陽光亦承受風雨。我們在大自然中體驗各種可能,在大雨中瘋跑,在大雪中滑冰,探索金牛山洞到底埋藏了什么……
在與大自然相處的過程中,我們得以明曉自然之道,懂得敬畏。小小的我們一早就知道了,一顆種子在哪個時間播種都是有定數(shù)的。春分、清明、芒種、小滿……每個節(jié)氣里都有相應的種子相配,這都是從母親那里學來的。
母親絕對服從農(nóng)時的號令。她總說,人都是自然里長出來的,不聽人家的(大自然),行嗎?錯過農(nóng)時就是錯過收成。什么事都是,錯過了就是過錯。去年立秋已過,微信里和母親視頻,母親不斷嘆息,你姐家山上的地還沒種上蘿卜,真是白瞎了那么一大塊好地!
母親也不很習慣拿著茶杯,小口啜茶,六十歲之前的她幾乎不喝茶。她說,那都是閑的。讓他(喝茶的人)在大太陽下除草,間苗,或者都不用干活,就干站個小半天,讓太陽告訴他,渴是什么滋味。喉嚨里住著一條龍,恨不得喝光一口井。這時,你再看他還喝茶嗎?舀一瓢井水,拔涼,一口氣喝下,那才解渴。
被生活打磨出來的人,說話辦事像極了河底的鵝卵石,外在的棱角雖被磨平削凈,圓滿地順從著流水,只是內(nèi)心質(zhì)地依然是花崗巖般堅實崢嶸。母親十三歲時姥爺去世,包括母親在內(nèi)的四女一男,五個孩子過生活,難啊。母親不愿意提及那段歲月。她的說辭是,那個時候哪有不難的家?日本兵、國民黨,哪個能讓你老百姓好?吃過苦才知道現(xiàn)在的甜。
母親來我家住了一個月,因為村里建設新農(nóng)村,統(tǒng)一規(guī)劃出一片房舍用來做民宿。老宅就在金牛山腳下,首當其沖,她有點兒舍不得,出來散散心。一個月下來,她也慢慢習慣了早飯后,和我一起喝一杯茶,聊一會兒天。
茶是老白茶,一位老友苦口婆心地推薦,可以抗病毒的,一定要多喝啊。
捏一小撮放到蓋碗里,用沸水沖泡,三泡后再把茶葉倒入養(yǎng)生壺里煮十分鐘,此時,湯色由金黃變?yōu)樯罴t,棗香彌漫。和母親說,先聞聞茶香,含一下、再喝,茶就得慢慢品的。母親迷惑,“沒有你說的那么多滋味啊?”“就是比水深一點兒色,多一點兒味。”
無疑,茶對于飲者,首先是解渴,再次是養(yǎng)心。至于其他,也是各人自見。倒是母親,本能地懂得飲者真味。她最喜歡的還是白開水,每次生病,她的口頭禪就是多喝開水。
這也是有中醫(yī)可證的。干凈的水加蓋煮至沸騰后,繼續(xù)加熱沸騰5分鐘,再飲用,可治療咽喉腫痛,緩解疲勞,是一味既簡單又有效的良藥。這樣的白開水,在中醫(yī)里被稱為“太和湯”。每天晨起時喝下最好,可調(diào)和陰陽,濡養(yǎng)五臟。往往,生活里越是自然的越是簡單有效;越是平常的越是沁心入脾。
每天和母親喝茶、聊天,內(nèi)容主要圍繞著回憶。舊時回憶堪比一座富礦,經(jīng)過幾十年開采,還能在縫隙之間挖出寶石。提到我的人生第一桶金。那是我在小學畢業(yè)季掙來的。那時候,從西田村去到我升入的中學有20多里地,急需一輛自行車代步。母親說,你學繡花吧,一個電視機罩兩毛錢,一個洗衣機罩兩毛五分,繡得多,掙得多,看看能不能掙夠買車錢。
彼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早早嗅到商機的西田村民,正以全村之力開辦家庭繡花廠。
主婦們放下剛從田里扛回的鋤頭,拍拍身上塵土,洗手,換衣,收拾干凈,描好圖樣,撐好撐子,打開嶄新的蝴蝶牌縫紉機。啪嗒啪嗒的機器聲,踩得如野蜂飛舞的歡忙。
頭腦活泛、體力好的男人們,則負責推銷。他們開足馬力,放開韁繩,背起大包小包的繡花制品,奔赴四面八方。他們的足跡踏遍了東北三省,遠至安徽、江西等華中省市,甘肅、新疆也聽聞有人去過。更有頭腦和膽識的一拔人,在海城西柳服裝市場租來柜臺,到村里收集繡品,再到市場上搞批發(fā),如此,村里早早就有了萬元戶,萬萬元戶。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和母親感嘆,格外佩服那些鄉(xiāng)鄰,他們身上奔流著勇猛、堅韌、勤勞、樸實、智慧、能干的特質(zhì),他們在祖祖輩輩的生活里,總能找到向上翻騰的道路,就如我的母親。
而我,就是因此,學會了繡花。學會了用雙手爭得一份勞動賦予的榮耀。
多年之后,當我看著兒子騎著山地越野車飛奔在路上,重新回味陪伴了六年的,那輛24架子的女式立鳳牌自行車,我更加明白母親的良苦用心。
她從來不會說什么大道理。在她的世界里,道理從來都是質(zhì)樸的、清淺的、朗朗上口的。“幸福全靠雙手”“不怕做就怕靠(偷懶的意思)”。簡簡單單的話語,隨著自行車的飛奔融進了我的人生。想想看,對于當時只有十五歲的我而言,第一次用雙手掙到一輛自行車,每天騎著它自豪地上學、放學,讓我在同學中有一種無比豪邁的成就感。這件事,讓我對“只要奮斗就會有收獲”深信不疑。每每使我在堅持不住、或者在堅持的道路想要放棄的時候,就會發(fā)出正向的指引,催發(fā)超出意料的意志力和判斷力,使得我毅然堅定地走下去。
這次和母親聊天,又說到這輛自行車。母親卻說,你那時候掙的錢根本沒夠。
做女兒總是很容易,做母親卻很難。
母親的一片心,女兒要怎樣才能報答!
女兒是母親的影子,因為有母親在前面走,女兒的每一步才分外輕盈。而不管女兒走到哪里,相隔多么遙遠,母親的目光都會穿越山海籠罩著我。如今,我也成了一名母親,卻沒有比我的母親做得更好,這讓我很自責。母親安慰我,每粒種子都不一樣,同樣撒到地里,有的出苗就壯實,有的又瘦又小,順其自然地長著就好。
這次和母親同住,是我結婚之后,和母親相處最久的一次了。青春期總想逃離的嘮叨,現(xiàn)在變得悅耳、香甜。時間總有辦法讓事物露出真容。“我越來越像你了”,我嬌嗔著報怨母親。這也是事實,每次看到母親,我都能想像出自己老了的樣子;就像看著鏡子里的自己,就想起母親中年時的容顏。
一次和朋友喝茶時,他提到明代張源在《茶錄·品泉》的觀點,我只記得其中的幾句,“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體。流動者愈于安靜,負陰者勝于向陽。真源無味,真水無香。”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就曾提到“真人無香,真人,無智,無德,無功,亦無名。”我想,母親正是。
而今,我守著母親,一起喝茶、聊天,仿佛又回到兒時,母親的氣息彌漫著整個小屋,籠罩著我,給我豎起一道溫柔堅實的屏障,抵擋著漸強漸近的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