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發展質量效益有待提高,居民生活品質還需改善,城鄉區域發展和不同群體間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各地區推動共同富裕的基礎和條件也不盡相同。為此,黨中央對共同富裕遠景目標進行了戰略部署,強調要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
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也是一項現實任務,難以短時間內全面鋪開,迫切需要選取部分條件相對具備的地區先行先試。鑒于浙江省富裕程度較高、均衡性較好,黨中央選擇在浙江開展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出臺《關于支持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意見》指導文件,為推動共同富裕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出重大戰略部署。
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圍繞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提升經濟循環效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等方面,黨中央提出加快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開展科技創新的路徑,探索消除數字鴻溝的有效路徑,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統籌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各片區聯動發展等務實舉措。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圍繞推動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就業、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再分配制度、建立健全回報社會的激勵機制等方面,黨中央提出健全統籌城鄉的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支持加快探索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價值的實現形式,實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行動計劃,建立健全改善城鄉低收入群體等困難人員生活的政策體系和長效機制,完善有利于慈善組織持續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等政策舉措。
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圍繞率先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率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持續改善城鄉居民居住條件、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完善先富帶后富的幫扶機制等方面,黨中央提出探索建立覆蓋全省中小學的新時代城鄉教育共同體,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推動實現城鄉交通、供水、電網、通信、燃氣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住房保障體系,健全統一的城鄉低收入群體精準識別機制,探索共建園區、飛地經濟等利益共享模式等政策措施。
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圍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方面,黨中央提出支持培育文化品牌,深入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營造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和睦友好的社會風尚,實施重大文化設施建設工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影視文化創新中心和數字文化產業集群等任務舉措。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活環境。圍繞高水平建設美麗浙江、全面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等方面,黨中央提出支持開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廣新安江等跨流域共治共保共享經驗,探索完善具有浙江特點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應用體系,高標準制定實施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等舉措。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構建舒心安心放心的社會環境。圍繞以數字化改革提升治理效能,完善縣級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工作機制,構建全覆蓋的政府監管體系和行政執法體系,高水平建設平安中國示范區,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挑戰體制機制。
共同富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的探索和努力。通過在浙江開展示范區建設,可以及時形成可供復制推廣的經驗做法,從而更好地為全國其他地區分梯次推進、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借鑒。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打破地區之間獨立發展的界限,廣泛開展區域之間的相互合作,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戰略路徑。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呈現良好態勢,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等地區引領作用不斷凸顯,東中西部、城鄉之間差距不斷縮小。同時也要看到,我國區域發展面臨一些新情況,主要是南北分化凸顯,經濟增速“南快北慢”、經濟份額“南升北降”的態勢持續,各板塊內部也出現明顯分化。發展動力極化現象日益突出,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創新要素快速集聚;東北地區、西北地區發展相對滯后,部分區域發展面臨較大困難;農村居民收入絕對值仍然遠低于城市,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比較突出。
為解決這些問題,促進共同富裕,黨中央提出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區域布局和戰略支撐。
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地區要區分不同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狀況,細化區域發展政策,促進產業和人口向優勢區域集中,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東北地區要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有效整合資源,主動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新增長點,加快培育資源枯竭地區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壯大優質農業、裝備制造業。中部地區作為未來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的主戰場,要打造成為國家現代化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區域。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改革開放先行、綜合創新能力強、現代制造業領先、服務業高端等優勢,率先帶動全國經濟現代化,引領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有序推進東部沿海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促進東中西、南北方經濟協調高質量發展。
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把革命老區、民族地區振興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這些地區依托特色優勢資源,補齊區域協調發展的短板。建立健全長效普惠性的扶持機制和精準有效的差別化支持機制。支持革命老區利用好特色資源,在保護好生態的前提下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強邊疆地區建設,推進興邊富民、穩邊固邊。加快邊境重點城鎮和口岸建設,使之有一定的人口和經濟支撐,增強邊疆地區發展能力。建設一批抵邊新村,引導支持邊民貼邊生產和抵邊居住,推動形成以城鎮為中心、輻射周邊邊境地區的守邊固邊富邊強邊新格局。優化沿邊開發開放試驗區等布局,創新跨境金融等合作機制,做大做強邊境城市。
推動區域發展重大戰略實施。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同時,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大上游水源涵養、中游水土保持、下游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力度,推進建設沿黃生態帶;推進蘭州—西寧城市群、黃河“幾”字灣都市圈協同發展,強化西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帶動作用,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形成特色鮮明的高質量發展區域布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為此,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依據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用鄉村振興統攬新發展階段“三農”各項工作,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做到工作不留空檔、政策不留空白,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差距。
當然,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應尊重規律,承認客觀差異,不能搞“一刀切”。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既要完善空間治理,對不同地區制定差異化政策,又要保障民生底線,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這是區域協調發展和促進共同富裕的基本遵循。
大幅度提升人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從多方面普遍性地提升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黨的十八大以來,人民群眾有了很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但與共同富裕遠景目標相比,仍然存在較大差距。因而,需要從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入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普遍性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這就要求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不斷提高勞動報酬,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這個“合理增長”并非指所有行業、所有群體都有一個合理的增長比例,而是要根據行業、地域等變量,有針對性地建立更加精細化的工資調節機制。比如,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對部分收入過高的國有企業,實行工資總額控制制度。同時要優化收入結構,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增加中低收入群體的要素收入,并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努力實現中等收入群體顯著增長,確保居民可支配收入與GDP同步增長。
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因素。這就要求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合理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同時,完善累進稅制度,降低勞動所得稅稅率,征收資本資產所得稅;完善財產稅制度,強化稅收征管公平性,防止高收入者以各種看似合法的方式進行避稅,減輕中低收入者和普通勞動者的稅負。
完善的公共服務及其均等化供給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保障。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強化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供給,優待弱勢群體、防止福利倒掛、保障實質平等;提高民生福祉,不斷提升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著力解決托幼、養老、家政、住房等影響生活品質的新問題;暢通社會流動、防止階層固化,讓人民享有更多公平感、幸福感和認同感。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共同富裕不僅指物質層面,同樣包含精神維度。這就要求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準,推進社會文明禮儀行動,使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得到明顯提高,形成理性、友愛、務實、堅韌、正氣的社會氛圍,實現公民精神自足富足;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使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提升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努力使中華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重大貢獻、贏得世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