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朋慧老師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著力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南京市寧海中學為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積極開發以學習黨史教育為重點的系列課程,讓同學們了解歷史進程,明確初心之美、來路之艱,做到學史而惜今、信史而篤行,守護好、建設好紅色江山,努力創造好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南京市寧海中學黨委書記 杜惠英
“七一”建黨節,這一光輝的日子,賦予了七月最耀眼的顏色——紅色。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以此為契機,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講一講寧海中學的“紅色故事”,一起“銘記紅色校史 傳承紅色基因”吧。
同學們,寧海中學就是一座紅色資源的寶庫,傳承著愛黨愛國的紅色基因。百年寧海與歷史同浮沉,與時代共脈動,涌現出一批批為國為民的熱血師生,譜寫了一曲曲鼓舞人心的紅色贊歌。
今天,我用三個故事,和同學們一起觸摸屬于寧海人的紅色印記。
第一個故事,關于創始人張謇先生。
寧海中學初創于1890年(光緒十六年),當時名為“文正書院”,院長是張謇先生。張謇先生是我國近代著名企業家、教育家,在當時內憂外患的形勢下,他意識到落后必然挨打,秉承實業救國、教育報國的愛國情懷,創辦文正書院,開教育新篇,寧海師生的愛國情懷從此綿延不絕。時至民國,承繼文正書院之精神,學校高瞻遠矚地提出“勤、誠、勇”三字校訓,艱苦耐勞是為“勤”,言行不茍是為“誠”,精神奮發是為“勇”。在此指引下,學校師生思想積極進步,革命熱情高漲。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當時的寧海中學是全國最早舉起抗日救亡旗幟的學校之一。南京市每次愛國學生運動,寧海中學都是運動的先鋒隊。
第二個故事,關于校友熊向暉先生。
熊向暉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是中國共產黨情報工作龍潭三杰“后三杰”之首。他以超人的機智、果敢、堅韌,打入敵人內部,巧妙地送出國民黨“閃擊延安”“西安軍事會議”等諸多重要情報,為挫敗國民黨反共陰謀、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保衛延安黨中央等屢建奇功,被毛澤東譽為“一個人能頂幾個師”。
熊向暉這個名字,是他在1937年初剛接到任務時受黨組織要求改的,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他才道出這個名字的寓意:“向暉”,取意當時形容隱蔽戰線工作境地的一句話——“面對著黑暗,懷揣著光明”。
據統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寧海中學先后共有中共地下黨員11名,其中學生9名、教師2名。以青春報效祖國,用熱血喚醒民眾,寧海師生從來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躲進小樓成一統”的書生,而是胸懷家國與天下的知識分子!
第三個故事,關于校友曾聯松先生。
1949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上,五星紅旗首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升起。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正是寧海中學1936屆校友——曾聯松先生。曾聯松先生曾在自述中說:“之所以不量力度德,亦不計工拙,實在是一種熱切的愛國激情使然。”這番話正是應驗了當時并非專攻美術設計的曾聯松先生那份愛國初心。關于國旗的設計理念,他解釋為早年目睹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生活在國民黨統治的“白色恐怖”之中,他失望極了,但是中國共產黨給予他希望的曙光。懷著這種對黨和政府的熱愛,他連夜設計出五星紅旗。大五角星象征著中國共產黨,小五角星象征廣大人民群眾,這體現了人民緊緊地圍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
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
百年寧海培育萬千英才,滿腔熱忱助力祖國繁榮。盡管學校的發展歷經滄桑風雨,但廣大師生在寧海精神的鼓舞影響下,積極進取、奮勇爭先,校友中人才輩出,有汪道涵等政治家,有中科院、工程院院士12位,其中陸元九院士、湯定元院士還是“兩彈一星”功臣,陸元九院士還在今年6月29日榮獲了“七一勛章”,還有各級各類人才……他們都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還有千千萬萬個寧海人,心懷責任,立志報國,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
同學們,傳承是最好的紀念,擔當是最好的傳承,請大家結合黨的百年歷程以及身邊的黨員故事,向黨說一說自己的心里話。讓紅色基因在心靈深處植根,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