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嵐
趙錫軍
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再有新突破,借著深化新三版改革的東風,如何看未來資本市場的新發展?為此,《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聯席院長趙錫軍。
《經濟》:長期以來,股權融資和發行債券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的兩大重要功能,但目前做得可能還遠遠不夠。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還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趙錫軍:實際上,中小企業的發展是每個國家都會遇到的一個重要問題。中小企業相對大企業來講,資源配置的能力較弱,特別是在企業初創階段,獲取資源的能力更弱,因此股權融資和發行債券是其發展的關鍵渠道。
但實際上,很多企業在創建的時候,往往是由創始人去籌集資金,在創始人投入一部分之后,才會有其他投資者來跟進和支持。而股權類投資者并不多,比如早期的天使投資、風投、私募基金等。我國目前的投融資結構是以銀行為主導,并不是由股權類投資者主導,因此從目前的投融資結構來看,企業對資金的需求結構并不是特別匹配,這也是我國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的原因,這是為了讓我們的社會融資結構能夠更加適應新的發展要求。
我國制定了很多相關政策和相應的規則來促進直接融資、股權融資,來真正為企業的創立和早期的發展提供金融資源的配置和支持。上交所的科創板、深交所的創業板等,實際上都是適應這些變化的一個要求和體現。
此外,由于企業在創立和早期發展階段所面臨不確定性較大,因此企業不僅需要真正獲得資金方面的支持,還需要更多其他方面的支持,比如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創業投資等。這些資本不僅提供了資金,還會對企業在該階段其他方面的需求,如管理提升、市場開拓等,都有一些相應的支持,這種支持體現了市場對創新驅動的一個專業能力,而這個專業能力我們還在不斷打造的過程中。投入資金簡單,但能否真正投對地方,投進去的資金能否和企業的需求相結合、相吻合,能否真正促進企業的創新發展才是關鍵。
《經濟》:中小企業如何才能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趙錫軍:金融是一個服務型行業,從企業本身來講,要考慮在接受金融服務同時如何更好地使用所獲得的資金,如何把從資本市場包括直接投資所獲得的資金、資源和企業已具備的條件更好地結合起來,提升自己。
在業務發展方面,企業還要能夠有好的發展戰略,有好的市場開拓戰略,有好的研發戰略以及管理戰略。同時,有了外部資本的投入,以及外部投資者的介入,還要考慮如何為這些投資者創造價值,為其提供更好的回報。只有將這些都做好,企業才能夠真正把資本市場的資源利用好,能夠不斷依靠資本市場來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這樣資本市場和企業才能共生共榮、共同發展。
《經濟》:各地都在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我們未來要如何進一步推進產融結合?
趙錫軍:經濟和產業需要有一個高質量的發展,這方面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經濟、產業的發展都有其規律,高質量企業的成長也有很多條件,這需要國家包括地方政府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特別是在資源配置機制建設方面,要形成更好的、更加廣泛和系統的資源配置機制,同時能夠為當地企業提供更多信用方面的保障,比如有一個好的信用環境,做好相應的市場環境維護和監測工作等,把當地有可能出現的風險管控好,不讓當地的信用環境、市場環境惡化,吸引更多投資者到當地市場進行投資,這是地方政府和國家一直在考慮的事情。
當然,能夠為各種類型的投資者提供相應的軟硬件服務也非常重要。各個地方政府要幫助當地的中小企業不斷成長為專精特新,甚至“小巨人”、頭部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占據較好的地位,形成競爭優勢。而這些優勢的建立需要金融服務的支持,在企業的初創和早期階段特別需要股權融資、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來支持發展,如何為創業投資、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提供好的軟硬件,將這些投資吸引到當地,也是地方政府更多需要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