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影 管樹華
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金融有更高的價值取向,那就是要努力為人民謀取更大的福祉,這是高質量發展的靈魂和信仰。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金融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中國金融因為黨的領導而有高度、有溫度、有廣度、有深度、有強度。黨的組織機制、智慧能力、膽識氣魄、實力信用、歷史使命和偉大情懷,是我國金融發展的制勝法寶。
黨歷來都很重視對金融的領導,且各個時代有各自的特征。但不管時空如何變化,黨領導金融為人民服務的初心永不變,以人民為中心,自始至終都是黨辦金融的靈魂和信仰。信仰是高于信用的價值判斷,靈魂是高于本質的精神升華,要為人民的事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事業辦金融,就是要把人民擺脫貧困、安居樂業以及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愿望作為我們奮斗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個靈魂和信仰,黨領導金融實現的巨大成就才更加熠熠生輝、燦爛輝煌。
早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在領導工人和農民運動中開始了對經濟金融政策和實踐的有益探索,為開創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金融事業奠定了基礎。
土地革命時期,黨在中央蘇區專門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統一領導金融工作,為爭取“反圍剿”斗爭的勝利、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提供了重要的金融支持。
延安時期,毛澤東高度重視金融問題,把貨幣政策作為“對敵戰爭的重要武器”。
抗日戰爭時期,黨在邊區政府施政方略中科學部署財稅金融工作,成功克服了日寇封鎖造成的經濟困難,有力支持了黨領導的長期抗日戰爭。
解放戰爭時期,黨通過集中和統一解放區金融力量,有效化解了解放區的財政困難,為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提供了堅強保障。金融也從廣泛的意義上有力地支持了奪取全國政權的偉大勝利。
新中國成立后,黨采取有力措施接管官僚資本金融業,整頓和改造私營金融業,建立獨立、統一的人民幣本位制度,有效治理惡性通貨膨脹,快速恢復國民經濟秩序。隨后,黨逐步建立了與當時計劃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高度集中的單一國家銀行體制,配合集中統一的財政體系,有力地支持了大規模的國家經濟建設,包括工業基礎的建設和國防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更加重視金融對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深入地領導我國金融事業,推進其高效健康發展,在以人民為中心方面,其直接的成就體現在金融大力支持創新創業,支持發展供應鏈金融、地產金融、汽車金融、消費金融和助學金融,支持金融扶貧,支持城市化、鄉村振興的建設,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供給側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支持小微企業信貸、擴大就業、增加收入、促進消費,支持全面奔小康社會,支持“一帶一路”倡議。
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金融更是堅決貫徹中央各次全會的精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黨領導各行各業萬眾一心,團結協作,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其中金融領域為企業和個人提供便利的金融支持,為取得震撼全球的抗疫勝利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最近,黨中央召開重要會議,提出了更新的方針政策,其中被強調的思想是,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關系發展和安全,要遵循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統籌做好重大金融風險防范化解工作。
上述政策方針,都是從業者研究金融的指導思想,也是要努力完成的任務。
未來,我們要相信黨,緊跟黨,全面深入地貫徹執行黨在金融領域的方針政策,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借鑒國際經驗,走中國特色金融改革發展道路。堅持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促進我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始終堅持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實際金融需求,不忘以人民為中心的靈魂和信仰,在發展銀行信貸、資本市場、保險、信托、資管、互聯網金融、數字貨幣的過程中,要始終堅持這一靈魂,反對并限制各種壟斷,保護好人民群眾的公平共享普惠的利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越高,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品質就越高。我們要大力推進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加大金融對經濟社會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工作底線,正確處理金融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努力在國際金融競爭與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堅持“以我為主,循序漸進,安全可控,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方針,穩步推進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全方位、多層次、靈活務實地開展金融對外交流與合作,努力為我國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完善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奠定金融合作的基礎。
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已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引導金融創新,支持關鍵技術的突破;要發展綠色金融,繼續打贏環境保護的攻堅戰。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忠誠地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謀金融發展之道,舉金融興國之策,走金融強國之路,為國家和民族求富強,為百姓和社會謀福利,譜寫我國金融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