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芳
2020年我國養老產業的市場規模達到7.7萬億元,同時中產階級逐漸形成養老意識,從而帶動養老服務需求提升,品質性和享受性養老服務的需求量將呈上升趨勢;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政府發起多個養老服務PPP項目,并強調“醫養結合”,推進長期護理保險試點。
投資養老產業也是資本市場下一階段的一大思路。
在我國大陸地區,養老機構融資的方法主要包括銀行貸款(一般為政策性銀行貸款和商業銀行貸款)、養老債券(一般為養老產業的專項債券等)、PPP模式(具有基礎設施建設性質,公私參與)、產業基金(通常是具有引導性質的產業專項基金)、信托投資基金(以信托的形式組建專項投資基金)、股權融資(出售股權來獲得融資)以及其他方式(如眾籌、民間借貸、其他借貸機構等)。根據以往統計數據來看,銀行貸款是企業最常用的融資方式,占比約六成。
銀行貸款也是大中型養老機構的主要融資方式,但并不能滿足大多數中小養老機構的基本融資需求。一是大多數銀行并沒有建立完整的養老金融業務組織架構,導致養老金融的相關產品服務零散分布于銀行內多個部門。二是養老金融業務面臨多頭監管和業務資質限制,限制了大多數商業銀行開拓業務的機會。三是養老金融布局滯后、產品創新不足。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產品大多數基于自身各類產品的重新調整組合,缺乏有針對性的養老服務產品,無法滿足客戶對于養老金融的特定需求。
因此,養老機構需要尋求其他融資方式,來減少對銀行貸款的依賴,提高資金的充裕度。養老產業引導基金應運而生。
相比銀行貸款,產業引導基金自身有以下幾方面優勢:一是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先導效應。政府資金作為領頭羊率先入場,很大程度上能夠吸引民間資本集聚,迅速擴大支持我國養老發展的資金蓄水池。二是資金放大效應。產業引導基金在產業發展成熟后并不會擠出民間資本一家獨大,而是會不斷開展融資,釋放公私合營資本的成長性,持續吸引更大規模的投資進入該產業,從而形成“雪球效應”。三是政府資金帶來的宣傳及“增信”效應。養老產業作為新興產業,若無大企業的資金支持或背書,所涉及的企業在融資過程中會面臨信用不足的問題。而產業引導基金能夠利用政府公信力支持這類小微企業,并利用社會輿論宣傳提高養老產業的“軟實力”。
通常,政府出資成立產業引導基金的目的是利用廣大民間資本來滿足特定行業、企業的融資需求,進而對國家下一步戰略性或新興產業的發展有支撐作用。在我國現有的金融體系中,“產業引導基金”也有了優化財政資金運用的新功能,這樣不僅體現政府的服務職能,也提升了政府財政治理能力與效率。通過產業引導基金,財政資金的功能也從“劃撥”變為了“投資”,大大地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也促進了社會資本參與國家經濟發展;企業在得到大量的融資之后也能為投資方提供高收益,實現雙贏。
在政府的大力倡導與支持下,養老產業引導基金迅速發展,取得可喜進展。
在養老投資領域,2014年8月財政部和商務部聯合發布了《財政部辦公廳商務部辦公廳關于開展以市場化方式發展養老服務產業試點的通知》,確定開展養老產業引導基金試點;2014年10月,財政部、商務部共同決定,以吉林、山東等8個省區為試點地區,通過市場化方式推動養老服務產業發展,之后的幾年中各地對于試點工作的開展也分別取得了一定成績。其中在2015年底,江西省旅游集團與江西省財投集團(運營方)在省內成立養老服務產業投資基金。基金首期規模30億元,含中央財政劃撥3億元,省旅游集團4.5億元,計劃引入的社會資本規模為22.5億元,基金投資項目主要包括養老社區等。
2017年5月,同仁堂與中原高速、太陽紙業等社會資本攜手共同設立北京同仁堂養老產業基金,基金規模約10億元,首期資金4.7億元已到位,基金存續期為7年,北京同仁堂養老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為基金管理人,基金計劃用5年—7年時間打造北京同仁堂養老全國連鎖運營項目。
同年,蘇州在全國首創蘇州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由蘇州市發改委、財政局、民政局、國發集團聯合發起設立,基金規模達到18449.67萬元。設立不到5年,包括蘇州善賢養老服務公司在內的3家蘇州本地優質養老服務業企業,獲得了該基金2600萬元的直接投資,順利度過初創期,步入正軌。截至2021年4月,蘇州市養老服務業發展引導基金參股多只養老大健康投向的專業子基金,子基金圍繞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重點布局,已在蘇州投資養老大健康企業約30家,預計未來投資金額超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