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敏燕 何粟華 宋星光 林麗
當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實現大步提高,對工業化產品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紡織品作為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重視。因此,想要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就必須重視紡織品的檢測能力。纖維成分檢測作為紡織品檢測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是服裝標識的主要內容,是紡織品貿易中的重要條款和反欺詐的重要判斷指標。纖維成分含量涉及紡織品的重要屬性,對紡織品的理化和服用性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1-3]。
氨綸纖維屬于聚氨酯類結構,具有高延伸性、低彈性模量和高彈性回復率等特征。氨綸的伸長率高達400%~800%,可使服裝柔軟貼身、舒適美觀,保持懸垂性、保形性和時尚性,在紡織品上得到了廣泛應用,多用于緊身衣、游泳衣、運動衣、護身帶、紙尿褲、襪子及航天飛行服等。在紡織品中氨綸通常以裸絲、包芯紗、包覆紗、合捻紗4種形式存在,實際中多以包芯紗為主,且在纖維成分含量中占比往往較少,含量一般在2%~10%[4-6]。
在檢測過程中,當紡織品的氨綸纖維在含量較少、彈性不明顯的樣品中,常常發生漏檢現象,這會導致客戶損失及影響檢驗機構的權威。因而有必要對容易漏檢氨綸纖維的面料進行分析,查找漏檢原因,盡量減少漏檢氨綸現象發生,提高纖維成分檢驗準確性。
該面料具有柔軟、透氣、貼身、舒適等服用性能,在服裝面料中應用廣泛[7]。氨綸的添加量會直接影響織物的保暖性和透氣性[8],有的廠家在棉或再生纖維素纖維織物中添加極少量氨綸,采取間隔紗線添加氨綸包芯絲形式,有的甚至間隔數十根以上,這給檢驗員定性帶來極大挑戰。當檢驗人員定性樣品較多、時間比較緊迫時,退捻紗線根數不夠,很容易因為氨綸間隔太多根導致漏檢。
因此,在定性過程中,要求檢驗員手動連續退捻8根紗線以上,減少漏檢現象。同時還必須結合化學溶解法進行樣品試溶,該樣品試溶方法主要是利用高溫鹽酸方法。將樣品置于70℃、20%鹽酸溶液中,靜置15min后,由于高溫鹽酸能將棉/錦綸/再生纖維素纖維溶解,倒出后在濾網流動的清水中搓洗干凈,認真觀察是否有剩余纖維。如圖1所示,當樣品中存在氨綸時,不管氨綸量多少都能比較直觀地被發現[9]。

圖1 棉氨面料試溶搓洗過程圖
聚酯纖維/氨綸梭織面料工藝都有一個高溫預定形過程[10],該工藝對氨綸彈性等有一定影響,有的樣品氨綸會偏細,或者彈性差易斷,僅憑肉眼觀察很容易忽略。或者有的廠家為了滿足防風防水等性能添加涂層,該面料因為涂層的彈性,也可能導致氨綸漏檢。
此種樣品定性需要采用顯微鏡觀察法及化學溶解法,在進行顯微鏡觀察時最好采用鋒利剪子剪小面積樣品置于載玻片上,仔細搗散,用顯微鏡觀察整根樣品的縱向纖維結構,觀察是否有骨形或者粗圓形氨綸存在,或者對樣品有懷疑時可滴加一滴濃硝酸溶液,顯微鏡下觀察是否有膨脹纖維并逐步溶解現象。
必要情況下也需要進一步結合樣品化學溶解定量法來確定氨綸存在,一般可用80%硫酸溶解,通過數據計算得出樣品溶解前后質量變化,以確定是否有氨綸的存在[11],這種方法僅適用于沒有涂層或者整理劑的面料;對于涂層面料應采用堿性甲醇試溶法,在70℃靜置15min條件下將聚酯纖維溶解去除,確定是否有氨綸存在。
色織格子布面料常作為襯衫面料,因其條紋或格子外形迷人,深受廣大消費者追捧[12]。此類樣品的氨綸常單獨僅存在于某根色紗中,因色紗有循環且間距較大,氨綸含量較少(1%以下),檢驗員容易因為面料的顏色、氨綸間隔太遠、面料沒有彈性等原因導致漏檢。
該面料除了顯微鏡觀察法外,在拿到樣品時還應該用肉眼認真觀察面料,看面料是否有褶皺,氨綸具有彈性可能會造成面料不平整而產生褶皺,這種樣品非常需要注意,將褶皺處纖維找出進行紗線退捻以確定是否有氨綸存在。
有必要時可以將面料進行褪色觀察,或手動扯布邊紗線,若有氨綸存在,如圖2所示,扯動布邊紗線后很容易扯出氨綸絲。

圖2 間隔多根紗線含氨綸的格子布面料
彈力牛仔布穿著舒適,具有時代感和實用性,其面料按照延伸方向分為緯彈、經彈和雙彈牛仔,但因經緯雙彈所需工藝復雜,織造難度大,市場上主要是以緯彈牛仔為主[13-14]。
正由于氨綸一般只存在于緯紗方向,檢驗員容易形成固定思維,沒有過分關注經向紗支,一個方向的牛仔布氨綸含量一般1%~1.5%;兩個方向最多可達到5%~6%,漏檢將造成氨綸含量偏差超出誤差范圍。這種處理方式主要是要打破固定思維模式,應該認真細致檢查兩方向的紗支,切不可心存僥幸。
彈性針織毛衫面料相比于普通毛衫面料更加挺括,活動性更強,越來越受市場追捧[15]。但彈性針織毛衫面料中氨綸大部分以包芯形式存在紗線中,由于面料中羊毛紗線較粗,極易造成氨綸漏檢。比如綿羊毛/錦綸/腈綸/氨綸的樣品,如不注意,去除掉綿羊毛和錦綸后,容易將氨綸與腈綸一起完全溶解。
這種在需要打破固定思維模式的同時,相關檢驗人員還需要養成檢查試后樣的習慣,當化學溶解法去除毛纖維后紗支變細,此時試后樣只要稍微留心,即可發現里面的氨綸,所以檢驗人員整個試驗過程也應不斷發現問題的過程,將差錯減小至最低。
有的廠家為了使面料更加光滑柔軟, 經常會對面料進行一系列試劑整理,造成面料中原本存在的氨綸受損,呈斷截形式存在,檢驗員定性過程中常用的手動退捻或者拉扯都難以拆出氨綸,但是最終報出結果此種氨綸也需要標注出來,不然會造成結果的爭議。
這需要按以上第二點采取的方式將纖維整根置于顯微鏡下認真觀察是否有呈斷截的氨綸,該氨綸由于受損,在顯微鏡下其縱向形態有點不同于正常氨綸形態,可借助濃硝酸溶液進行進一步驗證。
紡織品中成分含量檢驗是一項技術要求高又比較細致的工作,纖維定性作為檢驗中的一個重要步驟,定性的錯誤往往造成最終結果的誤差。而作為功能纖維,氨綸不管量多少都需要出具具體值[16],漏檢將導致樣品標簽有誤,引起反饋和損失。筆者通過總結試驗過程中常見氨綸易漏檢的樣品進行分析總結,經驗分享,并提出解決對策,希望對從事纖維成分檢驗人員有所幫助,減少氨綸漏檢率,提高檢測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