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秀麗

2021年7月25日,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申報的“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項目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宋元時期,泉州憑借著悠久的航海傳統、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龐大的水陸復合交通運輸體系、發達的手工業、杰出的航海和造船技術、多元社會族群共同推動等因素,在傳統的中華農業文明中開辟成梯航萬國、舶商云集、多元繁榮的世界大港,成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推動了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一個經濟繁榮、自由開放、文化包容的城市范式。
藍藍泉州灣的濤聲,在石湖碼頭的滄桑歲月中回蕩。巍然聳立的六勝塔,守護著岱嶼門航道,迎接著每一次的天際歸帆。
石湖碼頭位于泉州城東南17千米,由近岸礁石和通濟棧橋組成。石湖碼頭所在的石湖半島三面臨海,西側為一半月形海灣,形成天然的避風良港。

萬壽塔

開元寺
“10世紀至14世紀,隨著泉州海外交通的興盛,萬壽塔、六勝塔兩座航標塔相繼興建,石湖碼頭的航運功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介紹。
“通過考古研究,橋最下層仍保留了宋代的石質橋基,上部可見后代對橋多次修補的痕跡。橋基周邊出土了宋元時期的瓷器殘件,主要為磁灶窯的產品。”李國宏說,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證,實證了宋元泉州優良的建港條件。
位于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還有一個碼頭——江口碼頭,現保存有文興、美山兩處宋元時期的碼頭及一處宋代古船遺址。江口碼頭是泉州內港碼頭遺存,是城郊連接古城的水陸轉運節點,它與北部的真武廟共同反映出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
石湖碼頭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了宋元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碼頭周邊民眾積極參與海外貿易,形成了重視經商、善于對外溝通與交流的習慣。直到今天,從事航運與外貿依然是石湖及其周邊民眾重要的生產形態。
“民眾在商貿交往中獲得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反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樂善好施,捐資支持港口與碼頭建設。并且,由此產生了對石湖碼頭、萬壽塔、六勝塔等文化遺產獨特的情感寄托,將這些文化遺產視為自己生活中難以割舍的組成部分。”這讓一直致力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的李國宏很自豪。
“西沙華光礁一號宋代沉船、南海一號宋代沉船、菲律賓馬尼拉圣安娜遺址等一系列國內外考古發現表明,德化窯瓷器是宋元泉州港海外貿易的重要外銷產品。”德化陶瓷博物館館長鄭炯鑫說,泉州能成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與其強大的瓷器生產產業和貿易輸出能力息息相關。
“德化陶瓷產品大量銷往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在世界各地考古中頻頻發現,備受矚目。南海一號沉船出土遺物中,德化窯瓷器約占1/3,主要產品是青白瓷盒、碗、盤、罐、瓶、執壺等。”鄭炯鑫補充道。
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大力推動了泉州地區陶瓷業的發展,10世紀至14世紀,窯場遍布泉州城內外,現已發現的外銷陶瓷窯址150多處。
德化地處戴云山區,豐富的瓷土礦、森林資源和發達的水系,以及留存至今的窯址、作坊、瓷土加工等遺跡,展示出宋元德化窯完整的生產體系。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位于泉州城西北約70千米的德化縣,得天獨厚的生產條件,使其成為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其產品經陸路和晉江水系聯運至泉州港口外銷。

德化窯瓷觀音像

清凈寺
尾林—內坂窯址和屈斗宮窯址分別創燒于宋代和元代,發現多處龍窯、作坊遺跡以及大量窯具和瓷器。其興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在發展過程中創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深受海外市場歡迎,也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
“大殿月臺須彌座很特別,它的束腰處有73方獅子與人面獅身石刻,這與南印度朱羅時期印度教寺院里的人面獅身石刻風格非常相似,體現了泉州本土文化的多元包容獨特傳統。”泉州開元寺知客釋德遠介紹道。
泉州開元寺位于泉州古城西北部,是宋元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寺內現存許多珍稀的多元宗教建筑構件,體現了東西方文明在宗教、建筑與藝術等方面的交融,使我們至今仍可感受到當時泉州作為東方大港的盛況。
位于泉州城以南15千米的華表山東麓的草庵,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遠郊的一處摩尼教(又稱明教)寺院。草庵摩尼光佛造像雕鑿于1339年,為該教創始人摩尼的石雕造像。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
造像雕于庵內崖壁直徑168厘米的圓龕上,盤膝端坐蓮花臺上,背后有18道毫光。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為世界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是宋元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見證,也是當時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要素。”晉江文物保護中心主任吳金鵬說。
11世紀初在泉州城外建造的清凈寺,是當時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在泉州活動的有力證據,他們是亞洲海洋貿易的參與者,也是泉州多元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泉州古城墻及其附近,還出土了數十方雕刻著十字架、天使、蓮花等圖案的古基督教墓碑、墓蓋,圖案特殊且形式多樣。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副館長林翰說,10世紀至14世紀,隨著世界海洋貿易的蓬勃發展,泉州成為令人向往的國際都市,數以萬計來自亞洲、非洲、歐洲的商人和傳教士聚居在泉州城,甚至與當地漢人通婚,世代居住,與當地的政府官員、皇族、精英、平民共同構成宋元泉州的多元社會群體。他們廣泛參與海洋貿易的各個方面,獲取豐厚商業利益的同時,深刻影響了泉州的發展,使泉州成為世界性交往維度的商業型社會,推動了泉州的整體繁榮,并躋身世界貿易港口中心,留下獨特多元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