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玲
(九江市第三人民醫院普外科,江西 九江 332000)
難治性肺部感染是局部支氣管長期水腫、充血、膿栓堵塞或引流不暢而引發的一種內科難治性疾病,該病患者因反復感染與病變組織缺氧,在應用抗生素治療的情況下,藥物無法充分滲透于病變部位發揮抗菌作用,或是長時間用藥后產生耐藥性,導致病情遷延不愈。近年來,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是醫療領域學者高度關注的治療措施,其操作原理是使用纖維支氣管鏡在患者局部支氣管肺泡中灌入0.9%氯化鈉溶液,以促進氣道痰液與內分泌物的清除[1],顯著改善臨床癥狀。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難治性肺部感染的臨床效果與預后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難治性肺部感染患者6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兩組,各31例。對照組男16例,女15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65.21±4.57)歲;原發病:重癥肺炎10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6例,肺不張5例,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7例,其他3例。研究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65.39±4.63)歲;原發病:重癥肺炎12例,呼吸機相關性肺炎5例,肺不張7例,支氣管擴張合并感染5例,其他2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患者符合《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相關診斷標準:患者肺部X線片檢查結果提示有斑片狀陰影存在,經常規抗菌藥物治療7 d后,患者體征未得到顯著改善,且肺部CT或X線胸片結果顯示肺部炎癥吸收不顯著或無吸收等;患者家屬同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肺水腫、肺結核等其他肺部疾病者;合并呼吸系統腫瘤或先天性支氣管血管畸形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2 方法 對照組僅接受常規治療,包括營養支持、靜滴抗生素、霧化、吸痰等。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首先予以患者10%利多卡因做局麻處理,10 min后使用心電監護儀(武漢醫捷迅安商貿有限公司,型號:PM-7000M)嚴密監測患者重要生命體征,在此基礎上使用可視纖支鏡[企晟(上海)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aScope 3]對患者進行常規纖支鏡檢查,檢查過程中吸取感染肺段或肺葉痰液做痰培養處理。其次,使用37℃無菌0.9%NaCl溶液對病變肺段進行反復灌洗,每次灌洗劑量為20 mL,總灌洗劑量為100 mL,直至吸出液變得清亮。最后,注入20 mL敏感抗生素即可拔管結束治療,治療后醫囑患者禁食、禁水2 h,每周灌洗2次,每次治療20 min。兩組均連續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率及死亡率。療效評價標準:患者體溫、外周白細胞計數均恢復正常,咳嗽、氣促、肺部啰音等臨床癥狀已消失,痰培養結果為陰性,且肺部CT或X線胸片結果提示病灶吸收為治愈;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外周白細胞計數降低,咳嗽與氣促等臨床癥狀顯著好轉,肺部CT或X線胸片結果提示部分病灶吸收為好轉;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好轉率。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咯血、窒息、喉痙攣。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67.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68%,低于對照組的32.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3 兩組死亡率比較 觀察組死亡率為3.23%,低于對照組的19.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6,P<0.05)。
與常規肺部感染相比,難治性肺部感染具有病程長、治療難度大等特點,患者經過綜合性治療后病情與癥狀仍未得到改善,或是在全身用藥的情況下,患者病變組織中的局部抗生素濃度仍然較低[3],導致抗菌作用不能完全發揮,直接影響臨床療效與預后。
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是一種侵入性治療措施,雖然在臨床上不常用,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應用多種抗生素治療后肺部感染仍無法有效控制的患者接受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后可取得理想療效[4],且有利于改善預后。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77%,高于對照組的67.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為,纖維支氣管鏡屬于良好的精密儀器,臨床上主要用于細胞學與細菌學檢查、活檢采樣、支氣管病變觀察。同時,纖維支氣管鏡可直接對患者肺部分泌物與痰液進行采集,以便臨床醫護人員開展菌種鑒定工作,明確患者的致病菌。在灌洗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將顯微鏡直接插入患者病變部位,使用0.9%氯化鈉溶液反復進行灌洗,徹底清除氣管分泌物[5],可顯著改善患者病情。據相關研究報道,使用藥物對患者病變肺葉進行灌洗,一方面能促進病變部位局部藥物濃度增加,加快局部炎癥的吸收速度[6],另一方面則避免抗生素治療引發全身不良反應。此外,反復灌洗與局部應用敏感抗生素有利于修復患者肺泡組織,患者局部氣道黏膜在灌洗時會受到刺激,進而增強咳嗽反射,促進排除深部痰液,解除氣道梗阻癥狀,而局部應用的敏感抗生素也能提升病灶部位抗生素的濃度[7],與全身用藥共同發揮殺菌作用,加快肺部炎性病灶的消退速度。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9.68%,低于對照組的32.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死亡率為3.23%,低于對照組的19.3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經纖維支氣管灌洗治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與預后,降低患者的死亡風險。分析原因為,常規治療不能促進患者肺部分泌物、痰液的徹底排出,而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能加強清洗與療效,及時控制患者肺部感染癥狀,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從而降低死亡率。
需注意的是,部分患者意識障礙輕,灌洗前應保證麻醉充分,必要時追加麻醉藥物,若患者咳嗽反射強,可肌肉注射地西泮,以減輕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給患者造成的刺激;在灌洗過程中,嚴格監測生命體征,保證氧氣供應充足,將患者血氧飽和度控制在90%之上,一旦發現患者血氧飽和度降至85%以下,則停止灌洗;每次灌洗時,控制灌洗時間在20 min內,灌洗量≤200 mL,負壓吸引壓力<150 mmHg,并且保證熟練操作。
綜上所述,應用經纖維支氣管鏡灌洗治療難治性肺部感染患者,可提高患者療效并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