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大利亞前總理保羅·基廷
曾在上世紀90年代執政6年的澳大利亞工黨政治家基廷近日在媒體撰文稱,澳現任總理、自由黨人莫里森將中國視為“威脅”,制造了一個原本不存在的敵人。他也批評工黨對這種錯誤解讀的默許和縱容。這篇文章題為《莫里森制造中國敵人,工黨在幫他》。基廷表示:“在莫里森及其政府看來,中國國內外姿態的改變,不是復興大國的轉變,而是威脅。但事實上,這種威脅從來不曾產生和實現過。”“中國并未攻擊別國,攻擊別國的是美國。但一些澳媒卻將中國描繪成懷有惡意的侵略國家。”
基廷也批評莫里森的對美態度。他說,包括對華關系在內,莫里森沒有在本地區找到自己的路,卻將澳大利亞與美國“拴在一起”。

左圖:澳大利亞前總理基廷。右圖: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

9月21日,美國總統拜登(右)和莫里森會面。

伊朗總統易卜拉欣·萊希
萊希近日在聯合國大會發言時表示,無論是美國國會遭到沖擊,還是阿富汗平民從美軍飛機上墜落,都向世人證明美國霸權主義對內和對外都毫無信用可言。中東局勢發展證明,美國霸權主義及試圖將西方政治制度強加到中東人民頭上的做法已失敗。
萊希也對美國向伊朗施加的制裁表示了譴責,“伊朗人民不過是想要拿回自己的東西,各方必須踐行伊核協議相關條款”。

英國首相鮑里斯·約翰遜
日前,出席聯合國大會的約翰遜在發言中表示,人類是一個“16歲的沖動少年”,剛剛長到可能陷入嚴重麻煩的年紀。但“人類的青春期”即將結束,現在是“長大”的時候了,“我們是時候聽取科學家的告誡了”。
約翰遜表示,今年11月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將是“人類的轉折點”。 他認為,在格拉斯哥氣候大會上達成升溫比前工業化時代最多高1.5攝氏度的目標至關重要。他還呼吁各國加強在氣候問題上的合作,“在共同成長中走到一起”。

印度總理 納倫德拉·莫迪
莫迪9月22日在推特上發了張自己當天乘飛機前往美國的照片,并配文稱“長途飛行意味著有機會翻閱文件,并處理一些文件”。有印度高官分享推文,并稱贊他“一直在為國家服務,沒有停歇,不知疲倦”。莫迪此次訪美行程5天,重點討論加強印美貿易關系、強化防務合作等問題。有印度網友表示:“總理已經去了幾次美國,我們的經濟并沒有增長,那旅行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