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鳴
本文主人公
本文主人公
2021年8月19日是第四個“中國醫師節”,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1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邢錦輝、吳安華、邱玲、汪四花、張穎、張忠德、趙揚玉、顧玉東、童朝暉、路生梅10名個人和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團隊光榮入選。
這其中,有一位被稱為追捕病毒的“福爾摩斯”的女性,她就是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張穎。
2020年,面對“新冠病毒”這個陌生的敵人,眾多醫護人員和流調人員挺身而出,沖到新冠疫情阻擊戰的前沿陣地。在天津市舉行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張穎對天津市寶坻區百貨大樓聚集性疫情抽絲剝繭,揭開謎團,化解難題,做了一場猶如“教科書式”的講解。
微博熱搜榜上,“福爾摩斯式破解病毒傳染迷局”這個話題引發了全社會關注,短短2天就創造了4.8億閱讀、6.6萬討論的熱度。
“你們看這張和南京祿口機場相關聯的關系網,不同顏色的圓圈是風險點和風險場所,將起到放大器的作用,如果我們管控不到位就會形成傳播鏈……”2021年的8月19日,榮獲2021年“最美醫生”的張穎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區里和同事分析著“有本土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學關聯圖”。
談到榮獲“最美醫生”稱號,張穎表示,“雖然沒有從事臨床的工作,但自己也是醫師成員,是醫務工作者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我特別感謝國家對公共衛生醫師的認可。我覺得,這不是對我個人的表彰和認同,而是對我們公共衛生醫師整支隊伍、疾控這支隊伍的充分肯定。”
時間回到2020年11月24日。“海聯冷庫與瞰海軒小區疫情沒有關聯性,是兩起獨立的發病!”這天晚間,天津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張穎又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發布會。對于這樣的發布會,她已經“輕車熟路”。
2020年2月,張穎也是像這樣在發布會上抽絲剝繭,如刑偵警察般介紹了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的新冠肺炎病毒傳播鏈。2月的那場發布會后來登上了微博熱搜,而張穎也成了“網紅”,她被網友們稱作追捕病毒的“福爾摩斯”。
說到“出名”,張穎覺得猝不及防。她直言:“我可沒有想到成為網紅,我自己也沒有關注這個事情,都是聽別人說的,希望大家更關注我們的疾控工作。”
疾控一直是張穎的工作重心。2020年2月24日,她曾在《新聞1+1》欄目中與白巖松對話。節目里,她條理清晰,邏輯縝密。談到春節過后景區人流量開始恢復時,她說:“在沒有任何防護的條件下,近距離跑到一些公共場所、人群比較聚集的地方,有可能就會出現在很短的時間內,(新冠肺炎感染者)從11例變成100例、1000例,甚至到10000例。我擔心人們以為疫情過去了,再一次聚集和掉以輕心,疫情會再次出現反彈。”談到疫情情況似乎正在好轉時,她又不忘提醒:“在政府嚴格對病例隔離管控、對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管理,再到老百姓真的在家里面靜下來,才能夠取得現在這樣一個成績。”
這段視頻被放到網上后,張穎似乎突然火了起來。可她卻說,“我自己都沒有仔細看,因為我平時都不太關注這些事,大家說我上了熱搜,我連熱搜具體是什么都不知道。”
作為疾控專家,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張穎肩上的擔子重千斤。在這場“疫情風暴”中,她始終保持鎮定自若,像“病毒獵手”一樣對病毒追蹤,溯源。使她揚名的“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疫情傳播鏈調查”,就是她平時工作的縮影。
2020年1月底,天津寶坻百貨大樓里在幾天之內集中爆發了5例新冠肺炎患者。一時間,平時摩肩接踵的商場變得空空蕩蕩。接到消息后,張穎與團隊第一時間到達寶坻百貨大樓進行現場勘查。
“寶坻區某百貨大樓內出現的第一個病例是該大樓內小家電區的銷售人員。她1月22日開始發熱,直到1月30日還有癥狀。1月31日,在丈夫陪同下,她來到寶坻區醫院的發熱門診就診,并被診斷為疑似病例。”說起調查過程,張穎仍印象深刻。“2月1日,我們又接到了第二個病例。這個病例是第一個病例的丈夫。妻子發病后,他陪著妻子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區醫院就診。在此期間,他自己也出現了癥狀,但只是到自家門口的小藥店里買了些藥吃。雖然他一直陪妻子看病,但沒有去醫院就診。”
奇怪的是,張穎與同事在調查后發現,前兩個病例皆沒有武漢旅行史,也沒有其他疫源地的旅行史。第二例病例除了接觸妻子這個發熱病人外,也沒有接觸過其他有可疑癥狀的病例。這種情況立馬引起了張穎的注意。她推斷,第一個病例可能先接觸了新冠病毒感染者,繼而傳染了自己的丈夫。
就在這時,第三個病例出現了,此人也是寶坻百貨大樓的售貨員。1月18日,該病例到疫源地出差,并且接觸過一個高熱患者。張穎懷疑:“是不是第三個病例先在外地感染,隨后將病毒帶到了寶坻百貨大樓?”這是張穎團隊在此次調查中第一次看到“建立病毒傳播鏈”的可能性,但這個可能性很快就被現實擊碎。隨著調查深入,張穎發現第三個病例的發病時間是在1月24日,比第一例患者晚了兩天,且第三個病例與前兩個病例并無接觸,無法建立病毒傳播鏈。
就在張穎和團隊一籌莫展的時候,第四個病例出現了,但這個病例帶來的卻是更大的謎團。
第四個病例同樣是寶坻百貨大樓的售貨員,她曾于1月12日到達有確診病例的“L市”進貨,隨后在1月21日開始發熱。作為幾個病例中發病最早的一個,張穎與團隊認為,此人很可能就是此次傳播的源頭。但奇怪的是,在后續調查中張穎得知,此人與其他三個病例竟沒有任何接觸史。
2月2日凌晨,通宵達旦地工作后,張穎與團隊依然沒有取得突破。“當時我們整個晚上都在板子上畫傳播圖,不停地將線索連接,打叉,打鉤。到最后,我們都已經絕望了。”
不過就在當天的早晨5點,第五個病例出現了。這個病例的特殊之處在于,他是商場的顧客,曾在1月23日下午3點到6點逛遍了前幾個病例所在的區域。傳播鏈建立起來了!“原來是最先發病的第四個病例將新冠肺炎傳染給了這名顧客,隨后病毒又隨著顧客在商場里傳播,最后傳染給了第一個病例的丈夫。”
張穎回憶道:“迷霧撥開的那一瞬間,在場的人沒有興奮地喊叫,反而特別安靜。”她清楚地記得當時窗外正下著大雪,就像在預示著一切塵埃落定。當天上午,張穎沒來得及補覺,就主持了那場著名的“福爾摩斯式發布會”。發布會上,張穎像寫偵探小說一樣絲絲入扣地講述傳播鏈是如何建立的,讓不少網友為之嘆服。
張穎喜歡將一些看似獨立的病例叫作“珠子”,而傳播鏈就是將這些珠子串在一起的那根線。她說:“我們經常說要抽絲剝繭,把這根線理出來,然后把這些珠子串起來,根據流行病學的聯系,再判定這起疫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曾有媒體將她比作“戰疫中的情報官”:“當人們感覺四面受敵的時候,張穎就是沉著冷靜的‘情報官,在關鍵時刻給予大眾‘安全感。”
2020年2月10日,張穎正在針對某聚集性疫情進行現場處置。工作近30年,張穎24小時開機待命,每天就像個上了發條的機器人一樣時刻保持警惕。在天津寶坻百貨大樓疫情爆發的前幾天,她還曾處理過更危險的情況。
1月21日,天津動車客車段確診兩例新冠肺炎患者。當天晚上11點,張穎來到客車段車間展開流行病調查。然而就在調查過程中,又相繼出現了兩名發熱患者。她意識到,這可能是一起聚集性疫情。對于這個擁有800名員工的單位來說,警報已經拉響。她當機立斷終止調查,并對發熱病例進行緊急處理。與此同時,天津市也果斷做出決策,連夜對天津動車客車段實行封控,遏制了疫情擴散。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張穎“打”了無數場這樣的“戰疫”。她做出的每個決策都會對地區防疫工作產生實質性影響,繼而改變千萬人的命運。
美國著名戰地攝影師卡帕曾經說過,如果你拍得不夠好,是因為你離得不夠近。張穎的疾控工作跟戰地攝影師有些類似——如果想要揭開真相,就必須接近真相。
為了摸清每一個細節,在做流行病學調查時,張穎能做當面訪談就不用電話采訪。盡管這面臨著高危的感染風險,但為了取得被調查者的信任,她還是選擇這樣做。為了能給政府防控疫情做出最精準的建議,她在與被調查者的訪談中會反復對他們進行刨根問底的詢問,這個過程難免會觸及患者隱私。許多患者對此感覺非常不適,他們有的害怕,有的有所顧慮,不愿意提供張穎所需要的細節。
不過,張穎對這一切早有準備。她理解患者的顧慮,也懂得他們內心的糾結:“他們會想我可能傳給了別人,但我并不知情,我的親戚、朋友會不會因為被我感染而怨恨我、怪我?將來疫情過去,我還能不能回歸到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每當這時,張穎和同事們就會擔當起患者“心理按摩師”的角色,讓他們知道,我們共同的敵人是病毒,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讓更多人不再受到傷害。
在天津疫情穩定的情況下,張穎相繼前往大連、云南等地,對當地的流調進行指導。
2021年7月,南京和張家界相繼出現疫情。“當時大家都在關注祿口機場,但是我們通過畫圈發現遼寧的病例去過張家界,后續發生的病例也去過張家界。前后病例都去過張家界的話,張家界有可能會變成一個風險點。”張穎說,由于張家界是旅游景點,人員非常密集,旅游過程中走這么多路又很熱,大家照相多半不戴口罩,個人防護相當于裸防護。“我們當時就提出來,張家界肯定是風險點,不能只關注祿口機場,也要關注張家界。”
疫情吃緊的時候,張穎就在辦公的地方搭一張簡易的小床,沒日沒夜地工作。對于家庭,她坦言,最擔心90多歲的父母。“他們身體都不太好,我怕很長時間沒回去,兩個人不能照顧好自己,身體上出現一些狀況。”
至于自己,每位疾控人員都是一樣的,大家沒有什么節假日的概念,也沒有白天黑夜的概念,只有一起到現場去,只有這些數字,只有一個執念,快一點把疫情控制住,不要讓疫情進一步傳播。
張穎至今已在疾病預防控制戰線上奮斗了26年。提起疾控工作,她經常這樣介紹:“做好疾病防控,我們要扮演好7個角色。分別是醫學偵探、疫情分析員、防控宣傳員、大數據分析員、政府參謀、實驗室檢測人員、科研人員。”
“作為百姓,作為個人,一定要責無旁貸,盡自己的義務,把自己該做的事做好。”張穎的話總是那么接地氣。疫情還沒結束,張穎和同事們還在奮戰,希望讓她們絞盡腦汁做流行病學調查的案例少一些,再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