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信達



一、主題教學內容解讀
“感知與判斷——美術鑒賞的過程與方法”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必修“美術鑒賞”第一單元“觀看之道——美術鑒賞基礎”中的主題二,這一主題對應的美術核心知識是美術作品鑒賞過程的四個步驟和美術鑒賞的三種方法。在美術鑒賞的過程教學內容安排上,教材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中國畫(卷)《清明上河圖》為例,對如何開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這四個鑒賞一般過程進行分析;對鑒賞方法,教材主要列舉了“綜合式鑒賞”“形式鑒賞”“社會學式鑒賞”等三種方法,指出近距離觀看原作是提高美術鑒賞力的最佳途徑。
如圖1所示,對本主題的學習,可以讓學生初步學習與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旨在解決學生鑒賞一件美術作品時“什么都看不懂”或者不知道該從哪里看起來的困惑。
二、主題學情分析
對高中學生來說,學生對美術鑒賞學習有著一定的先前經驗。如在圖像識讀方面,學生開始運用審美的眼睛從“賞心悅目”走向了鑒別賞析,對日常生活中的視覺文化現象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在審美判斷方面,高一學生由于還沒有系統地學習運用形式美的原理,審美能力的形成還處在起始階段,對美術作品的獨特性和美術表現形式多樣性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在文化理解方面,學生從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的習慣需要在學習中不斷地培養和強化。
三、主題教學目標
本主題分為美術鑒賞的過程和美術鑒賞的方法兩個學習層級。通過學習,學生了解鑒賞美術作品的一般過程包括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四個步驟。知道面對一件美術作品,會用不同的視角去鑒賞,懂得對中國傳統書畫的品評采用綜合式鑒賞;對偏重作品內在形式語言和風格感受的作品采用形式鑒賞;對強調作品外部因素的采用社會學鑒賞。利用北京擁有眾多博物館或美術館資源的優勢,引導學生通過原作鑒賞,充分感知作品的材質、尺寸、體量、肌理、筆觸、色彩等要素微妙變化,體驗視覺樣態的豐富性。
四、主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美術鑒賞的過程,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
教學難點:在鑒賞不同門類原作時會選擇運用不同的鑒賞方法。
五、主題教學課時安排
二課時
六、主題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美術鑒賞的過程
(一)設疑導入,創設鑒賞情境
幻燈片出示圖2北宋張擇端和圖3明代仇英臨摹的二個版本《清明上河圖》虹橋部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
1.說說為什么張擇端畫的虹橋是木橋,而仇英畫的是石橋?
2.這兩個版本《清明上河圖》描繪的內容有何不同?
【設計意圖】設計開放性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學生展開思考和探究。選擇作品局部進行鑒賞,一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畫面細節,另一方面為引出鑒賞過程的第一步“描述”起到鋪墊作用。
(二)聚焦畫面,理解鑒賞過程
1.第一步:描述
描述是指陳述作品中描繪的物象,是同學們鑒賞一件美術作品的開端。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包含了諸多因素:主題、內容、形象、構圖、色彩、線條、光影、空間、肌理等。
以圖中的人物為例,人物的角色不同,衣著打扮和神情氣質也各異,從事的活動也非常豐富。如小鋪里有人正在刮胡子,一個挑夫在買炊餅,正在營業的寫著“解”字的錢幣兌換鋪子等。同學們原先積累的審美經驗,在鑒賞過程中產生的聯想、情感、想象等心理活動極大地影響“描述”質量水平的高低。
2.第二步:分析
美術鑒賞進入“分析”步驟,就要探討作品的形式構成特征,包括形狀間的相互關系、色調的處理、空間的營造、構圖的原理等。分析不僅需要相關的知識修養,更重要的是在感知作品的外在形式美之后,逐漸關注作品的情感表達,領略其內在美。
虹橋是整幅畫面的正中心,與岸上的街市景象形成強烈反差,其中的線條、筆墨、章法、留白等藝術特征是怎么樣表現的?畫家是如何營造緊張氛圍的?而這樣一艘急流遭遇險情的大船,站在船頭指揮的卻是帶著小孩的老嫗。畫家為什么要這樣表現畫面的?請同學們在小組內進行交流。
3.第三步:解釋
所謂解釋,即對作品進行體驗、聯想、想象的過程中,合理闡述作品的意義、作者的思想,不斷對作品的內涵加以解釋。
挑戰性學習任務:表2中《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什么含義呢?
專家學者 對清明的理解 同學們的解釋
鄭振鐸 認為是清明節這一天
孔憲易 畫的是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
史樹青 清明非指清明節這一天,而是作為稱頌太平盛世的寓意,清明即政治清明
表2 《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含義解釋表
同學們在解釋作品時,不能全憑自己的主觀想法隨意而為,要結合作品的時代、文化背景,甚至藝術家的創作心得等。因為缺少客觀參考資料的解釋,往往會落入牽強附會或者過度解讀的境地。
4.第四步:評價
評價是將鑒賞作品納入一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比較,以判斷這一作品的優劣?!肚迕魃虾訄D》作為國寶級的文物,表面上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片繁榮,各階層人民似乎都安居樂業,實則北宋的軍事力量到了最疲乏的時刻,與少數民族的矛盾也到了大爆發前的最后一刻。
PPT出示圖中沒有士卒看守的城門,懶散的士卒,空蕩的望火樓等場景,師生討論:這些反映了什么現象?
從上述細節看出,畫家張擇端用《清明上河圖》勸諫皇帝的用心良苦,表現的是當時宋朝統治腐敗,重文輕武,繁華盛世掩蓋之下的危局。
【設計意圖】以這幅經典作品來進行“四步法”的鑒賞,可以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學習,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讓學生用“盛世危圖”的視角去評價,可以使學生進行跨學科的學習,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對照標準,評價鑒賞效果
引導學生嘗試用鑒賞過程的“四步法”對《清明上河圖》進行賞析,按表3的要求進行填寫。
鑒賞過程 清明上河圖 掌握程度
描述
分析
解釋
評價
表3 《清明上河圖》鑒賞過程評價表
【設計意圖】藝術不同于科學,具有相對模糊性的特征?;诿佬g的鑒賞標準受時代性、區域性和主觀性等限制,因此,讓學生對照“四步法”寫賞析感受,一方面鞏固對美術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尊重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獨特理解和自我感悟。
(四)嘗試表現,延伸鑒賞內涵
1.對照畫面進行情景體驗
選擇畫面的幾個局部,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畫面的人物神態、表情、動作等進行情景體驗。
學生在李玉剛演唱《清明上河圖》“飄逸的外衣,街上叫賣的小曲,仿佛隔空變換到那里,一切模糊又清晰……”中,嘗試對畫面里人物的角色進行扮演。
2.搜尋素材進行創作表現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創作一幅表現當地民俗文化、鄉土人情的“風俗畫”。要求作品完成以后進行相互鑒賞,分享創作心得與體會。
【設計意圖】通過情景體驗和嘗試表現,讓學生在入情入景入畫中體驗經典美術作品的魅力。通過體驗“有歷史感”的美術,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美術的文化力量,讓美術課堂迸發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課時 美術鑒賞的方法
(一)藝術有沒有邊界
藝術界流行一句話叫:“畢加索解放了形體,馬蒂斯解放了顏色,而杜尚則解放了現代藝術?!眻D4杜尚的作品《自行車輪子》算一件藝術品嗎?杜尚為什么這么做?
討論《自行車》是不是藝術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杜尚用現成品加一個簽名,幾乎沒有自主創作;二是藝術品一般高貴典雅,而杜尚用的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椅子和自行車的輪子;三是畢加索曾經用自行車的車把組合取名有寓意的《牛頭》,而杜尚把自行車輪子拿來直接取名《自行車輪子》,可謂是俗上加俗,這樣的藝術品往往會讓鑒賞者一時無解。
【設計意圖】引用杜尚用現成品替代藝術創造的作品作為導入,讓學生懂得藝術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標準,而是取決于我們觀賞它的方式。這樣可以使學生對美術鑒賞方法進行重新理解,對接下來鑒賞方法的學習起了鋪墊作用。
(二)鑒賞方法還有哪些
1.綜合鑒賞
品評,即品味和評論,意指在感受的基礎上加以評論。中國傳統繪畫作為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數千年的傳承發展,不僅建構了獨具一格的語言風格體系,也形成了獨特的繪畫品評方法。
下面,請同學們鑒賞教材中的四幅梅花圖,根據任務進行回答。
請在四幅梅花圖中找出最能體現下列詩意的作品,并填上作品名稱。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 )
雪虐風號愈凜然,花中氣質最高堅。過時自會飄零去,恥向東君更乞憐。(? ? )
2.形式鑒賞
形式鑒賞偏重于對作品藝術形式的感知,強調對作品形式構成的分析和把握。美術作品的形式美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構成:
(1)點、線、面、色等語言元素及其所構成的形態變化;
(2)明暗、空間、透視、構圖、肌理等語言手段及其所構成的審美意象;
(3)變化與統一、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語言規則及其所構成的審美關系。
以小組為單位分析教材中潘天壽《雄視》這幅作品,從形式美的語言元素角度講述對這幅作品的理解。
3.社會學式鑒賞
美術是一種文化現象,美術作品的表現、風格形成、觀念與意義表達總是與特定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因素有著密切的關聯性。因而,我們鑒賞美術作品時,除了感受、欣賞藝術語言風格外,還可以將作品置于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去分析的美學趣味、社會意義、文化意義等。
教師總結:以上幾種美術鑒賞方法各有側重,然而在實際的鑒賞過程中,這些方法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欣賞者很少僅從某一角度出發去鑒賞作品,往往采用多種方式交叉并用的鑒賞方法,以便獲得對作品較為全面的感知與判斷。
【設計意圖】美術鑒賞是一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審美體驗活動。學生通過三種美術鑒賞方法的學習,能夠對不同門類、國別和時代的美術作品選擇適合藝術作品的鑒賞方法,多角度去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
(三)運用多種鑒賞方法進行學習評價
嘗試用多種鑒賞方法進行賞析,按表4的要求對以下二幅圖進行評價,并與同學展開辨析和互評。
【設計意圖】以二件人物畫為例,把學生學習的三種美術鑒賞方法運用到中國畫和西方油畫中人物畫的鑒賞中,一方面可以了解中國人物畫的“傳神寫照”和西方油畫的寫實具象,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在對比中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四)為什么要多看原作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美術作品的復制品唾手可得,“云上”博物館和美術館提供的美術作品展覽等,使我們能夠輕松、快捷地觀展。但是,提高美術鑒賞力的最佳途徑,還是近距離觀看原作。這是為什么呢?看原作與看印刷品或數字圖像的區別在哪里呢?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總結觀看原作的原因:作品的材質、尺寸、體量、肌理、筆觸、色調等要素的微妙變化和視覺樣態的豐富性,需要在身臨其境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感知;作品的細節特征、實際尺度和體量,需要在面對原作時候才能獲知。
課后作業:
參觀當地的博物館或美術館,感受原作與復制品的差異,并結合所學的鑒賞方法,對自己喜歡的美術作品寫不少于500字的鑒賞體會或者制作美術作品鑒賞PPT,并在下節課與同學們分享。
【設計意圖】要想提高鑒賞水平,多看原作是最佳途徑。布置作業讓學生利用節假日和雙休日去博物館和美術館鑒賞原作,可以打通學校美術教育與社會的隔閡,在大美育中切實提升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
基金項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美術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CDDB20202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