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杰
摘要:本文從公共空間概念的梳理入手,通過介紹公共藝術在國內的發展,特別是公共藝術在國內鄉村領域的呈現,結合兩個典型的文旅項目案例,闡述公共藝術對重慶鄉村文化振興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公共藝術 鄉村振興 文化振興
一、公共藝術概述
公共藝術又被稱為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不隸屬某一類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為公眾服務,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公共藝術指的是由藝術家為某個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間所創作的作品或者設計。基于此,我們了解了公共藝術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藝術性抽象概念,并沒有特定的藝術類型界定,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公共藝術存在于社會或公共空間中,對廣闊的大眾及社會產生影響,也是一種人為創造的行為或藝術。
二、公共藝術在國內的發展
在國內,公眾對于公共藝術的認知還不夠,甚至會誤以為是一種獨立的藝術類型或風格存在。當然國內真正意義上有明確的公共藝術特性的行為出現得也不多,就區域而言,公共藝術更早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出現,城市較鄉村出現要早、多,而鄉村因其與城市的發展差距大則出現較晚、較少。
鄉村公共藝術的發展主要是邁入21世紀后,集中在鄉村人居空間、個別景區、景點等空間場所內。另一個呈現的方式則是以純粹的藝術形式出現,如當下的各類藝術家村、鄉村藝術季等,各類藝術家集中一處鄉村區域進行創作,大多藝術品都在戶外展示,當然通常尺幅較室內偏大,更直觀,與文化、自然、環境的互動性強。
就空間設計領域來說,21世紀以來,國內陸續產生了一系列的建筑藝術村落,如“長城下的公社”,南京四方湖的“中國國家建筑藝術實踐區”,成都安仁古鎮的博物館聚落,浙江龍泉市寶溪鄉的“首屆國際竹建筑雙年展”等等。這些活動大多由社會力量組織國內外一些知名的建筑師團隊到一處鄉村固定的區域進行自由設計創作并進行建造,帶有建筑實驗的性質。這些在鄉村進行的建筑實驗行為,其本身已經超越了建筑學的范疇,對鄉村的建筑文化、傳統文化均形成較強的觸動與引導,特別是對鄉村通常較為混亂、較低的建筑認知有啟發作用。最直接的作用則是實驗區地塊周邊直接受益,由于建筑師的社會效應,使社會關注該區域,無論其知名度還是旅游吸引力都得到極大的提升,人流量陡然增加直接增加了當地的發展機會。
這些鄉村領域的空間設計實驗行為更多地帶有公共藝術的性質,是專業性較強的空間設計,更多的與公眾、社會互動,也是利用專業的探索更大地影響社會及本專業領域,既然是實驗性的,則更加具有了藝術的倚重,讓更多人關注建筑藝術,感受建筑藝術的魅力。
三、公共藝術在重慶鄉村的發展
重慶一直不缺乏藝術作品。新世紀以來,當代藝術,重慶的藝術發展尤其是當代藝術在全國獨樹一幟,形成了較大的影響。但這些藝術誕生的土壤更多是在城市,重慶廣大的鄉村與藝術的關聯性并不大,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鄉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后于城市,以及農民對藝術的認知度往往較低。重慶地區在1997年改為直轄市后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全國矚目,經濟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對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受到國內外經濟發達地區的影響及帶動,公共藝術近些年漸漸在重慶廣大鄉村地區得到發展,也為廣大的鄉村文化振興發展提供了活力。
重慶地區多山地,廣大的鄉村經濟發展參差不齊,尤其是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因歷史、地理、交通等原因發展比較落后,但豐富的民族文化積淀及豐厚的旅游資源為文旅發展帶來契機。各區縣紛紛行動起來,打造了一系列體現文化特色的景區、景點。
(一)酉陽疊石花谷
酉陽縣位于重慶的渝東南,距離重慶城區約360余公里,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與豐富的旅游資源。疊石花谷景區是當地政府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戰略的成果之一,其距離酉陽縣城約12公里,是一處由地方政府主導,集文化傳承、生態旅游、扶貧、觀光為一體的示范景區,于2019年開園。整個景區約3000余畝,分為疊石花谷景區及藝術部落景區,均具有突出的公共藝術特征。
景區所在的板溪鎮因地勢起伏大,巖石多、土壤貧瘠、農業生產能力弱,貧困問題長期困擾當地百姓。基于場地的地理特征,景區在打造過程中針對巖石資源進行了大規模富有創造性的藝術營造。
在景區北部,以展示當地傳統儺文化為主,通過藝術創作手段設置了十二月神柱石陣、天眼、天作之合、將軍滑索、二十四戲神等30余處疊石景點。這些景點的建造材料均就地取材,但每處均形象獨特,又與當地的儺文化緊密結合,形成了非常獨特的藝術、文化交融,讓曾經貧瘠的土地煥發了新的生機與活力。這些藝術加工后的疊石景點嚴格意義上講無法歸為任何一類藝術類型,可以是建筑,可以是雕塑,也可以是裝置,但最突出的則是公共藝術特征,讓行進其間的訪客均能夠近距離地感受藝術的獨特魅力。這種體驗是唯一的,甚至是較為震撼的,為公眾帶去深刻的文化藝術體驗。這些公共藝術又和城市公共藝術不同,因其材料的就地選擇,它們似乎只屬于此地,又受所在地文化的直接影響,無論材料、形式等均具有相當的在地屬性,就如同是地上生長出來的一般。也可以說,這類公共藝術是具有相當的鄉村特性的藝術創造。
在景區的南部為規劃的藝術部落板塊,此區域通過聘請國內專業藝術團隊策劃,打造了“2019中國酉陽鄉村藝術季”活動。活動通過邀請、征集當代藝術家進行鄉村實地考察,將酉陽的歷史文脈、地域特色、民族文化通過當代藝術的創造進行戶外呈現。這些藝術品大多就地取材,將鄉建與藝術巧妙結合起來,反映了藝術家對社會、鄉村種種不同的思考。同時,藝術家攜手本地村民、民間手藝人通過比較鄉土的技術共同完成藝術作品,使村民真正成為藝術創造的參與者及家鄉建設的主角。
這場公共藝術活動的成功舉行,使得文化傳承、藝術扶貧成為可能,公共藝術真正做到了不只是城市才能享有的獨特景致,事實證明貧困地區的文化發展、旅游發展也有機遇,甚至更有唯一性。公共藝術的植入不光為城里人帶去了藝術感受與獨特體驗,更為村民帶來了更大的機會。文旅發展與村民增收成為利益結合體,相互促進,而這便是高品質的公共藝術為鄉村帶去的直接影響。
這讓我們想到了日本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季”活動,2000年至今,共成功舉辦了七屆,創下了50天的活動期吸引51萬訪客、超過350多組藝術家創作超過900件藝術作品的亮眼成績。曾經的落后鄉村通過公共藝術的推動逐漸成為各個藝術家進行創作的高水平平臺,當地大量閑置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藝術、創意與鄉村完全融合,最終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大幅度提升,并形成了國際鄉村公共藝術品牌效應,這讓我們再次領略了鄉村公共藝術發展的巨大潛力。
(二)黔江濯水古鎮風雨廊橋
建筑與公共藝術的關系通常不甚明確,但建筑呈現出獨有的公共藝術特質是完全可行的。如西班牙的建筑師高迪,這位特立獨行的建筑家的身份長期在建筑師與藝術家之間切換,實際上已經完全將這種邊界模糊化。就他在西班牙設計的建筑而言,這些建筑無一例外均有極強的公共藝術屬性,其藝術魅力甚至直接增強了巴塞羅那城市的旅游魅力及城市軟實力。
近年來,重慶地區的建筑創作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在鄉村領域,一些有水平、有專業探索精神的建筑師、設計師紛紛進入廣大的鄉村,創造了一批有相當公共藝術特質的建筑作品,推動了當地的文化振興。而這其中,許多都與文旅發展息息相關,這些建筑作品既有自身的專業水準,同時更多的是通過其公共藝術的獨特張力增添了當地的知名度,推動了其旅游發展的潛力。
位于黔江區的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就是這一系列建筑作品中的典型代表。黔江地區素來是土家族、苗族的聚居地,這兩個民族的同胞擅長風雨廊橋的建造,極富民族、地域特色。濯水風雨廊橋是濯水古鎮推進旅游發展中的一項重要舉措。
該橋跨于蒲花河上,原來只有橋梁結構基礎,后經設計改造,于2010年完成第一階段廊橋工程。該段風雨廊橋結合當地傳統風雨廊橋的建造結構與技術手法,進行了新的形態探索,形成了中部樓閣突出,兩側廊架層層遞進、收分、起翹的對稱性造型,最終形成了氣勢、節奏、層次、韻律并存的藝術形象。直接為傳承千年的廊橋文化注入了新的氣象,這部分風雨廊橋也直接提升了整個古鎮的特色,增添了建筑藝術景點。
風雨廊橋第二階段的建造以一期的走向及銜接開始,逐步形成了新的四段廊橋規模。新的廊橋創造性得到大大拓展,空間形態、結構形式已完全不受傳統風雨廊橋特征的束縛,極具藝術張力,實現了當代美學的創新。廊橋空間的變化為訪客提供了非常強烈的行進體驗,在總長600余米的廊橋上游覽,高潮迭起,雖單線路徑,但卻全無單調感,有的是建筑文化與藝術的極致體驗。
最終,整個風雨廊橋的呈現完全超越建筑的范疇,其間的公共藝術特征十分突出。民族建筑文化的藝術化、當代性在此地成為現實,也說明了民族特色、地域文化、建筑藝術、當代美學的結合是可以實現的,一場建筑廊橋之旅,同樣也是一場公共藝術、文化之旅。
四、結語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廣大鄉村迎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也預示更多的公共藝術屬性的作品,空間上的作品會更多地在重慶鄉村乃至全國的鄉村大地涌現出來,對文化振興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大。這恰恰表明,公共藝術并非是某一階層、某一地區獨有的藝術形式,只要我們提高認知,將一些工作(包括藝術、建筑、景觀甚至更多領域)做到更高的水準,公共藝術的特性自然會呈現。公共藝術完全能夠增強一個空間、區域的吸引力,也完全能夠為鄉村的文化振興,整體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鄒文.公共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2]熊鵬翥.鄉村公共藝術實踐解讀[J].公共藝術,2018(05):30-34.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