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傳媒形態正在發生變化。新興媒體在這種變化中體現出強勁發展勢態,但傳統媒體依舊有其優勢。本文主要以社會新聞報道為例,探討如何提升新聞的內在價值。
關鍵詞:新聞報道 理論素養 建設性
當下,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網絡新聞傳播更加便捷,這對傳統媒體的新聞傳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那么,在新聞轉型與發展的時代,更要提升新聞的內在價值。這就要求新聞報道從內容、傳播路徑,以及報道方式方法等方面實施新的傳播模式,與讀者互動起來,讓讀者參與其中,更好地呈現新聞報道內容。
一、加強學習,提高新聞的內在價值
就目前而言,不少社會新聞的寫作,較過去有很大的進步,拓展了不少寫作路徑。首先,在報道的內容上有了明顯的突破,其更為全面,更具有人文情懷,更為迅速,更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因為這一點,使得媒體與讀者的互動性增強。但是,報道內容上出現的片面化、淺層化、蜻蜓點水等問題,仍然存在于社會新聞的寫作中,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如何破解這一問題,筆者認為,主要在于媒體如何策劃,如何找出報道的關節點,如何與讀者產生互動。而加強學習,提高新聞理論素養,積累工作經驗,豐富報道方式,是一個媒體工作者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我們常常談及媒體公信力,其實,媒體的公信力需要建立在幾個層面上,比如需要提高媒體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要求他們努力學習新聞理論,提高自身素養,沉下心來寫作,去認真采訪,認真對待每一個新聞線索,扎實走基層。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以及讀者對信息量的需求,讀者對媒體的認知也在發生改變,有些讀者除了關注自己的生產生活外,還關注外在信息對自己的生活是否產生影響。因此,社會新聞的寫作更要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傳遞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必須遵循新聞的規律,用事實說話。
因此,社會新聞的報道要有更為廣闊的視角與領域,也要求社會新聞的報道視角獨特、豐富,抓準關鍵點,找到最有新聞價值的那個部分,努力傳遞出有價值的信息。客觀上講,所有新聞種類中,社會新聞與百姓的基本生活狀態有著最密切的關聯,為此,作為媒體,要通過正面引導,為百姓提供有價值的新聞信息,為他們的生活提供便利,為政府決策當好參謀。
那么,就要以日常生活視角切入,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百姓喜聞樂見的信息,同時,加入媒體的人文情懷,這樣不但可以提升新聞的內在價值,也可以使社會新聞呈現更多的看點,由單一信息的傳遞,向多重信息的傳遞轉變,在包裝策劃上,要更具豐富性,為拓寬社會新聞的發展空間提供可能。
社會新聞是公眾比較關注的一類新聞,將這一類新聞做好,提升新聞的內在價值,將使社會新聞的傳播具有引導作用,從而為廣大讀者提供更為貼心的服務,為他們的生產生活帶來有價值的信息。
那么,如何做好社會新聞呢?其實,方式有很多,新聞工作者可以擴大新聞線索的來源,可以與讀者互動,做跟蹤報道,也可以開設欄目,把新聞稿件進行精細包裝,然后,呈現給讀者。這些方式方法,都會收到良好的傳播效果,不但能提升新聞的內在價值,也能贏得讀者的認可,這樣,讀者與媒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就產生了。
比如,筆者所在的媒體,曾開設過《我在現場》欄目,將新聞事件最為完整、真實的經過,向讀者進行講述。欄目是新聞呈現的形式,無論多么有價值的新聞,在欄目的設置中得以展示,都會為新聞價值的提升產生一定的助力。《我在現場》顧名思義,就是記者出擊現場,把事件的起因、過程、結果等要素告訴讀者。讀者盡管沒有在現場,也會隨同記者一道看到現場的情況,獲取事件的第一手資料,全面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我在現場》欄目把新聞的這一特性,通過欄目的方式再次進行了展示,并給予強化,收到了很好的報道效果。這個欄目設置兩年來,深受讀者好評。有的讀者表示,《我在現場》是很接地氣的一個欄目,充分體現了媒體人的一種人文情懷,腿勤,筆勤,奉獻自己,利用自己的平臺為大家排憂解難,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給讀者朋友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而且還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一些難題。
《我在現場》這個專欄開設以來,不但得到了讀者的認可,并且與政府部門合作,既為讀者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需求,也為他們參與媒體互動提供了便利。實際上,《我在現場》這個欄目涵蓋了很多方面,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個比較典型的社會新聞欄目。據了解,有的媒體社會新聞欄目,積累了大量的經驗,越辦越好,思路越來越廣闊。并且有的媒體還在不斷擴大刊發力度,變成了每周五期,或者是每周六期,充分體現了媒體人樂于與讀者互動的一種情懷與擔當。
實際上,這就是利用開設精品欄目來提升新聞內在價值的一個例證,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強化策劃,提高新聞的建設性
一些媒體在社會新聞報道中,專注于短小、平實、快捷型的報道,信息單一,內容單一。在策劃上,思考不足,準備不充分,寫作倉促,筆力不足,不能深入到新聞事件最核心的部分,于是,容易出現一些本來很好的新聞素材,由于各方面原因,最終導致報道的不盡如人意,不能與讀者產生共鳴。 而且,還容易出現一個現象,一提到社會新聞報道,有的人就不可避免地就聯想到批評報道,使得讀者對社會新聞報道缺乏正確的認知。
筆者認為,社會新聞必須具有“可看性”,所謂的“可看性”,就是說新聞本身傳遞出的信息量大,能夠與讀者產生互動,讓讀者參與進來。社會新聞不能把自己孤立起來,要從新聞事件的本身入手,去挖掘更有價值的東西。社會新聞的報道要包裝,要策劃,要有一個完美的呈現,比如,標題怎么做,是否附加肩題,甚至用幾號字都要有所考慮,要在細節上下功夫。
當下有很多政策出臺,大家都比較關心。然而,如何正確解讀,如何把信息傳遞給讀者,這確實是一個課題,也需要媒體認真考量。這種解讀利用其他的新聞樣式可能會做得很好,但對于社會新聞來說,還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就是怎么把這類信息轉化為新聞,然后,傳遞給讀者,化為讀者生產生活中的行動指南。這就需要一個轉化的問題,需要社會新聞寫作者,解讀好這些政策,然后用文字通俗易懂地進行呈現。
筆者從事媒體工作多年,深切地知道,與讀者互動,是辦好一張報紙的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媒體的知名度,還能讓讀者積極地參與進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讀者群體越大,這種互動性就越有利于媒體發展,因為許多新聞資源來源于讀者。傳統媒體假如以社會新聞為亮點,積極參與媒體互動,那么,這種與讀者互動的模式,將為讀者搭建廣泛參與的通道,使多重價值的表達成為可能。
比如,《我在現場》這個欄目的產生,它的靈感可以說來自讀者。有一次,一位讀者打熱線電話告訴筆者,他說愿意看到那些既有文字又配發圖片的新聞,感覺特別真實,有一種好像自己在現場的那種感覺。于是,我們提議開設《我在現場》這個欄目。我們搞了一次社會調查,征詢了讀者意見,都說這是一個好主意,就這樣《我在現場》這個欄目產生了。以后的工作中,我們接到的每一個新聞熱線,在考慮其獨特性、現場感的同時,還考慮這種現場是否具有很廣泛的讀者基礎,如果有,這樣的報道內容才有很強的可讀性。
比如,有關百姓生活的報道,要報道他們多姿多彩的生活故事,以及生活中的個案,這樣的新聞才好看,而且豐富多彩。幾年前,筆者在采訪中,曾經遇見過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家里打算為他舉辦一個壽宴,活動要盡量多樣,為的就是一個隆重的慶祝氛圍。獲悉這一消息后,我們主動上門幫助策劃,幫助老人舉辦了一個別開生面的祝壽喜宴,既熱鬧又節儉,深得老人家人的贊賞。筆者與同事回來后,及時地將這個喜宴活動放置在《我在現場》欄目,以新聞報道的形式發出去,在讀者中產生強烈反響,紛紛打電話給予點贊。
再比如,筆者所在的媒體曾策劃了《人間有愛》這個欄目。實際上,這個欄目說新也新,說不新也不夠新鮮。但它運行一段時間后,卻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主要原因在于,這個欄目所刊發的社會新聞稿件,與讀者的生活有著密切關聯,為他們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生活信息。這個欄目的記者同仁曾經采訪過一個殘疾人,這名殘疾人是位女士,雖然她身殘,但志堅,樂于助人,在生活的道路上勇敢地向前走。當記者獲得這一線索后,第一時間與其取得了聯系,并現場對她進行了采訪,驚喜地發現,這位女士不但自己走出了生活困境,還帶領鄉鄰走上致富之路。當《人間有愛》這一欄目發出第一篇報道后,就產生了強烈反響,有不少讀者紛紛打來電話,對該女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稱贊媒體的責任與擔當。借著第一篇報道產生的良好效果,記者又接連發出了兩篇跟蹤報道,同樣產生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這樣的新聞報道,實際上是在“立”上做文章,是在加強新聞報道的建設性,不是就事論事,發出一篇報道了事,而是深入下去,與報道對象和讀者進行深層次的互動,極大地豐富了報道內容,使報道內容由單向傳播轉向多層面傳播,產生的效果尤佳,也為社會新聞的報道應該具有建設性提供了參考。
三、結語
總體說來,新聞傳播的方式、方法及媒介,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而不斷進步,在新媒體的快速發展下,傳統社會新聞應該怎樣采訪,怎樣寫作,怎樣報道,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為此,我們應該在原有優勢的基礎上,探索新的報道途徑,以便更好地服務讀者。在這其中,應該釋放我們的人文情懷,與廣大讀者互動,使新聞報道與讀者的日常生活更為貼近,給予讀者最為有價值的新聞信息,更好地為讀者的生活增添色彩,豐富讀者的日常生活。并應該在自身優勢的基礎上,結合移動互聯網技術構建新型的新聞傳播模式,使得新聞內在價值得以充分地展現。與此同時,借助于新媒體的技術支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實現自身的發展和跨越。
參考文獻:
[1]何士華.當前電視社會新聞存在的幾個誤區[J].新聞世界,2010 .
[2]王若斯.對社會新聞現狀與出路的思考[J].今傳媒,2011(09) .
[3]劉晶瑜,劉淑梅.淺析社會新聞的產生及其發展現狀[J].才智,2009.
(作者簡介:隋言,男,本科,松原日報社,研究方向:新聞媒體)
(責任編輯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