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校園戲劇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校園劇社進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陜師大劇團就是陜西校園劇社的后起之秀。十多年來,陜師大劇團一直堅持參加陜西校園戲劇節,并努力到省外舉行公演。他們的《金鎖記》等改編劇目和《生命樹》等原創劇目都產生了較大影響。但陜師大劇團也存在著人員流動快和缺乏理論批評等缺點。
關鍵詞:戲劇社團 校園戲劇 陜師大劇團 話劇藝術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校園劇社進入了普通觀眾的視野。陜師大劇團作為陜西校園劇社中的后起之秀,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說陜師大劇團的實力和成績還不能與被稱為“陜西校園戲劇四大主力”的西法大劇社、西安交大劇團、小黑劇社和生如夏花劇社相比,但陜師大劇團的演出活動也是陜西校園戲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有著屬于他們自己的精彩與輝煌。
一、陜師大劇團的發展歷程
陜西師范大學的學生演劇活動可謂歷史悠久。早在1949年,陜西師范專科學校漢中分校的學生便成立了新民主話劇團并演出了《林沖夜奔》等劇目。新時期以來,陜西師范大學的校園戲劇一直沒有什么起色。但西北大學1987年就開始舉辦每年一屆的“黑美人”藝術節。西安交通大學1997年成立了西安交大劇團,西北政法大學1999年成立了西法大劇社。在這些學校的校園劇社影響下,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也成立了夜歌劇社。2007年,首屆陜西省校園戲劇節在西安舉辦,陜西師范大學藝術團話劇部也參加了戲劇節,演出了《平行世界》等劇目,在校內外產生了不小的反響。于是,2013年,他們在話劇部的基礎上成立了陜師大劇團。“陜師大劇團堅持優先演出他們自己創作的劇本,以達到培養成員劇本寫作能力的目的。他們還請校外職業演員提供表演上的指導,努力使每一位成員都有創作演出的機會。陜師大劇團內部分為五個部門,所有部門人數均不設上下限,納新時間雖然集中在每年的十月份,但優秀人才可以隨時加入。”因此,陜師大劇團成立后的頭幾年發展勢頭迅猛。2014年,陜師大劇團再創輝煌,他們的《金鎖記》參加了金刺猬大學生戲劇節并獲獎。在陜西的眾多校園劇社中,西北大學的小黑劇社也是以“黑美人”藝術節的形式舉行公演。這些戲劇節或藝術節都對于戲劇創作演出產生良好的影響,促使熱愛戲劇的積極分子踴躍參加。
二、校園劇社的演劇特點與陜師大劇團版《金鎖記》
陜師大劇團演出的劇目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原創劇目,如《大四女生》(2015年),《創業時代》(2015年),《斯嘉麗大飯店》(2016年),《浪潮》(2017年)和《生命樹》(2021年)等;另一部分是改編劇目,如《我愛某某某》(2007年),《劉胡蘭》(2011年),《暗戀桃花源》(2014年),《青衣》(2017年),《藏書室秘事》(2018年),《戀愛的犀牛》(2019年)和《船長,我的船長》(2019年)等。陜師大劇團的演劇內容大多數都是根據一些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改編的,這與陜師大劇團成員中文學院學生較多有著一定關聯,這也是陜師大劇團的一大演劇特點。如《暗戀桃花源》和《雷雨》都是校園劇社最喜歡改編的戲劇經典。這種創作方法是簡單快捷的話劇創作方式,也同樣考驗學生的創作力和想象力。他們必須在熟悉中尋找新意,在傳統中找到突破。一是進行文學名著改編,把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進行話劇演繹。小黑劇社的《武貳》和陜師大劇團的《船長,我的船長》就屬于這類劇目。二是校史劇,而且一般都是校園劇社的代表作。許多高校的劇社都是校團委創辦的,話劇可以較為直觀且有趣地進行價值觀的傳遞。所以在宣傳學校優秀事跡、發揚高校優良精神上,校園劇社肩負重任。如西安交大劇團傳遞西遷精神的話劇《向西而歌——追憶西遷年華》,讓我們體會到“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奮斗”的西遷精神;西農劇社根據本校教授周堯先生的生平經歷自編自導的話劇《雕蟲滄桑》,讓我們感受到老一輩知識分子堅定不移的品質,也體會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辦學傳統與辦學精神;西北政法大學的南山劇社根據學校真實歷史創作的《莊嚴的審判》,表達出了西北政法大學嚴謹求實的辦學特色和依法治國的時代精神。
陜師大劇團雖然沒有自己的校史劇,但卻有自己的代表劇目《金鎖記》(編導:金澤馩)。張愛玲的《金鎖記》被認為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該劇從舞臺的布置到演員服裝的搭配,每一處都體現著主創團隊的精心設計,燈光的運用也是恰如其分,達到了渲染環境和烘托氣氛的作用。劇中各個角色的服裝都符合人物的年齡與性格。劇中幾個女角的服裝都選用旗袍與學生裝,色澤也選用較鮮艷的亮色。這種服裝雖然簡單,但卻精致華美,符合劇情需要。演員的身份地位和性格需要用服飾來體現。同時,服化道在色彩上也與情節、情感相輔相成,在主人公落寞、陷入悲痛的時候采用暗色調服飾來凸顯其內心的煎熬,而在角色呈上升趨勢時采用紅色等鮮艷的色彩凸顯權威感。該劇在音樂和燈光的設計和選擇上也別具一格。在音樂上,多采用符合話劇整體風格的樂曲,同時也與情節相配合。例如在喜悅的情節選擇《金蛇狂舞》的樂曲烘托歡喜的氛圍,在平緩的情節選用悠長的古調。在燈光上,話劇也充分考慮到其烘托氛圍和凸顯人物心境的作用。陜師大劇團版《金鎖記》在表演上也有許多地方值得肯定。“話劇表演是以真實化、生活化為其主要特點。”演員們在塑造人物時盡量忠于小說原著,他們努力將文學形象具體化,并都演得不錯。尤其是扮演七巧的兩位演員,演技更是精彩。她們那引人入勝的感染力,噴薄酣暢的臺詞表達,真實與夸張為一體的表演令人贊嘆。“在最后一場戲中,兩個不同年齡的七巧對話是該劇的高潮。兩位演員情緒的不斷上升,語速、語調的變化,都讓觀眾印象深刻。王依然扮演的老年曹七巧形象和吳家琪扮演的青年曹七巧形象成為整部話劇的表演核心。” 表演是將劇本付諸舞臺形象,演員以自己的身體語言為創作工具,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將話劇內容傳達給觀眾。戲劇的魅力正是在生活和舞臺的碰撞中尋找和解。
總之,陜師大劇團的《金鎖記》在內容與形式上都有獨到的創新之處,表演認真,舞美設計精致,是校園戲劇的成功典范。戲劇具有雙重性:文學性和舞臺性。文學性是戲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舞臺演繹上,戲劇的文學性體現在臺詞對白和劇情內容上,由戲劇演員進行舞臺表演。就像《戲劇十五講》中所說:“戲劇文學是第三類型的文學,雖然只聽劇情之敘述或者只靠劇本之閱讀亦能達到動人的目的,但他的完整呈現方式是舞臺演出。這種舞臺呈現的文學,既有其敘事的客觀性,又有其抒情的主觀性。” 對于校園劇社來說,許多編劇為了增強戲劇的文學性,選擇將優秀的文學名著進行改編,無疑是一種好的增強戲劇文學性的方式。優秀文學作品現有的大背景和劇情框架,使得編劇可以根據作品中寫到的人物特點、周圍環境和生活方式進行改編創作。雖然文學性在戲劇舞臺上較難表現出來,但卻是戲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優秀的戲劇文學會使一出戲劇更加具有韻味與內涵,不僅可以豐富劇本內容,也可以增加戲劇的可看性。
三、陜師大劇團的弊端
(一)原創劇目較少
陜師大劇團的劇目主要偏向歷史故事與文學作品的改編,如《阮玲玉》《風聲》等,原創劇目相對較少。這種潛在的選擇極大地限制了陜師大劇團的創作空間和藝術表達,使其作品類型較為單一。但值得肯定的是,陜師大劇團中期的原創力度比較大,先后有《牙齒》《創業時代》《斯嘉麗大飯店》《平行世界》四個劇目公演,而后推出的《戀愛的犀牛》《驢得水》屬于經典復排。《沉香屑》《萬物生長》是接近原創的劇目。陜師大劇團的原創劇目不僅不多,而且作品的文學性大于舞臺戲劇性。整體來看,原創作品的數量和質量都不容樂觀。
(二)成員流動快
成員流動快是校園劇社共有的缺點。由于校園生活時間相對較短,參與校園劇社的學生主力集中在大一大二年級,學生一邊通過課程對戲劇知識進行完善,一邊實際參與到戲劇活動當中汲取經驗,而當學生基本熟練掌握了排演技巧之后,卻發現已經步入了高年級,就基本脫離了劇社的排演活動。陜師大劇團在這方面缺陷尤其明顯。2013年和2014年是陜師大劇團組織健全、人才濟濟、舞臺藝術水平最高的兩年。之后因人員流動性快而產生不穩定性。劇團只能將希望寄托于下一屆參與排演的學生,希望他們能承擔優秀劇目的排演。
(三)缺乏理論批評
陜師大劇團不僅沒有自己的新聞媒體,對于戲劇批評也不夠重視。關與陜師大劇團演出活動的相關評價文章極少。戲劇批評的歷史幾乎同戲劇本身一樣久遠,戲劇批判的缺少實際上是理論經驗總結的缺失。尤其是在校園劇社這樣人員流動性強的情況下,先輩極少給后輩留下自己排演戲劇的批評總結,十分影響校園戲劇的傳承和發展,限制了演出的質量和創作水平的提高。戲劇批評具有獨立的思想價值,能給戲劇創作和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而可惜的是,這一點通常被很多校園劇社所忽略。陜師大劇團也是如此。目前,西北地區的校園戲社中,僅西北政法大學的南山劇社在這一方面表現優異。
四、結語
陜師大劇團的產生、發展以及優缺點實際上是當下眾多校園劇社現狀的縮影。通過對于陜師大劇團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出更多關于校園劇社的經驗,并期望可以以這種形式推動校園劇社的建設發展,使我國的校園戲劇,乃至整個戲劇藝術得以更加繁榮。校園文化建設也離不開校園劇社的支持與參與。校園戲劇在促進大學生各種創造潛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演劇活動中,大家必須擰成一股繩,為了同一個目標而努力,團結協作在話劇舞臺呈現上。總之,無論當下成熟與否,校園戲劇在我國戲劇藝術中始終不會缺席,也不能缺席。
參考文獻:
[1]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61.
[2]黃世智.中國話劇:形成、傳播與常態[M].北京: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7:84.
[3]朱怡帆.不幸時代的不幸人——評陜師大劇團的《金鎖記》[J].戲劇之家,2019(24):4-6.
[4]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89.
(作者簡介:盧柯含,女,本科,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方向:中國話劇史)
(責任編輯 于美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