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都希望能夠快樂學習,成名趁早。但是,我不得不說,學習只有先苦后甜,成名千萬要晚,成大事無捷徑,快樂學習是扯淡。
揠苗助長傷身心
舉兩個我朋友的例子。
女書法家許靜跟我說,她九歲的時候有一次去西安玩。大家知道,西安是古都,有碑林。許靜看到《多寶塔碑》,呱唧就吐了,吐在自己衣服上,沒吐在碑上。“為什么會吐?”我就問許靜。許靜說:“我從四歲開始練書法,我爸逼著我每天都要練,練了那么多次《多寶塔碑》,然后看到這個《多寶塔碑》,大腦還沒來得及反應,小腦先反應,就吐了。”
另一個朋友趙胤胤,是鋼琴表演大師。他說,中國人里只有三個人可以靠彈琴養活自己,他是其中一個。后來我問:“你愛不愛彈琴?”他跟我講,彈琴的人沒有一個愛彈琴的。幸運的是,許靜、趙胤胤都練出來了,但是大家要知道,這是鳳毛麟角。
再舉我自己的例子。我現在英語水平還可以,雖然說話是垂楊柳味的英語,但是閱讀能力、詞匯量都還不錯。小學的時候,我爸這輩子唯一一次逼我:“你要學英文,學好了英文,才可以走到世界上看一看。”所以四年級開始他就逼我學英文。當時有一種英文教材叫《Follow Me》,就是“跟我學”,非逼著我學。造成的后果就是我對英文有極強的抵觸情緒。初一開始學校教英文了,我其他課程都還學得蠻好,只有英文一直不行,拖了后腿。但是我喜歡爭第一,那怎么辦?一定得克服我對英文的厭倦情緒。我就找了一些英文原版小說,比如《簡·愛》《德伯家的苔絲》《名利場》,我逼著自己用對文學的喜愛來沖擊對英文的逆反情緒。幸虧我相當聰明,幸虧我爸只在這一件事上逼我,要不然不知道會出多少傷身心的地方。
成名太早少后勁
就算你沒有傷身心,也要想到,你很有可能未來并不只是做著一件事——書法、鋼琴或英文。如果你真的想做得特別好,其他學科也要相對全面發展,才有可能做到頂尖,做到未來的頂尖。
英文學不好的人,大多認為是詞匯量不夠,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有時候可能是綜合知識儲備不夠。比如“May flower”,每個詞你都認識,但是合在一起的含義是“五月花號”,這個事件是怎么回事,它造成了什么后果,它之后有什么樣的發展,你不知道,這讓你的英文水平大大受限。還有,學英文需要一些所謂的人間智慧,你可能每個字都認識,剛才說的背景知識也都知道,但是你就是不知道這篇文章到底說的是什么。
除非你是個別絕世天才,否則趁早成名了,很有可能不得不“端著”,為所謂的盛名所累。
麥肯錫公司有一個“上升或者出局”機制。我第一次升項目經理時,沒有升上去,當時有點沮喪。后來我的導師就跟我講了一句:工作是馬拉松,有可能你要拿10年、20年來看待,給自己一個學習、實踐的過程。你以為懂了,很有可能你還沒有真懂。讓你迅速上位之后,你德不配位,會被這個位子、被自己的名聲累壞。
“成名趁早”這句話害人,希望你聽進去我說的這些話。不見得要放慢腳步,但請放穩腳步,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往前走。
(周揚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馮唐成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