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萱
摘要:身心學對舞蹈基礎課程建設的啟發體現在結合學生的平均專業水平與需求對課程成果導向的再次思考,并且通過其理念探索能夠反映訓練目的的教學方法層面。本文將關注點放至普通高校內的舞蹈基礎建設課程,并對其提出三個問題:普通高校內舞蹈建設基礎的所指為何?學生與基礎課程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如何有效的開展舞蹈基礎建設的課堂?而后,嘗試在探索身心學理念并將其與舞蹈基礎建設課程相融合的過程中找到解答。
關鍵詞:身心學? 舞蹈訓練? 基礎課程建設? 意動法
中圖分類號:J7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124-03
一、對普通高校內舞蹈專業基礎課程建設動機的思考
劉旭教授在其對高校課程改革的研究中提出:從人出發考察大學課程,反思大學課程本身中的人的含義。他認為,“大學課程來源于人,由服務于人”。文章《高等學校課程建設要有更高的追求》中,作者提出三個衡量人本課程的標準應從學生在課堂里是否有參與感?學生能否以及如何參與課程設計環節?課程的受益者是誰?三個問題入手。歸根結底,學生是高等教育的受益者和運用者,根據學生的專業需求決定舞蹈基礎建設的內容才是基礎建設的動機。在筆者看來,站在課程是否適合學生,是否屬于學生,是否為了學生的角度思考舞蹈基礎建設課程的教學理念,不應該止步于專業中強調的以提高學生身體穩定性,協調性,或是肌肉的控制能力為目標,而是通過帶領學生了解舞蹈的組織結構,包括身體(這里指的是舞蹈里的身體,例如身體的空間結構與肌肉組織,空間結構)的方式為學生種下一顆健康的,充滿可能性的舞蹈基礎的種子。
但目前江西省內部分高校舞蹈教育中基礎課程建設的動機與教學大綱存在斷層的問題。當筆者在普通高校進行舞蹈基訓課的開展工作時,發現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的設置與訓練目的是存在矛盾與疑點的,其中包括因為基訓課程每周的課時受限導致了訓練成效的不合格,以及普通高校專業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占比例高使得基礎課程內容的開展過程異常困難。筆者對這方面的詳細思考有以下三點:
首先,高等院校舞蹈專業課程大綱的內容與學生實際水平之間的差距導致無法完成課程內容與訓練目的。目前大部分高校舞蹈基礎課程的教材由北京舞蹈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等專業院校出版,普通高校的教師將此類教材用于本校學生時不難發現并不完全適用。
其次,目前普通高校舞蹈課程的教學節奏普遍偏快,因為教學大綱的任務需要按時的完成。但課程的周期有限,教師很可能因為追趕進度而出現課程虎頭蛇尾,或為了提高教學的速度而忽略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感。學生是教師的一面鏡子,教師追求進度的同時也是學生迷失學習方向的瞬間。這里特指將訓練意義停留在學習與完成訓練的動作層面的情況。
繼而,普通高校舞蹈基礎課程的訓練目的會因為學生薄弱的專業水平而逐漸變得模糊化,失去了課程的訓練價值。誠然每一門專業課程都有著極強的訓練目的與意義,并且與課程目的緊密聯系的是課程的內容設置,但老師會因為普通高校內大多數舞蹈生基礎薄弱、繼而無下限的降低對學生們訓練目的的要求和縮減課程內容。舞蹈基礎課程的目的與課程的內容設置之間的連接存在斷層,這直接導致舞蹈生在開展后續專業課程中失去身體基礎能力與技術的能力支撐。
二、身體與意識的覺醒與統一
引用中國舞蹈科學博士溫柔的話:“身體是舞蹈訓練的出發點也是目的地”來談論舞蹈基礎課程的目的時,會發現身體是學習舞蹈的一種媒介或是載體。作為媒介與載體的身體,正在被無數舞蹈學生使用與開發,但我們是否有去真正了解過自己的身體,并在訓練時觀察過自己的身體?筆者時常在課上被學生問到為什么按照老師的要求和指令,并在軟度達標的情況下控不高腿。筆者會反問道:老師給的要求是否由外部經大腦被傳輸到完成動作所需要調動的主要肌肉群體,并能夠調動它來工作或是指令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控腿這個動作的步驟與過程呢?香港身心學研究者溫玉均曾說過:人的行為與動作都是學來的。但常常由人自己告訴身體去動,可是人并不知道身體是如何產生運動的。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大部分學生無法完成身體訓練的內容,簡單來說是由于學生對身體的結構與運動方式不了解。大部分普通高校內的舞蹈生在開始舞蹈的基礎訓練中對身體內的肌肉群體等和骨骼結構的位置及運動方式是陌生的,這導致教師在課堂內的許多指令是無效的,也就催化了上述中提到開展舞蹈基礎課程三方面困難的產生。
恰巧,身心學的教育理念是解構與重塑、認知與探索。筆者在接觸與初步研究身心學后發現身心學是一門注重于建構自己的知識堡壘,而非一直接納他人知識的理論與實踐并行的研究領域。身心學的原英文是Somatics,其中Soma是指有心性的身體(mind body),強調對身體內在經驗感受的探索。換句話理解,這里的身體特指將心和注意力投放在需要關照的身體內,形成身體從心開始的運動動機經過大腦傳遞指令抵達身體內部的肌肉組織產生行為的完整連接,達成身與心的統一和協調運作。身心學所有派系的訓練動機都是基于將身體作為透過體驗去覺知我們是如何組織和運用身體去動的。筆者認為這正是學生們所缺失的并且需要在基礎課程內填補的。在身心學的理念中,課堂是實驗室,訓練內容與過程被稱為做實驗的過程,并且其教育理念是根據訓練目的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訓練內容。可以說,舞蹈基礎建設課程內容規定做什么樣的練習,身心學的理念強調探索如何做的方法。
三、身體與意識的協調運作
當意識被喚醒后的下一步是引導身體開始由0至0.1的運動啟蒙練習,它也被稱為“種子練習”,意指運動模式回歸為零。這個練習的核心特征是“慢”,指練習過程與訓練進度的節奏。身心學中富蘭克林技巧的創始人艾瑞克·富蘭克林(Eric Franklin)曾說:“花心思去感受空間、節奏、舞句和以你身體的特定架構,去創造良好協調性”。為了獲得更深刻的體驗與感知,同時,一切的舞蹈訓練動作與技巧在這個種子練習中被拆分成數個獨立的小練習,進行逐一的,有針對性的體驗與感知。在這個練習里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引導與跟隨,做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在運動過程中來覺知和感受我們是如何在運動中組織和運用肢體,種子練習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意象與想象。這是一個由圖像引發動作的練習,首先在腦海中浮現一個意象的畫面,再通過身體對這個畫面的感覺建立聯系,而后產生行為。
舉例1:有彈力的皮筋,適用于腿部延伸運動,例如基本訓練課程中的擦地與控制組合練習。
步驟1:想象一根皮筋的兩頭分別踩在主力腿腳掌下和綁在動力腿的腳背上。
步驟2:在這個身體狀態里,完成主力腿原地不動,動力腿緩慢地向正前,旁,后三個方向25度直膝抬腿。收回時,動力腿被動地借助皮筋緩緩彈回的力度回到原始狀態。
重點:感受動力腿在抬腿過程里,主力腿向下踩的主動意識,與動力腿抬出時腳背帶力并完成延伸的動作。
此練習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找到主力腿踩實地面時穩定的感受,以及動力腿出腿的發力源點。同時,從完成延伸動作時雙腿都在進行各自的工作,而非只有動力腿在運動的概念來加強學生對身體作為一個整體在運動的體驗與感受。該練習的訓練理念來源于眾多身心技巧(somatic approaches)之一的意動法(Ideokinesis),這是一種引發肢體產生行為,并起到糾正作用的方法。它的理念是通過聯想與想象產生視覺化的意象畫面,而后透過腦中意象的畫面引發身體作出相應的動作作為回應。這個產生動作的過程則是肌肉歸零,是重新學習動作的過程,以此起到更新身體運動固有模式的目的。意動法的創始人露露·史薇佳(Lulu Sweigard)認為:“只要將思考或注意力集中在具體可行的動作意像上,中樞神經系統就會以最有效率之神經肌肉活動,執行這個動作或達到重新調整的效果”。
第二部分是觸覺與體驗。這是一個借助外力來加強深度體會的練習,可以使用手、阻力帶或是小按摩球。
舉例2:用雙手為工具,幫助學生找到在脊椎運動中的呼吸感受,并加深其體驗。
步驟1:在自然站立位上,首先借助想象將身體中軸線拉直。通過想象脊椎是一條長鎖鏈,下巴處與尾椎是鎖鏈的兩頭,并且兩頭呈一條垂直線,找到身體的中軸線,并建立頭與尾的基礎連接。
步驟2:兩人一組,學生A為輔助,學生A的左手掌心貼在學生B(做練習的人)的前胸,右手掌心貼于學生B的后背,當學生B吐氣脊椎開始彎曲時,學生A的左手向下方撫摸,右手向上撫摸,形成前胸在脊椎彎曲時氣流向下的收縮走勢,以及后背向上的延展走勢。
重點:感受吐氣時氣息在身體里的走向,并引帶脊椎產生伸縮運動。同時,在運動過程中找到身體前后面在運動里的平衡。
與此練習理念相近的訓練方式還有近年在國際芭蕾教育里知名度頗高的進階芭蕾技巧(Progressing Ballet Technique),以下簡稱為PBT。創始人Marie Walton-Mahon 自1979年開始了這套教材的研究與實踐,直到2012年,教材開始在全球推廣。PBT專注于提高學生身體核心的力量、重心轉移的穩定性以及身體直線形態的平衡能力。其核心訓練理念與上述中的種子練習相近。同樣透過拆解訓練內容,有針對性地通過瑜伽球與阻力帶等器具的方式來激活肌肉群,并掌握肌肉的正確使用方式,并鍛煉與加深肌肉記憶,以此得到芭蕾技術的提升。
上文提到的練習方式包括歸零,意象,拆解與感知肌肉的激活都是基于身心學的教育理念:針對不同的身體或訓練需求找到不同的訓練方法而誕生的訓練手段。種子練習是其中之一,適用型與應用型是其的特點。它的訓練理念為學生開啟和進行舞蹈學習提供輔助,使得學生在完成身體0-0.1的啟蒙后獲得更高的專業可塑性。
四、結語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舞蹈基礎訓練課程中融入身心學的理念是非常有必要且具有價值的。首先是因為它的適用性,現如今的普通高校中有大部分學生在進入高校前沒有接受過長期的、專業的、系統的舞蹈訓練,因此對于剛剛入校的學生而言大學一年級的基礎課程是至關重要的。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90%的大一學生對自己肢體的認知和控制意識較為薄弱,因此教師在基礎訓練課堂上大部分的指令,例如外開、延伸、肌肉收緊,無法獲得學生相對的肢體回應。然而身心學的理念提供了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肢體及其運動方式的機會,通過啟發他人,提高對身體的認知和控制意識,從而幫助學生感知自己的身體以及提高學生對課堂上教師發出指令的理解能力與反應速度,例如不同肌肉組織外開的發力源點,每個神經末梢的專注與凝聚力,以及身體作為整體在運動時每一個肢體部分之間的協調運作配合等等。通過這些訓練方式幫助學生與自己的身體建立聯系,同時這也是教師與學生建立聯系的過程。借助這個過程將初期無效的指令變為有效的,以此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由老師帶著學生一起解剖舞蹈元素和更新對固有信息的認知與完成行為模式的更替,舞蹈生能夠參與種子培育的過程,并且這顆種子里有學生對舞蹈的認知和對身體正確的運用方式,學生在開展后續專業課程里持續這樣的學習理念能夠吸收不同的知識養分來生根發芽,這恰好對應了“人本”中的教育理念,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中老師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并給予學生那顆種子所需要的知識養分,幫助學生建立獨立的、完整的“人本”知識體系,令學生在高等教育中完成一個播種、生長,并且收獲果實的完整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劉旭.從知本到人本:我國大學課程研究范式變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陳廷柱.高等學校課程建設要有更高的追求——讀劉旭教授新作的一點感想[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06):125-128.
[3]溫柔.舞蹈訓練的身心學理念及其技法運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04):25-30.
[4]楊鷗.舞蹈力量訓練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2.
[5]王鑫.對身心學在舞蹈訓練中運用的思考[J].舞蹈,2015(12):66-69.
[6]杰瑞米·尼爾森.身心學與舞蹈身體開發訓練——美國舞蹈家杰瑞米·尼爾森教學專訪(英文)[J].當代舞蹈藝術研究,2016(01):122-134.
[7]林大豐,劉美珠.身心學(Somatics)的意涵與發展之探究[J].臺東大學體育學報,2003(92):249-272.
[8]劉美珠.體育運動大辭典—意動法[DB/OL].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