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電影研究所原所長。
李前寬導演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沉熱愛,矢志不渝的藝術情懷,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將永遠鼓舞電影人奮發向上
8月12日,我國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前寬先生在浙江寧波逝世,享年80歲。《光明日報》《北京日報》等媒體第一時間發了消息,中國電影家協會、北京電影學院等機構的公眾號發表了沉痛悼念李前寬導演的文章,眾多業界人士也在朋友圈深切緬懷李前寬導演。
李前寬導演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學習,曾擔任長春電影制片廠總導演。他與夫人肖桂云合作執導過《開國大典》《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等經典作品,對中國電影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筆者有幸見過李導演幾次,他親切的面容、爽朗的笑聲,讓人難以忘懷。從得知他逝世的消息到現在,我一直在想,為什么人們會如此懷念李前寬導演?
為國家、民族和歷史創作的使命感
李前寬導演一生致力于電影創作,把鏡頭聚焦祖國和人民,運用視聽藝術歌頌祖國,留下了《佩劍將軍》《黃河之濱》《田野又是青紗帳》《開國大典》《決戰之后》《重慶談判》《七七事變》《金戈鐵馬》《世紀之夢》《星海》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其中,影響最廣泛的應該是1989年上映的《開國大典》。當時電影界流行的是“探索片”熱、“娛樂片”熱。影評家于敏統計,1988年和1989年,全國生產故事片294部,其中片名帶有“愛”“殺”“風流”“秘史”等字眼的娛樂片占60%以上。在這種情況下,李前寬導演堅持拍主旋律影片,推出《開國大典》,難能可貴。
《開國大典》的拍攝耗時7個月,攝制組轉戰12個省(區、市),動用了15萬人次的群眾演員,主要演員有130多個,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上映。導演在一篇文章中總結道:“我們是懷著上對老一輩革命家、下對我們的后代負責的精神來拍攝《開國大典》的。一種國家、民族和歷史賦予我們的使命感,使我們不敢有一點懈怠,并成為我們盡快拍好此片的強大動力。”
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
李前寬導演的另一品格是對藝術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開國大典》之前,已經有一些類似題材的主旋律影片與觀眾見面,如何突破人物塑造的藩籬,是非常考驗導演功力的。影片眾多人物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毛澤東和蔣介石。這兩個人物塑造得如何,關系著全片的成敗。該片在觀念上,一改過去的“偶像化”表現,片中的毛澤東既是偉人,又是通情達理的有情感的普通人;蔣介石也由過去影視作品中臉譜式的“反動符號”,轉變為有個性、有思想的真實歷史人物。這樣的改變也助力《開國大典》得到觀眾的廣泛認可。
在此后的《決戰之后》《重慶談判》《七七事變》等影片中,都可以看到導演不斷創新的探索精神:越是嚴肅的歷史題材影片,越要注重人物塑造,注重表現人物情感,努力拍得大氣瀟灑;同時,需要特別注意捕捉生動的細節,通過許許多多的閃光點,來刻畫人性,增強影片的魅力。
以德為先的人格魅力
李前寬導演生前回憶起在北京電影學院的學習經歷時提到,北京電影學院章泯院長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給他留下深刻印象。章泯院長說:“先賢為我們留下一句話叫‘德才兼備,為何把‘德放在‘才的前面,而非‘才德兼備?因為德比才更重要,你再有才而無德,那叫‘缺德,沒有德再有才也得不到人民的尊重,也成就不了藝術家。”李前寬導演用他的作品、用他的生命踐行著這句話。
除了電影創作,李前寬導演還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過不少貢獻。他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等職。2005年建成的中國電影博物館,也是他聯合多名電影藝術家向國家建議成立的。中國電影博物館最早在1958年時就有過動議,后來幾經波折,在李前寬導演的多方努力下,才最終建成。
李前寬導演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對祖國、對人民的深沉熱愛,矢志不渝的藝術情懷,以及不斷超越自我的探索精神,將永遠鼓舞電影人奮發向上,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繁榮拼搏不息。
深切緬懷李前寬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