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以來,信息化全面影響著全球經濟發展及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中國手風琴藝術呈多元化態勢,人們對手風琴音樂文化的信息需求量與日俱增,推進中國手風琴音樂資源數字化應用,可以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手風琴音樂文化,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手風琴? 音樂資源? 數字化? 數據庫
中圖分類號:J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1)17-0160-03
一、中國音樂數據庫建設現狀
音樂數據庫建設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進行數字化工作,再將音樂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將其轉變為數字形態信息,加以記錄和保存。“我國音樂數據庫的建設起步較晚,初期主要是以音樂藝術專業院校為龍頭開始自主建設,數量上增長較快,但是在質量和服務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2005年前后,各音樂圖書館大范圍、全面性的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建設相繼完成并投入使用,音樂圖書館人的數字化工作與數字文獻服務意識逐步確立”。21世紀以來,商業音樂數據庫逐步發展壯大,這些數據庫由門戶網站、雜志、出版社、唱片公司等創建,其注重加強與各類機構間的合作,推出VIP用戶和普通用戶的多層次、多種類服務,強調人氣值和用戶體驗,以此打開多維的市場渠道。
目前,圖書館特色音樂數據庫與商業音樂數據庫共存,秉持有序的發展態勢,在保護傳統音樂文化以及維護知識產權方面成效顯著。
二、中國音樂數據庫建設的現實意義
首先,傳統的音樂藝術專業院校圖書館多用來保存紙質和音像資料,對維護成本和空間面積有較高的要求。數據庫可以通過服務器儲存所有資料,這不僅能夠節省大量的成本,還可以永久保存音樂資料,同時通過虛擬資源擴充館藏量。在校師生可以進入網絡數據庫,利用檢索文字和工具,任意查閱相關資料,節省最初由柜臺借閱的時間,提升學習和辦事效率,促進教育現代劃進程。
第二,“‘互聯網+教育的本質是在線學習、個性化學習、開放式學習”。音樂藝術院校可以加強建設網絡教學系統、多媒體教學系統等,搭建慕課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在線課程這種新型教學模式,同時對專家名人學術講座、優秀教師課堂視頻等精品課程資源進行采集、整理和歸納,將其錄入音樂數據庫,打破傳統單一的授課模式,充分發揮數據庫優勢,使音樂資源得以共享。
第三,音樂數據庫主要由數據庫架構師搭建,并由數據庫管理員負責管理維護,但音樂數據庫資源必須由音樂專業人士負責收集、鑒別和篩選資料信息,最終與計算機專業人士共同負責數據轉換、傳輸以及信息的即時更新。根據現有市場需要,應著重挖掘和培養具備一定音樂理論知識基礎、有較強的音樂創作或演唱(奏)能力、能夠熟練運用各種計算機音視頻軟件工具、具備扎實文字功底和掌握采編應用能力的人才。通過有規模、系統性的人才梯隊建設,加快音樂數據庫的建設進程。
三、中國手風琴音樂資源數字化體系的構建
手風琴音樂文化在中國已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歷程。如今處于大數據時代,努力構建手風琴音樂資源數字化體系,加快建設“中國手風琴音樂數據庫”項目符合時代需求。
(一)中國手風琴音樂資源分類設計
根據以往的音樂數據庫建設經驗,我們可以對手風琴的不同發展階段進行資源分類設計。
1.啟蒙階段(1900—1929年)
1900年起,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據記載,開埠時間最早的上海,毗鄰蘇俄的哈爾濱等城市作為外僑聚集地,最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外國人和僑民率先將手風琴這一樂器帶入中國。在此條件下,一些藝術團體和教會學校開始開設手風琴培訓班,并由外籍人員組成樂隊,進行獨奏、合奏等多種形式的巡回演出。俄羅斯僑民還先后在哈爾濱成立了兩所高等音樂學校,并開設手風琴專業。此外,受“學堂樂歌”的影響,中國進入了嶄新的音樂教育階段,手風琴在音樂課堂中經常擔任伴奏樂器。
研究發現,這一時期的手風琴教育雖已初見端倪,但保留下來的手風琴書籍、文獻卻十分稀少。“目前可見最早的中國手風琴教材,是1908年由前清張正紫英女士編譯的《手風琴獨習》”,另一本《手風琴教科書》已無法查閱具體出版時間。
2.初創期(1930—1949 年)
抗日戰爭年代,手風琴以其和聲豐富、便于攜帶的特點,成為了宣揚愛國思想、鼓舞戰士士氣的“戰斗”樂器。手風琴在《在太行山上》《游擊隊歌》《黃河大合唱》等抗戰歌曲中擔任伴奏角色,伴隨著歌聲征戰在抗日前線。魯迅藝術學院、抗日軍政大學培養了一批手風琴人才,其中李煥之、向隅等成為了抗日救亡陣線的音樂生力軍,受到了士兵與群眾的追捧。
1929年,上海“中華口琴會”成立,該會長期開設口琴訓練班,出版樂譜和唱片,并經常進行演出和廣播,這使得口琴得以廣泛的普及。最初,手風琴主要用于為口琴伴奏并出現在各種場合;之后,以王慶勛家族、石人望為代表的口琴家,投身到學習和推廣手風琴這一樂器的事業中來,他們開設手風琴培訓班,招納德國老師授課,此舉還吸引了作曲家朱踐耳、聲樂家葛朝祉等知名音樂家的加入。20世紀30年代,蘇俄手風琴將手風琴制造技術帶入中國東北,并建設制造工廠;由外僑組織的手風琴樂隊在哈爾濱廣受好評;1945年后,東北工人學校文工團排演了《白毛女》《光榮燈》等歌劇,手風琴作為合奏樂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據研究,這一時期關于手風琴發展史的文獻篇幅較少,主要可在《音樂世界》《中國青年》等雜志期刊中查閱到相關論述。
3.發展期(1949—1976年)
建國后,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先后籌建手風琴廠,這標志著手風琴供需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同時,魯迅藝術學院、東北音樂專科學校、西北音樂專科學校、天津音樂專科學校等相繼開設手風琴專業,逐漸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早期手風琴教學體系。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受到蘇俄文化沖擊,還是經歷了大躍進運動(1958—1960)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的特殊時期,手風琴由于其實用性、便捷性等特點,在音樂家族中占據了穩定地位,成為了音樂生活中的革命工具,為革命畫卷增添了濃重的色彩。
“1965年初,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發表社論——《大唱十首革命歌曲》……這些歌譜迅速刊印下發,手風琴再一次派上大用場”。此后,手風琴不僅為革命歌曲伴奏,還開始出現以革命歌曲和樣板戲音樂為主的改編作品。“1975年開始,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單位還以活頁、單曲的形式,出版了一批手風琴演奏曲目,如楊志華編曲的《打虎上山》、曹子平編曲的《快樂的女戰士》、曾鍵編曲的《飛速前進》等”。這一時期的樂譜、文獻較之以往有了質的飛躍,為手風琴音樂數字資源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4.壯大期(1977—1999 年)
文革結束后,中國的手風琴藝術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中國專業手風琴教育得到了可持續性發展。1977年,各藝術院校的手風琴專業開始恢復招生和教學。1984年,天津樂器廠開發并制造出第一臺自由低音手風琴;1988年,上海百樂牌手風琴產量和銷售量達到5.3萬臺。1991年,手風琴在湖北省開展音樂考級活動,成為中國最早開展音樂社會考級的少數科目之一。此外,《北京喜訊到邊寨》《天女散花》等由作曲家改編或原創的手風琴音樂作品的涌現,各類大型音樂活動、比賽、研討會的開展,進一步推動了手風琴事業的前進步伐。
通過例證可以看出,80年代開始的手風琴藝術創作和教研水平均處于上升期。《車爾尼手風琴練習曲集》《手風琴技巧訓練》等演奏技術教程,《手風琴世界名曲選》《李遇秋手風琴曲集》等經典曲集相繼出版發行。此外,這一時期還保留了大量的書籍、報刊、教材、文獻資料,還有眾多經典的考級示范教程、演奏示范教程、比賽實況、音樂會實況等錄音影像資料,成為手風琴藝術殿堂之瑰寶。
5.再發展期(2000年至今)
21世紀初,中國手風琴藝術開始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手風琴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流行手風琴、電子手風琴、班多鈕琴等各種類型的手風琴在中國廣泛傳播開來。第二,手風琴音樂創作風格和形式得到了拓展,包含了古典、流行、爵士、探戈等不同風格和獨奏、重奏、室內樂、協奏曲等不同形式的作品。第三,各類音樂會、比賽、講座活動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的展開。
近年來,中外手風琴藝術交流之門已打開,中外交流活動逐年增多,中國的手風琴演奏和理論科研水平均步入了新的臺階。中國手風琴演奏家阮明圓、毛俊澔不僅在世界大賽屢獲大獎,且登上了美國卡內基音樂廳、德國柏林愛樂音樂廳等藝術殿堂;吳瓊、許笑男、林金朝、黃河等青年演奏家分別參加中央電視臺《2021春節聯歡晚會》《一起音樂吧》欄目、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我是歌手》欄目、浙江衛視《2017跨年晚會》等電視臺直播、錄播節目;藝術院校教師宋娜、王璐璐等相繼出版發行《彎彎的小路》《對話繆斯》等高質量的手風琴演奏專輯。在學術論文著作方面,《對手風琴專業教育改革的思考》《中國高校手風琴教學的回顧與思考》等多篇優秀手風琴學術論文成功發表;《手風琴手冊》《手風琴教學論》等多部手風琴理論著作出版,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可以看出,新世紀手風琴藝術的成果相當豐碩,這為手風琴音樂數據庫中的音像資料庫、文獻資料庫、圖片資料庫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儲備。
(二)手風琴音樂資源數字化建設
1.收集樣式
手風琴資源收集工作主要包括紙質資料、音視頻資料、網絡信息資源的整理和收集。這些資料需達到數據庫的基本要求,即準確、全面、完整。手風琴的紙質資源包羅萬象,包括手風琴原創音樂作品、手風琴改編音樂作品;作曲家創作手法與背景介紹;手風琴相關學術專著、手風琴理論書籍;手風琴制造文獻及圖片;手風琴演出及比賽劇照及圖片;中外手風琴藝術史、手風琴教育史、手風琴文化產業研究報告等。手風琴音視頻資源包括唱片、CD、VCD、DVD等正式出版物,藝術院校或教育媒體錄制的課堂講座視頻和各地市電視臺、廣播電臺、文化館站、群藝館、藝術研究機構和藝術團體歷史上或近年現場采錄的音視頻影像資料等。手風琴網絡資源較為豐富,但質量參差不齊,通過收集工作可以清晰的采集有價值的數據。數據工作者還可以借助音樂藝術院校的圖書館,明確收集范圍,深入收集樣式,從中梳理和遴選重要的資源,并進行維護和更新,這將經歷一個較為繁雜的過程。
2.檢索應用
手風琴音樂數據庫涵蓋了專業理論知識、文化教育發展史等多領域知識。隨著數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數據工作者一直在研發比傳統的文本檢索更加快速、精準的檢索方式,設定更為簡潔、明確的檢索目標,并針對手風琴音樂作品設計出標準的檢索表格,包含演奏者、作曲者、作品名稱、作品編號、作品背景、作品年代、作品風格、作品形式、作品體裁等,以便快速、準確、全面的查詢所需資料。
四、結語
當前,音樂數字化已成為主流發展趨勢。中國擁有豐富的手風琴音樂文化資源,通過數據庫建設,可以深入開發和挖掘具有特色的手風琴音樂文化,更加有效的保護手風琴文化遺產,創新發展手風琴藝術及產業文化,使學術研究價值得到充分的應用和發揮。
參考文獻:
[1]朱同,李小戈,陳亮.我國主要音樂藝術專業院校特色數據庫建設縱覽及展望[J].天籟-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03):121-126.
[2]景月親.我國音樂特色數據庫建設的回顧與反思[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9(02):118-125.
[3]楊振,潘歌.“互聯網+教育”給高校音樂專業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藝術教育,2021(05):4.
[4]劉健婷.中國手風琴藝術社會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5年.
[5]汪義曉,熊承敏.革命時代的“里拉琴”——手風琴怎樣成為一個時代的音樂物態象征[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12(0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