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礙我們進一步的很少是因為硬實力(學歷,知識),更多的來自于軟實力(溝通力,領導力,思維力等)的缺席,而文化背景的不同更加加深了提升和展現我們這方面實力的阻力。
想要突破,首先要有察覺。文化沒有優劣之分,察覺和理解能讓我們更平和,更高效。
所以這篇文章,挑幾個方面來深入的聊聊中國和歐美職場的區別,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去理解和應對各種職場中的情景。
本文將為您介紹:
溝通高手
不給面子的批評
老板你好
2020年底引薦了一個中國留學生去荷蘭某500強實習,給一個高級總監(荷蘭人)做業務助理。其行業前景好,崗位本身也很有意思,可以學到很多東西,轉正的概率比較大。
幾個月后和這位總監吃飯,聊起這位實習生的表現,他說:“她是個好姑娘,也挺認真好學的。但不主動,推一步動一步,溝通也不順暢,和我的期望還是有很大的差距。”
類似這樣對中國背景員工的反饋,我在職場中聽到太多次了。
這里我借用了歐美商學院MBA經常會引用的書《文化地圖》中的幾個維度。這本書還沒有中文版。
中國和荷蘭對比的文化地圖(看下圖),用美國和英國作為對照,差異永遠是在比較中產生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其在維度表中的相對位置,而不是其所在的絕對位置。
打個比方,在其他人的眼中你是什么樣的人,取決于與誰作比較。比如在德國人眼中英國人無組織不守時,而英國人可能會抱怨法國人的自由散漫;又比如美國人在與很多國家相比是屬于比較直接的,而在表達負面反饋意見時,往往一些歐洲人會比他們更直接。
中國和荷蘭對比的文化地圖
職場中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著溝通發生的。誰是溝通高手?在中國和荷蘭對此的定義有很大區別。
在荷蘭中,溝通高手就是能夠明確、簡單、直接、有邏輯表達的人;為了溝通清晰,人們喜歡重復表達和書面交流。比如,在荷蘭的街區你注意一下,各種公共標識都表達地非常清晰易懂,可以干什么,不可以干什么,小孩子都看得懂。
在中國,溝通是復雜、微妙、間接的;溝通高手講究察言觀色、讀懂言外之意,強調心領神會,日語中也有“讀空氣”的說法。
為什么會這樣呢?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在1976年把世界文化分為兩種:
高語境文化,比如中國,日本,阿拉伯等東方國家。在高語境文化中,說話者的言語或行為意義來源于或內在化于說話者當時所處的語境,他所表達的東西往往比他所說的東西要多。如許多不成文的傳統習慣,不言而喻的價值觀和社會普遍公認的行為模式。
由于重視間接交流,接受者的敏感性與領會話外音的能力,以及理解隱含意義的能力變得尤為關鍵;
低語境文化,比如美國,德國,荷蘭等西方國家。人們強調的是雙方交流的內容,注重語言表達的邏輯性,而不是當時所處的語境。
曾經就因為這個溝通文化的差異在工作中屢屢碰壁,被同事誤解,或者評價為“不善于溝通”。我復盤了一下,才發現我的思維中有太多的“你應該知道”,“我以為你知道”這樣的假設,才會在溝通中略過不少我理所當然認為大家都知道的信息。
作為一個在高語境文化下長大的人,期待接收者能夠承擔解析意義的責任,而不是依靠一字一句地說清楚。低語境文化中,荷蘭同事認為說話者或寫作者承擔傳達意義的責任,應該通過言語清楚表達出我想要表達的信息。
這個過程中調整了自己的風格,逐步鍛煉自己如何把復雜的情況更清晰地,更有邏輯地表達清楚,包括提供合適的語境,build up the case,并且養成了和對方確認是否準確理解的習慣,這讓我在工作中的溝通更加順暢,更加高效。
雖然中國被歸為高語境文化,但近些年,隨著更多的人口流動,中國也在經歷向低語境文化演變的過程中。現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更希望采用對等的、直接的、階級觀念沒那么強的溝通方式。
中國有句老話,“忠言逆耳”,在給出意見或者批評這件事情上,荷蘭人的直接基本上可以排到世界前幾名,就連美國人都自嘆不如。
一位美國鄰居和我聊到這個話題上,有件事令他記憶猶新:有次理發后,有位荷蘭的朋友非常直接的表示,新發型完完全全不適合他!
在荷蘭有種感覺是“人們有權表達自己的任何意見,而且想多直率就多直率。如果其他人不喜歡這樣,覺得被冒犯了,那是他們自己的錯。”
比如,當你在公司會議上發表一些想法時,有什么不太符合邏輯的地方,同事總會直接指出來。或者和你平級的同事,也會經常直接指出你提案中的一些在他看來不太滿意的地方。
這讓不少在荷蘭職場的中國人苦惱。一方面,在我們的文化中,直接批評別人的錯誤是不給對方面子,我們會覺得不被尊重;另一方面,因為我們含蓄的性格,也不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不滿。
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我們需要去區分對方的評價是對事還是對人。
理解差異可以免于輕易“被冒犯”。
比如在做展示時,荷蘭人或法國人更容易會當面提出他們的疑問,這往往是他們給予意見的方式,并不是刻意針對你。在比如一些歐洲國家,針對觀點做出評價,而不是攻擊對方是很正常的。
中國人有個思維習慣,會把事情和人自然的聯系在一起。很多人都有自我防御意識,批評自己沒問題,而如果“外人”來批判,就會很容易被激怒。對中國人來說,“面子”有時比事實更重要。
“你說我這篇提案中有拼寫錯誤,就是在指責我的英語不夠好”;“我在部門會議中做展示時,你當眾質疑一個邏輯錯誤,就是在否認我的工作能力”
“你反對我的意見,就是在反對我”云云。
于是,我們會陷入憤怒甚至羞愧中。影響了自己的自信和同事的關系。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這樣。鍛煉自己的厚臉皮,不要把所有的批評當作人身攻擊。如果對方說得對(比如發現了拼寫錯誤),那就感謝并改正。
如果實在對他人的評價不舒服,心平氣和地表達給對方,感謝你的反饋,但表達方式(當著全部門的面)上我有些不能接受,下次你是否可以私下和我說呢?
經過這么些年的修煉,我對建設性負面反饋的接受,也常常會讓我的荷蘭同事驚訝,隨之而來的是贊許。
他們會更真誠地分享給我更多關于我個人成長的反饋,讓我少踩雷,了解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會更有效,這些都是職業成長路上很寶貴的經驗。
人的成長,最怕是“捧殺”。你周圍的人都捧你,說你好,而沒有人給出客觀的意見。批評聽了心里不舒服,但能讓我們進行反思,有助于成長。
我喜歡這句話,“贊美是撲滿鮮花的陷阱,但批評是防止你跌到的拐杖。”
關于老板和權威,中國和荷蘭區別很大,基本是兩個極端。
在中國,老板最大!
老板晚來了,必須等老板駕到才能開會;開會時老板沒發話,必須等老板先開口;一起吃飯時,老板沒動筷,必須等老板先開筷。
中國式老板是權威家長式,一般不太鼓勵和贊揚員工。員工還有進步空間呢,這叫被動地愛,咱們習慣了。
中國的組織中,層級比較嚴密,縱向關系是常態。雙方都認識到相互地位的不對等,強勢方通過賞罰來控制弱方,弱勢方則通過迎合和依附強勢方獲取資源。
在荷蘭,老板就是普通人。
老板晚來了,大家會多等幾分鐘,再不來,那就自行開會,經常作為會議組織者的我,甚至會直接給大老板或者他秘書電話,“嘿,你晚了,大家都在等你呢”。
開會時大家都搶著說話,表達自己的想法是荷蘭人的基本素質。
一起吃飯時,只要大家東西上齊,管老板有沒有動刀叉,大家各自開吃(荷蘭基本都是自己點自己的,自己吃自己的)。
這些不同都可以用權力距離指數來解釋,它指文化中重視和尊重權威的程度。
權力距離越高,其文化中更強調權威與服從的集體主義。中國是個高權力距離的國家,而荷蘭則恰恰相反,是典型的低權力距離國家。
這反映到職場中,就是荷蘭的老板都會刻意淡化自己的權威形象,讓員工容易接近,希望達到沒有隔膜的溝通。我們都會以姓名互相稱呼,沒有“老板”“經理”“頭”之類的稱謂。
你不應該期望你的荷蘭老板知道與你工作有關的一切問題的答案。
荷蘭老板也不會假裝擁有比實際更多的知識。如果你問一個他或她不知道答案的問題,他很可能會誠實地說:“我不知道”!
在荷蘭,你的老板不會尷尬地問:“你為什么不自己去探索一下,找到解決辦法后再告訴我?”
所以作為員工,能夠積極地,不卑不亢地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平等的溝通是被鼓勵的。
但這并不代表你和老板,權力是完全平等的。我在荷蘭職場中就會遇到中國人走了兩個極端。
有個中國員工就是過度解讀了荷蘭平等的概念,就犯了角色錯位的錯誤,而在試用期被開。
作為基層員工,首先關注的應該是如何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做好,可是他經常對其上司或公司戰略做出各種不合時宜的評價,把老板給得罪了;還以俯視的態度要求老板秘書干這干那,把秘書也得罪了。
這就是越界了。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留學生的例子,她被荷蘭上司評價為不主動,背后的原因之一就是過分尊重權威。
她的上司很忙,不一定記得隨時跟進她的工作狀況。這個時候,與其乖乖地等待被“召喚”,不如主動地,經常地給上司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度;或者在手上工作完成后要求安排新的任務;還有針對業務提出自己的一些觀察和想法。這些都會讓她的荷蘭上司對她的看法大有改觀。
上司和下屬的交流,在荷蘭的職場中都是必要的,也是你作為下屬的權利。也就是說你有需要的時候,特別是關系到部門工作績效的話題,你是有權利去要求上司給你時間交流,無論他多忙(那是他應該去考慮安排的地方)。
當然,在開會之前,你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清晰地表達,讓你們的討論更有效率,尊重你上司的時間。
所以,在荷蘭和上司最好的相處態度是,不用仰視的態度看待上級,而是相互尊重,相互合作和成就。
希望大家都能不被“差異”所困,更有意識去開啟對話。(摘自“荷蘭在線”)(編輯/費勒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