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生活在非洲南部卡拉哈里沙漠的筆尾獴可是挖洞的好手,一座土丘因為有許多它們設計的杰作,而有了幾分地下城堡的模樣。
然而,相對弱勢的筆尾獴辛辛苦苦挖掘的洞穴,常常會被一些其他路過的外來戶占據,而且只要來了,就很難將它們驅趕走。
不過,若是大耳狐遷居至此,筆尾獴家族的成員們一般不會介意。大耳狐的主要食物是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不會對筆尾獴的幼崽構成威脅。
筆尾獴是警覺性極強的動物,在洞外的每時每刻,必有成員冒著暴露自己的風險,直起身子站在灌木的樹梢或其他制高點給大家站崗放哨。它們聽覺不佳,但視覺相當出色。異常敏銳的眼睛猶如雷達般不停地向四周掃描,一旦發現可疑目標,比如黑背胡狼在悄悄逼近,它們就會馬上釋放信號,通知大家提高防范級別,應對不善的來者。
而此時,輪到筆尾獴的鄰居行動了。大耳狐護崽心切,在接收到筆尾獴發出的外敵臨近信號后,常常會立刻出洞迎擊。它們弓起背,豎起毛,擺出一副打斗的姿勢,全力以赴地保衛家園,直到把入侵者趕遠后才肯結束戰斗。
如此這般,筆尾獴提供先期的雷達預警,大耳狐負責隨后的驅逐出境,二者分工明確,相互幫扶,構成了一套生物界簡易而有效的反導系統,確保雙方的安全指數都能達到一個相對理想的數值。當然,如果是力量更加強大的獵豹和獅子過境,它們就只能選擇潛伏在洞穴保命。
實際上,大耳狐也喜歡與筆尾獴比鄰而居,這樣彼此都能有個照應。但是,在危機四伏的夜間,如果大耳狐遇上了一只受傷的同類,即使已經確認對方是自己的同類,它也往往會避而遠之。因為在競爭激烈的自然界,落單的受傷者即使曾經是不可一世的獅子也難逃厄運,更何況是一只大耳狐。受傷者走路緩慢而不穩的樣子,會很快地被其他大型肉食者盯上,并把它所處的地帶瞬間變成一個極其危險的區域。
從表面上來看,大耳狐“親異族,遠同族”的做法,讓人費解。其實,不管是留下來合作,還是為了避險而逃離,大耳狐做出的都是最理性的選擇。也許,大耳狐并不缺少同情心,但自身無能為力,而這,或許正是普通動物的無奈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