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境
精準扶貧、“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不久前,桐鄉市市長收到一封感謝信。信中說:“聽到弟弟告訴我這個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即刻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坎里,是他們把黨的溫暖送到我家里,救了我的命,經濟上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精神上喚起我戰勝疾病重獲新生決心,我衷心感謝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黨,衷心感謝各級政府和領導……”咋回事?
據了解,寫信人是桐鄉市洲泉鎮屈家浜村的癌癥患者李大伯,今年已70高齡,6年前患了結腸癌,雖經手術、化療,但病根未除,去年病情惡化,再度住院手術,入院10個月,歷經大小9次手術和每月2次的化療,醫藥費花了38萬多元。桐鄉市慈善總會得知后,會同當地領導上門慰問,捎去了8萬多元的醫療救助金和慰問品。李大伯當時還在杭州樹蘭醫院治療,得知領導上門慰問的消息,即向市長寫了信。
桐鄉市作為國家第一批改革開放的沿海城市,是一個富裕的地區。但是,由于災難、疾病等多種因素影響,一些家庭往往面臨憑自身能力難于越過的“坎”。小康路上需要“扶一把”。
多年來,桐鄉市慈善總會堅持“邊募集善款、邊開展救助”的工作方針,以特殊群體及特殊致困致貧者為重點對象,持之以恒地開展慈善助醫、助困活動。僅“祥和春節”救助項目,自2012年至2021年10年間,三級慈善組織累計發放救助和慰問金10520.64萬元,受助困難家庭35184戶次、受惠群眾108325人次,助老慰問39590人次。
在三級救助中,桐鄉市慈善總會、鎮街道慈善分會、村社區慈善工作站分別根據自身特點,發揮優勢,各有側重,互為補充。市慈善總會以大病患者家庭為主,有相當一部分是患尿毒癥、白血病、癌癥、心臟病以及其他患有罕見性疾病者、器官移植者、疑難雜癥者、交通肇事受害者等重特大病患者的特困家庭。如多年前,市慈善總會收到一封來自大麻鎮黎明村村民姚某建的求救信。訴說風華正茂、正在高校就讀的21歲大學生燕燕(化名)突發白血病,為了救命,四處求醫,負債累累。雖然骨髓移植配對成功,卻無力繼續治療。總會即與大麻鎮了解核實情況,立即給予救助,同時聯系愛心企業給予定向幫助,還積極向省慈善總會申辦了專項救助,共籌集善款近10萬元。在各方的努力下,終于完成了手術治療,渡過了難關。目前,女孩在嘉興某單位工作,已經有了一個幸福的家庭。
各分會的救助以一般困難戶為主,大多是因病、因殘、因無勞動能力致貧的困難家庭。作為市、鎮街道重要補充的村級幫扶基金的救助,則主要用于因各種原因致使生活暫時困難的村(居)民家庭的救助和慰問,標準一般幾百至幾千元不等,個別特別困難的家庭救助上萬元。如前兩年石門鎮郜墩村一名陳姓精神殘疾患者,兒子13歲患重癥肌無力,肢體一級殘疾常年臥病在床,女兒5歲才上幼兒園,母親已77歲,一家無固定收入,危房又急需改造,村幫扶基金給予5萬元的救助。崇福鎮的芝村村、南陽村,屠甸鎮的萬星村、海星村、紅星村,石門鎮的墅豐村等不少村在助醫助困的同時還啟動了對老年人的慰問。芝村村2018年支出幫扶基金22.887萬元,其中13.635萬元用于慰問本村1072位60歲以上老人。對老年人的關愛自建立幫扶基金以來,每年如此,從未間斷。
與此同時,企業樂于承擔社會責任,奉獻愛心。一大批企業負責人,每每出現在市“祥和春節”救助金發放現場,為特困戶發放每戶5000元的救助金;不少企業春節期間專門追加捐款,通過慈善總會定向助老助困,傳誦了不少令人感動的佳話。嘉興恒美服飾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每年春節拿出近15萬元的慰問金,為烏鎮鎮雙塔村60歲以上的老人送上每人五六百元的新年紅包。老人們紛紛感嘆:“真的是比親兒子還要好啊。”
智力扶貧、決不讓一名貧困學子輟學
7月12日,桐鄉市慈善總會通過線上線下平臺,發布了啟動2021年“金秋助學”項目的信息……
據了解,“金秋助學——圓你大學夢”是桐鄉市慈善總會自2002年成立以來打造的一個知名慈善救助品牌。總會以“同在一片藍天下,決不讓一名學子因家庭困難而輟學”和“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智力扶貧是從根本上扶貧”的理念,一如既往地把“金秋助學”列為每年的重點救助項目,全力做好相關各項工作。
每年的高考落下帷幕,“金秋助學”活動就將揚帆起航。每年都要出臺文件,制定“金秋助學”工作實施方案,召開分會秘書長會議部署落實。確保桐鄉市低保、低收入、城鎮特困職工的家庭或因天災人禍、重特大病的困難家庭當年考入大學的新生以及在讀的大學生,一個不漏地列為慈善助學救助對象。
救助標準逐步提高,從開始每人每年2000元至3000元,到后來3000元至4000元,再到如今4000元至5000元。救助范圍擴大,人數從起初的每年幾人至幾十人,到近幾年的300人左右。發放的助學金也不斷增加,從起初每年的幾萬元至幾十萬元,到近幾年的100萬元至200萬元。
每年還舉辦簡樸隆重的大學生助學金發放儀式,桐鄉市四套班子領導出席。在儀式現場,受助大學生面對面接受愛心企業代表發放的助學金外,還會收到勵志書籍、生活用品,以及市領導、企業家等的熱情祝福和殷切希望。
愛心企業是助學的主力軍。一大批企業除了每年資助困難家庭大學新生以外,還持續資助往年資助的大學生,直到畢業乃至幫助就業。
作為助學的一個新模式,2020年中國工商銀行(桐鄉支行)、中國農業銀行(桐鄉支行)等桐鄉市27家金融機構首次以結對的方式參與資助活動,向45名大學新生發放了4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助學金,直至完成學業。社會各界都伸出了助學之手。他們中有全市各級領導、干部,有企業家、職工、教師、醫護工作者,有居民、農民、戰士、學生,有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還有朝霞般的孩子,每年總有幼兒園開展義賣活動,把所得善款用于助學。
為鼓勵受助大學生奮發進取、全面發展,每年的助學金發放儀式上,都會安排大學生代表發言,還有歷屆大學生在現場捐款獻愛心,讓同學們心靈碰撞出勵志火花。并從2017年開始,市慈善總會試行了獎學金制度,首次有56名學子的83個項目獲獎,獎學金600元至5000元不等,發放獎學金10.34萬元。近幾年又作了調整,使獎學金制度更趨完善。去年又有65名學生的109個項目獲獎,發放獎學金18.1萬元。
統計顯示,自2002年至2021年,“金秋助學”項目已經整整實施了20年,累計救助1435人(不含今年大學新生),發放助學金2060.32萬元(含獎學金63.62萬元)。
根據桐鄉市慈善總會攜手分會和愛心企業對受助大學生就業情況的跟蹤調查,20年來,已有1209名同學完成學業,走上各自工作崗位,家庭經濟狀況隨之逐步擺脫貧困。縱觀畢業生的就業崗位情況,各類企業職工約占65%,教師、幼教約占10%,醫生、護士約占10%,進入機關及其他事業單位的約占10%,其他約占5%,成了各行各業的骨干力量。
如石門鎮婷婷(化名),早幾年畢業于贛南師范大學(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主修規劃設計,在校四年中,她獲得過兩次國家勵志獎學金以及校級獎學金。她從小被抱養,連親生父母是誰都不知曉,上高二那年,養父離世,從此她的生活也跟著陷入窘境,連上高中的學費都難以維持。就在婷婷一籌莫展之時,市慈善總會伸出援手,延續了她的上學夢,并一直資助到她大學畢業。如今,婷婷在浙江安地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臺州分公司從事規劃設計工作。她說:“當時如果沒有慈善總會和好心人的資助,我的未來無法想象。”
桐鄉市慈善總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多年來的實踐證明,‘金秋助學集善心、獻愛心、暖人心,它為莘莘學子鼓起了理想風帆、增強了拼搏信心、點燃了生活希望,我們將堅持不懈做下去。”
造血扶貧、讓困難家庭走向新生
桐鄉,熱鬧非凡的年度“春蠶扶貧獎”頒獎儀式落幕不久,“蠶花奶奶”們乘著高溫,又早早地搬出蠶具、蠶網,清洗、消毒,放在驕陽底下暴曬,為秋蠶再奪豐收備戰。
古人云“授人與漁勝于授人與魚”,捐款捐物、能解燃眉之急,但拔掉窮根、引進富源,還得靠掌握除貧迎富的本領,讓困難家庭走向新生。
桐鄉市慈善總會自2014年開始啟動的家蠶飼養幫扶項目,至今已連續實施了8個年頭。當年4月,市慈善總會為拓展造血型救助項目,充分利用桐鄉本土蠶桑資源豐富優勢,聯合市殘聯、龍翔街道,依托龍翔元豐小蠶共育中心設施,對龍翔街道所轄單橋、董家、金牛等9個村的低保、低收入、殘疾人家庭,實施春蠶飼養幫扶造血型救助項目試點。
2015年4月,在上年試點成功的基礎上,市慈善總會造血型救助“喜得寶”家蠶飼養幫扶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由石門東池及龍翔元豐小蠶共育中心承擔,涵蓋梧桐、鳳鳴、龍翔和石門、河山、洲泉等6個街道鎮20個行政村的57戶低保家庭。市慈善總會依托共育中心為扶持戶無償提供1~3齡蠶寶寶,提供鮮繭銷售價外補助,憑鮮繭銷售發票每擔(100市斤)補助200元,對優勝者給予獎勵;由市、鎮街道農經服務部門無償提供家蠶飼養的養前準備、飼養技術、各關鍵階段的技術信息服務。同時,小蠶共育單位做好小蠶飼養和3齡蠶的發放工作;各有關村確定專人,協助解決扶持工作中的突出問題;各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根據扶持戶需求發揮各自優勢,為扶持戶提供義務服務。由于免去了難度最大、風險最高的1~3齡期飼養,又有技術上的指導,通過較短時間飼養就普遍獲得了較高收益。如南王村祖家埭阿坤,往年春蠶單產僅40多斤,幫扶以后達90多斤,翻了一番多。57家低保家庭當年飼養春蠶種100.25張,平均張產108.6斤,總產量10887.15斤,每百斤均價1760元,銷售加補助,戶均收益達3850元。
2016年至2018年,“喜得寶”養蠶項目作為第二輪省農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救助項目的子項目,連續三年完成預定目標。扶持范圍擴展到全市8~10個鎮街道的20多個行政村,幫扶有一定勞動能力和飼養條件的70多戶低保、低收入等困難家庭。市慈善總會每年舉辦春蠶飼養專題技術講座,每年會同東池小蠶共育中心將3齡蠶送到扶持戶手中,每年會同相關部門技術人員上門解決蠶病防治等問題。市慈善義工協會每年組織數百名慈善義工,幫助采摘春蠶繭。項目實施三年,扶持戶的經濟收入明顯增加。據統計,三年總計飼養春蠶種405.75張,產繭38410斤,銷售收入72.50萬元,總收入91.68萬元,平均每戶增加收入12389元,而且13戶超2萬元,為擺脫貧困走上小康奠定了基礎。同時,扶持戶勞動技能和脫貧信心明顯提高。
2019年至今,“喜得寶”養蠶項目又有新進展。如今依托石門東池小蠶共育設施,已在桐鄉全市11個鎮街道實現全覆蓋。就在今年5月8日,市慈善總會工作人員又一次全體出動,將144.75張3齡春蠶,全部免費送到76戶低保、低收入、失獨等困難家庭;2021年度“春蠶扶貧”頒獎儀式上又傳出喜訊,平均每戶增收6533元,比去年增長了60%。市慈善總會用心用情的系列幫扶,讓扶持戶贊嘆不已。
“作為在我市持續多年的家蠶飼養幫扶項目,如何更好地完善‘造血扶貧的新路徑,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桐鄉市慈善總會會長沈濟賢表示,接下去,市慈善總會將進一步根據桐鄉的實際,設計出更多、更好的造血型扶貧項目,讓暫時困難的家庭依靠勤勞脫貧,走上生活富裕之路;讓慈善力量,在爭創共同富裕先行市的征途中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