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亮 杜永剛
摘 要:石濤是清代畫壇最具有創造性和影響力的畫家之一,其山水畫作品師承宋元諸家,后期大變其法,倡導“搜盡奇峰打草稿”,一改當時畫壇習古摹古、泥古不化、陳陳相因的風氣,對整個清代畫壇,甚至對當今畫壇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影響。其作品或是逸秀灑脫、淡逸勁爽,或是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石濤山水畫滲透著強烈的生命意識,他將個人的情感、人生感悟與書畫創作緊緊相連,形成一個整體。石濤創作的熱情,其筆墨、構圖、繪畫思想都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畫家。
關鍵詞:石濤;山水畫;情感
課題項目:本文系長春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020〕第048號)研究成果。
一、石濤生平及其藝術成就
石濤,本名朱若極,生于廣西全州。清初期著名畫家,與八大山人、髡殘、弘仁合稱為清初四僧。石濤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重要的地位,他既是藝術理論家又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和革新者。他與八大山人一樣,是明王朝皇室的后代,明朝滅亡后,出家為僧,法名原濟,字石濤,別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老人、瞎尊者等。由于朝代的變更和特殊的身世,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石濤一生萍蹤不定,游歷過大江南北的奇峰秀川,這也為他后來的山水畫創作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他的山水淋漓瀟灑,得心應手,筆情縱恣,古雅中有著超趣,朗硬中透著秀逸。他一生輾轉,創作了大量優秀作品,例如《廬山觀瀑圖》《細雨虬松圖》《古木垂蔭圖》《搜盡奇峰打草稿》《山水清音圖》等,著有《苦瓜和尚畫語錄》。他的理論著述和傳世作品都對后世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藝術家的個性化筆墨形成會受到很多方面的影響,比如社會、文化、身世,然而更多的影響因素在于藝術家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等。石濤孤傲的性格造就他灑脫、不受拘束的畫風。他云游四方,與自然為伴,在作品中流露出來的情感傾向充滿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狂放不羈的個性。他的人生經歷和生活體驗為他的藝術創造積淀了深厚的基礎和精神力量,“搜盡奇峰打草稿”的創作方式為他個性化的筆墨語言創新提供了豐富的靈感源泉。
二、石濤山水畫造型語言中的情感呈現
(一)筆墨——“萬點惡墨”的情感宣泄
從古代至今,中國山水畫繪畫風格已逐漸完善。筆墨是構成畫面的一個重要因素,筆墨的干濕濃淡、平留圓重,都會影響畫面效果。筆墨的變化也是一個時代山水畫的變化,不同時期的筆墨風格也構成了人類千百年來的思想發展史。從中國山水畫的角度來說,個性化的筆墨形式應該是所有藝術家一生所追求的,每個人的生活經歷都會影響個人對筆墨的理解,山水畫創作應該注入自己的真實理解。石濤十分重視筆墨,他把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到山水畫上。他的作品或是逸秀灑脫、淡逸勁爽,或是筆酣墨飽、淋漓盡致。石濤山水畫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其畫面構成中“點”的運用,萬千墨點,肆意揮灑,筆走龍蛇,方圓曲直,濃淡得宜。正是由于他善用“點”巧妙搭配組合,調整畫面節奏,豐富畫面的層次變化,才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美感和鮮明的繪畫風格。
石濤畫點多以山石苔點、樹葉點為主,其中山石的點苔在石濤山水畫作品中最具有個人特色。“萬點惡墨,惱殺米顛;幾絲柔痕,笑倒北苑”,石濤在詩跋中曾形容自己畫中之點為“萬點惡墨”。吳冠中評道:“他之創造極品也,可用惡墨、丑墨、宿墨、邋遢墨……關鍵不在墨之香、臭,而在調度之神妙。”“調度神妙”即靈活運用筆墨去經營安排墨點的位置,用墨的濃淡干濕都要極其講究,不同形態的墨點所傳達畫面氛圍也是不同的,間接影響畫家的情感表達以及整個畫面意境的營造。例如在《山居圖》中山石苔點多以濃墨點之,無論遠處山峰或是近處巨石,抑或房前屋后的樹木,按照山石樹木的走勢氣韻,將點一一散之,遠觀整幅畫墨點沉著痛快,筆筆肯定,畫面已有風雨欲來之勢。石濤畫點最出色再就是他的點葉。例如在《山亭獨坐圖》中,無論是近處樹葉濃點,還是遠坡上小樹的淡點,點葉層層疊疊,點點疊加,顯得樹木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墨色之間相互掩映,使樹葉層次分明,富有變化。石濤大部分山水作品中點多,濃墨點尤多,卻無滯濁板結之病,這也是石濤山水畫中最具特色的地方。看似無法無章,滿篇墨點,實則氣韻貫通,疏密濃淡有致,一氣呵成,形成了其富有個人特色的山水畫藝術風格。
(二)構圖——“奇變狡獪”的蹊徑營造
石濤反對程式化的構圖法則,強調繪畫作品中物象之間精神的統一性,試圖用精神的統一來整合、超越形式上的構圖。他畫的《云山圖》打破了“三疊式”和“兩段式”構圖俗套,而是用“截取法”從中間局部取景。“三疊式”構圖即在畫面的最下方畫上一層坡地或者山石,坡地的上方畫一些樹木,然后后方是遠山。“兩段式”構圖即在畫幅下面畫一些土坡或山石、樹木、房屋和橋梁,然后在上邊畫上起伏的山巒,在山巒與樹林、房屋等之間留出空白,表示白云彌漫,如果上方山腳處畫有平沙,那么這中間留出的空白就代表江水。“三疊式”“兩段式”構圖作為傳統山水畫意境創造的基本方法,包含了多樣、差異、變化之中的呼應、交錯、統一,以及近和遠、虛和實、有和無的辯證關系的把握,它是傳統審美趣味創造的基本方法和有效的方法。但石濤偏另辟蹊徑。石濤作品《秋崗遠望圖》中間是一條橫向的丘陵,這種構圖在中國歷代山水畫中從來沒有過,這也是石濤另辟的一種蹊徑,以自然為師,又不照搬自然,以自然為根據把思想感情融合進去。《高崖拄杖圖》就是石濤典型的“截斷式”構圖,取其中一角景色給以特寫。在這幅畫上,選取了懸崖的一角,畫上點景人物站在懸崖上。這個點景人物也可能是石濤自己,觀賞面前并未呈現畫面的美麗景色,這樣便擴大了畫面的空間,給觀畫者留出想象的空間。正如石濤自己所說:“可知畫即詩中意,詩非畫里禪乎?”
石濤山水畫構圖在當時來說是比較前衛的。這也與石濤復雜的內心情感有關。石濤最擅長的“截斷式”構圖,這是他最有新意的構圖法。截取景物中最有意義的一段,用特寫的方式描繪出了壯麗的景色和深邃的意境。這樣無拘無束的揮灑,別樹一幟。石濤在技法方面從來不會被前人成法所束縛,完全掃蕩了明代以來的萎靡之風和柔弱之氣,不拘小節,敢于在尊重客觀現實的前提下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大膽創新。石濤所創的這種“截斷式”構圖是一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他表現的是精華部分,顯得十分生動感人。
(三)奇峰怪石——郁勃盤曲的胸中丘壑
石濤是遺民畫家,一生思想情感復雜,經歷坎坷,這些使他與其他畫家不同,心緒無法平靜,只能借助繪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而內心的痛苦與矛盾也正是產生偉大藝術家的良好土壤。石濤在繼承傳統畫法的同時也強調創新,搜盡奇峰打草稿,以自然為師,達到狀物抒情,物我交融。石濤筆下的山石生動活潑,筆墨自由肆意揮灑,仿佛要一吐心中之不快,每一筆也都為了能夠表現豐富多彩的萬千世界。每座山的形象都有自己的體態形貌,具有自己的身份和表情。有些山石畫得生機勃勃,像人那樣有自己的心靈、精神和氣概;有些山石畫得多姿多彩,富于變化,正像宇宙萬物變幻無窮一樣。石濤的作品《李白詩意圖》,畫中石頭經過了石濤的藝術加工、美化,他以自然山川為手段,說出自己的聲音。畫中組合奇特,石頭走向左右斜著,左邊緊湊,右邊舒緩,富有節奏感。石頭的形狀也是非常奇特,是石濤“搜盡奇峰”后的主觀映像,里面蘊含著畫家自己的情感與思想。石濤在繪畫中追求心中特別的情感與韻味的同時,也描繪出了壯麗的景色和深邃的意境,無拘無束的筆墨揮灑,表現出獨特的山水面貌。在《秋崗遠望圖》中,石濤不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畫中,同樣把自己清高、古樸的形象畫到畫中。在畫面的左下方一位悠然自得的老者站在高嶺上正觀看著眼前的美景,美景即是橫穿畫面的山丘,這樣的橫嶺在歷代山水畫上從未見過,也是石濤心中的一道嶺。《山水清音圖》中的石頭,有的左傾,有的右傾,有主山直入云霄,畫面只留下絕壁一線。畫面中這樣的表現是石濤情感的體現。
三、石濤繪畫風格對當代的影響
石濤的繪畫風格對近現代的一大批畫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張大千對石濤作品的臨仿深刻地體現了這一要點,在其作品《臨大滌子山水》中,其中的數棵古樹同石濤的傳世名畫《古木垂蔭圖》中近景的樹木同出一脈,點苔的運用也極為精巧。石濤的繪畫風格,具備鮮明的個人特征,后世在對石濤畫法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對其作品中的個性特征——點苔法喜愛有加,并引用到自身的畫面之中。石濤倡導“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繪畫理念具有跨時代意義,對中國山水畫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石濤是一位優秀的山水畫繼承和發揚者,更是一位有膽有識的革新家。作為明末清初的畫家,在特殊身世以及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尤其是在清代畫壇崇尚摹古仿古的風氣中,石濤脫穎而出,他對畫壇摹古仿古風氣的批判,對于山水畫的創新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石濤的山水畫中都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他的坎坷經歷在當時那個社會也只能借助繪畫的方式來宣泄。他開創的這種情景交融、充滿個性化語言的山水畫風格,也為當代山水畫家提供了更多的參考和創新思路。
參考文獻:
[1]楊成寅.石濤畫學[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2004.
[2]陳傳席.中國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李萬才.石濤[M].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
[4]伍蠡甫.中國畫論研究:序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5]俞劍華.石濤畫語錄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
[6]韓林德.石濤評傳[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
長春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