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晴
小楷結構雖然與大楷基本相似,但小楷字小,字越小就越要清晰、舒展、開闊、松動,使間架明整散朗、雍容疏宕,結體自然熨帖。文征明《停云館帖》中說:“小字貴開闊,字內(nèi)間架宜明整開闊,一如大字體段,諸美皆具也。”作小楷最忌局促、窒滯、臃腫、穢濁,給人以逼塞窘迫之感。蘇軾曰:“小字難于寬綽而有余。”最能概括小楷的結構特征。要想小楷結構寫得寬綽,貴在用筆清而腴,圓而潤,但其結構亦有特殊之方法。下面簡單介紹小楷結構的內(nèi)部規(guī)律。
凡方框結構中內(nèi)有橫直畫者,使其不與二直相交,或尖接,或左豎,潛虛其右腹,如明、兒二字;或以橫點代畫,使其與兩直相分離,如情、散二字。由于虛其半腹,使方框內(nèi)空白處增多,給人以疏宕之感,相傳鐘繇最善此法。他的小楷用筆雖極豐腴渾厚,但結構卻極疏松朗潤,無填塞窒悶之感,如《薦季直表》中的腹、自、貴、縣、神、略、得等字,皆以點代畫。其中,特別是“略”字,左面“田”字旁的“十”幾乎與橫直畫相離,顯得十分松動。這種方法對后世許多書家產(chǎn)生過影響,明代王寵、清代劉墉等人最善此法。

《薦季直表》(局部)三國·鐘 繇
這是一種輻射式的結字方法,亦即“米”字法。這種方法盡展其筆勢,令其點畫完滿,大大增加了字內(nèi)間架的空素地,給人以疏朗舒展之感。但必須注意,拉長點畫必須有一定的限度,要在筆勢的管束下,方能有形松神密的風致。如復、氣、將、疑等字,點畫舒展而有分寸,筆意顧盼呼應,顯得精神團聚。正如清代蔣和《學畫雜論》中曰:“字有收放,當收不收,境界填塞;當放不放,境不舒展。”這是小楷結字的特殊方法,不適宜于大字,大字用此法,則氣松神散而不能結密。清代王澍《論書剩語》曰:“作蠅頭細書,須令筆勢紆余跌宕,有尋丈之勢乃佳。”包世臣《藝舟雙楫》亦曰:“小字如大字,此言用法之備,取勢之遠耳。”最善此法者莫過于王獻之,試觀其《洛神賦十三行帖》,筆意舒展,有蕭散飄逸之態(tài),耐人尋味。相傳董其昌曾嘗試用小楷寫榜書,結果失敗,他在《書鮑明遠舞鶴賦后題》中說:“往余以《黃庭》《樂毅》真書為人作榜署,每懸看輒不佳,因悟小楷法欲可展為方丈者乃盡勢也。”小字要展令大,大字要蹙令小,展令大者,盡其筆勢,使其間架內(nèi)空素地開闊;蹙令小者,密其體勢,使其間架內(nèi)空素地狹小,如是則小字寬綽,大字結密,各得布白之法,結體自然熨帖。

書寫小楷,筆意貴在外拓,使其間架或內(nèi)方外圓,或內(nèi)疏外密,或內(nèi)松外緊,或內(nèi)圓外方,則結字自然寬綽而有余。如謁、皆二字,方框結構之右上角呈內(nèi)方外圓的體勢,敢、直二字為內(nèi)疏外秀,然、灼二字呈外松內(nèi)緊,得、明二字呈內(nèi)圓外方。這種外拓的筆意表現(xiàn)在橫畫時,往往成一個下平上凸的橫三角形;表現(xiàn)在豎畫時,往往成為一個左平右凸的直三角形,如圖“天”字第一筆和“思”字之右豎,筆意外拓則內(nèi)部寬舒,這是小楷結字的又一特征。相傳明代王寵最善此法,這是一種拱心式的結構,運用得好,自能給人一種氣松神秘的藝術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