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臨海市老年大學 趙 侃
我在臨海市老年大學學畫多年,從一無所知到入門,幾多坎坷,幾多收獲?,F對自己的學畫過程做個回顧。
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對自然界和社會的認識,不外乎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部分。學習國畫,也不例外。筆者認為,學習國畫的實踐應從臨摹入手。臨摹經典之作,是從筆墨功夫中求得熟練的國畫技法,而絕非以得到幾幅仿制品為目的。因此,每臨摹一幅作品都應十分認真。落筆前認真品讀,領會筆法的精髓,對作品的立意、構圖、主體、陪體等諸多元素及筆墨特點,力求深入理解,以達到每臨摹一幅都有所得、有所悟。
我先后臨摹過郭傳璋、關山月、宋文治等畫家的作品。由于臨摹時多著眼于作品構圖,忽略了內在特點,更沒有注重筆墨功夫,往往對作品的理解有失偏頗。如宋文治的作品,因臨摹時缺乏對層次的理解,往往導致筆墨疊加不足,缺乏立體感。臨摹一段時間后,隨著對國畫理論的理解,我對筆墨技法有了進一步體會。在實踐中,我認為學畫的重點應著眼于寫生、創作。寫生和創作各有異同,“異”是前者重在記形,“同”是把臨摹學到的繪畫理論和筆墨技法應用到實踐,進而檢驗自己的成績和不足,認清下一步的努力方向。我們在走進自然時會產生表現欲,即平常所說的靈感。故動筆時,首先應選擇眼前實景,確定好主體和陪體,然后合理構圖,針對不同的地形地貌,確定相應的筆觸筆墨。一幅作品,從構思到立意,從下筆到完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不斷作畫又不斷推翻自己,總結得失,循環往復,從而實現螺旋式的提高。

《桔子洲頭》宋文治
老師在示范和批改作業時,我們要認真聆聽和領會其每一筆的用意。學員之間的作品交流,也是相互學習的較好途徑,可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學員也是老師,學員間暢談體會、互相點評,對學習大有裨益。
綜上所述,從臨摹到寫生再到創作,是從認識到感知再到提高的過程。學習國畫重在實踐,學畫沒有終點,我們永遠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