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銀芳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包羅萬象,其中囊括了收藏的風云滄桑。我國的收藏由來已久,收藏熱一般歸為北宋、晚明、康熙盛世、晚清至民國初年五個時期。如今,收藏浪潮洶涌,種類日益豐富,參與者漸多。除了專業藏家,許多愛好者也逐漸加入。
這么多人熱衷收藏,是盲目還是理性,是為投資盈利還是純粹個人喜好,都是擺在收藏者面前的問題。當然,投資心理肯定是存在的。2017年,北京保利秋拍“震古爍今—從北宋到當代的中國書畫”專場拍賣中,齊白石《山水十二條屏》以8.1億元落槌,加上傭金以9.315億元人民幣成交。高昂的價格震撼了很多人的心靈,也激發了不少新的收藏者加入收藏隊伍中。2020年7月,在法國博桑·勒費福爾拍賣行舉行的亞洲藝術品拍賣會上,兩冊《永樂大典》被國內藏家以含傭金812.8萬歐元(折合人民幣約6500萬元)的價格拍得,成為年度最貴古籍。

《山水十二條屏》齊白石
不可否認,不少人確實在收藏中獲得了利益,集聚了財富,但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收藏。真正的收藏者,其動機絕非流于投資或投機目的的利益驅使,或是享受坐擁寶物的暗自竊喜。高端收藏應是在靈魂深處珍愛藏品,并將之付諸呵護實踐中。收藏者期盼這種美和文化因子,因自己的保護而傳承、延續下去。
王國維將古之成大事者、做學問者分為三種境界。收藏也流行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物質上追求溫飽的趨利;第二境界是趨名,以此達到精神上的滿足;第三境界是達到靈魂上的寧靜和超脫。但人生活在社會中,社會責任感是不可或缺的。在第三境界中加上延續美、守護愛、傳承文化因子,從而突破小我,進入大我之境,也是題中之義。
宋徽宗以“瘦金體”標新立異,在花鳥魚蟲間撒播靈性與心香。同時,傾情于收藏,法書、名畫、青銅器等無所不愛,收羅于宣和殿中,年年歲歲經眼寓目,并下詔編寫《宣和書譜》《宣和畫譜》,爬梳詳捋。其中,20卷的《宣和畫譜》收錄魏晉以來231位名人畫作6396件,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官修內府藏品目錄。也許,這些書畫幫他構造了一方精神自由的棲息之地,以實現靈魂的片刻靜寂。清代乾隆皇帝的收藏為天下之最,《石渠寶笈》等著錄中件件不同凡響。他曾六下江南,每次必于行前列出清單,攜書畫于行囊中,以便對照江南人情、風物,行吟細品。2017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行篋隨行——乾隆南巡行李箱中的書畫”展覽,41(組)件乾隆江南隨行書畫集中展出。這位皇帝以古為友、寄情翰墨的情愫躍然紙絹。
還有一些收藏家,他們對嘔心瀝血積聚起來的藏品,不僅情深,而且意長謀遠,拋棄一己之私與表面浮華,將之融入對家國的真淳大愛中。張伯駒說:“予所收蓄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他將一生所藏無償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公藏單位。鄭振鐸生前為文物保護鞠躬盡瘁,在抗日炮火中聯合張元濟等學者在上海組織“文獻保存同志會”,搶購嘉業堂、鐵琴銅劍樓等私藏珍本,避免民族瑰寶慘遭破壞或遺失。不僅如此,他還將自己全部藏書捐給國家。這些書價值極高,魯迅評價為“恃孤本秘笈,為驚人之具”。國家圖書館的西諦藏書即是他的貢獻,17224種,94441冊典籍,共同構成鄭振鐸學術世界的洋洋大觀,惠及無數讀者。梁啟超一生收藏許多金石拓片和海量圖書,去世前留下遺囑:“所藏書數十萬卷,當俟國中有稍完備之圖書館時全數捐贈,以供海內學子以求?!焙髞?,這些拓片和典籍全部捐獻給國家圖書館,其中拓片1284件、藏書4萬余冊。與這些藏品一并捐贈的還有其作品手稿及生前陪伴他筆耕不輟的書桌。在國家圖書館文創商店里,一件根據梁啟超舊藏《君車出行圖》拓片原樣復制的畫像吸引了無數目光。這件拓片是梁啟超從國外輾轉得到,漂洋過海帶其還鄉,捐給國家圖書館的。這幅畫像的原石(現藏于法國巴黎博物館),于清光緒八年(1882年)出土于山東濰坊,對研究漢代文化意義重大。

《君車出行圖》拓片 東漢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這些收藏家們的舉動不知不覺間超越了一己之樂,上升到為國家、民族留守文脈的公心。這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突破自我藩籬,為國、為民守住過去的輝煌、今日的寶庫,給未來留下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