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妍妍 李倩
急性腦梗死最常見臨床類型是動脈血栓的形成。在這個階段的頸動脈超聲常用于篩選動脈斑塊,以評估其特定大?。?]。此外各種影響因素激活血小板后形成動脈血栓,血栓彈性成像能積極反映尤其是血小板聚集等血小板功能。在臨床實踐中了解急性腦梗死患者凝血狀態(tài),主要是因為腦梗死的形成與凝血系統(tǒng)和血小板活化等因素密不可分。作者探討纖維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栓彈力圖聯(lián)合檢測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意義,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9 月~2020 年9 月在沈陽七三九醫(yī)院就診的70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jù)病情分為試驗組(急性腦梗死)與對照組(非急性腦梗死),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55~78 歲,平均年齡(69.24±4.76)歲;試驗組男18例,女17例,年 齡57~77 歲,平均年齡(68.45±3.82)歲。試驗組患者按照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標準分為輕度組(10例)和重度組(25例)。輕度組男5例,女5例,年齡55~73 歲,平均年齡(67.43±4.15)歲。重度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54~75 歲,平均年齡(66.43±2.2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均符合第五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急性腦梗死相關標準,所有患者均經(jīng)CT,或磁共振成像(MRI)診斷為急性腦梗死,患者發(fā)病時間在36 h 內及均為首次發(fā)病的患者。排除標準:排除患有心、肝、腎等惡性腫瘤,或器官嚴重功能障礙,嚴重感染患者,排除入院前4 個月內有外傷或進行過手術治療的患者,排除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接受相關藥物治療的患者,排除依從性差的患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取空腹靜脈血5 ml 加枸櫞酸鈉抗凝,待測靜脈血用于血小板聚集功能檢測。采用美國Chrono log 公司生產(chǎn)的700型血小板凝聚儀和二磷酸腺苷(ADP)作為誘導劑來測定血小板聚集率。用CA—7000 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凝血功能,檢測指標包括APTT、PT、DD、FIB。用EDTA—K2抗凝后放入塑料管中,倒置攪拌5 次后將血液放入試杯中,加入0.2 ml/L 氯化鈣進行檢測。其中血栓彈力圖檢測主要采用CFMS 血栓彈力圖,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藥盒說明書進行,檢測指標包括R、MA、K 和CI。
1.3 觀察指標 比較試驗組與對照組臨床指標(R、K、MA、血小板聚集率)、凝血指標(DD、FIB、APTT、PT),輕度組與重度組凝血指標、臨床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試驗組R、K 時間少于對照組,MA 與血小板聚集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 試驗組DD、FIB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APTT、P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輕度組與重度組臨床指標比較 重度組K 時間少于輕度組,血小板聚集率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輕度組與重度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3 輕度組與重度組臨床指標比較(±s)
注:與重度組比較,aP<0.05
2.4 輕度組與重度組凝血指標比較 重度組DD、FIB高于輕度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APTT、PT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輕度組與重度組凝血指標比較(±s)

表4 輕度組與重度組凝血指標比較(±s)
注:與重度組比較,aP<0.05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給家庭造成極大的危害,嚴重威脅著人們健康,目前基層醫(yī)院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臨床上及時有效地治療措施有助于控制患者病情進展,顯著降低患者致殘率和提高患者治療效果。臨床早期診斷困難使多數(shù)患者溶栓時間延遲,嚴重影響疾病治療的預后。作為一種纖維蛋白降解產(chǎn)物的D-二聚體,在靜脈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應用價值。D-二聚體的形成與凝血酶和纖溶酶激活,密切相關,D-二聚體濃度水平受多種因素的調節(jié)[2]。近年國內外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D-二聚體的研究,特別是在靜脈血栓性疾病、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房顫及心力衰竭、主動脈夾層等疾病的早期預測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血管壁損傷和血液成分異常會激活體內凝血系統(tǒng)形成血栓,激活纖溶系統(tǒng),纖維蛋白降解形成的D-二聚體可反映高凝狀態(tài)和繼發(fā)性纖溶亢進[3]。近年隨著相關研究報告的深入,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死血栓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中血小板在受損動脈壁上的活化和聚集是動脈血栓形成的基礎,因此檢測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凝血因子、血小板計數(shù)以及纖維蛋白原異常,可能導致血栓形成[4]。血栓彈性成像是一種基于凝血檢測方法,能夠連續(xù)檢測患者的凝血狀態(tài),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主要用于創(chuàng)傷診斷評估。相關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異常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作用[5]。血栓彈性成像可以用血栓彈性成像儀描繪特殊圖形,從而客觀地反映纖維蛋白形成情況,對各種血栓及血小板異常疾病的診斷有重要價值。血栓形成圖通過測量血栓形成來觀察血液特定凝固狀態(tài)動態(tài)變化。因此,本文研究分析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彈性成像與血小板聚集功能,旨在為臨床有效檢測急性腦梗死患者血小板功能提供有效手段,為患者的治療和預后提供指導。本研究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處于高凝狀態(tài),血栓彈力圖可作為臨床診斷急性腦梗死參考指標之一。血栓彈性圖中的R 值主要反映第一個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所需的時間相當于是纖維蛋白初始形成的必要時間和內源性凝血第一個階段,對凝血酶原血漿凝血酶原變化具有較高的敏感性[6,7]。K 值反映血凝塊形成到一定程度時間,相當于內源性凝血第二階段,其水平與凝血酶密切相關反映了血栓形成速度,凝血酶水平的逐漸升高使K 值水平逐漸降低[8]。Ma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凝塊形成的最大穩(wěn)定性,其值與血小板的質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密切相關[9]。另外試驗組血小板聚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存在血小板聚集功能異常,提示血小板聚集功能可作為反映急性腦梗死嚴重程度指標。此外試驗組DD、FIB 水平升高,提示急性腦梗死患者存在明顯的凝血功能異常。其中DD 主要是由纖溶酶水解交聯(lián)纖維蛋白,形成的一種特異性降解產(chǎn)物,是反映纖溶效果有效指標,通常在疾病初期輕微增加,但在第2 周后顯著增加。臨床上可作為判斷病程和療效的指標。FIB 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高凝期顯著升高,在低凝期和繼發(fā)纖溶期明顯降低[10]。
綜上所述,急性腦梗死患者的血栓彈性成像參數(shù)與患者血液指標有顯著相關性,從而有效指導臨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