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彥
(湘南學院,湖南郴州,423000)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建造窯坊,燒制陶瓷。由于土質良好,燒制出一種不同于青瓷與白瓷的青白瓷。而漢語昌南(原景德鎮名)則是China音譯的前身,因景德鎮精白瓷制作精美、色澤瑩潤,受各國人民喜愛,隨之大量流傳到海外,這才使得瓷(China)成為中國的象征,由此,中國也被稱為瓷之國。近幾十年來,陶瓷材料已廣泛用于首飾設計中,其美觀、工藝和豐富的文化意義都具有相當的研究價值。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社會文明的發展,陶瓷首飾的裝飾設計也應不斷的創新跟隨時代步伐,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進行整合,在現代社會意識的影響下增加新的特征。此外,我們應更加重視對本地卓越文化積累的創新利用。本文提到在陶瓷首飾設計中使用瑤族服飾圖案,并嘗試探索其中包含的豐富民族文化。
早在曹植《洛神賦》中提到“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陳子昂《感遇》:“旖旎光首飾,葳蕤爛錦衾。”關漢卿《玉鏡臺》:“箱柜內無限錦繡珠翠,但能勾與你插戴些首飾。”從古書記載可推論出當時“首飾”以其“首”定使用位置,裝飾在頭上的飾品。而材料的選擇上,主要是用珍珠、鉆石、玉、珊瑚、瑪瑙、琥珀、水晶、金屬制作。在母系氏族統治時期,首飾材料的首選則是陶瓷,那時候的女人除了制造日常生活用具之外,也開始“明鑒”自己:用陶瓷等硅酸鹽類材質制作“環狀”飾品取悅自己。磨制石器的出現,標志著石器時代進入最后一個時期:新石器時期,考古發現被穿孔的陶制圓珠當做裝飾作為陪葬品使用。南宋時期,景德鎮湖田窯已出土了色彩質樸、優雅簡潔的青釉陶瓷首飾佩件,與之前發現的陶瓷首飾,無論造型、風格、細節和裝飾紋樣上都大不相同。隨著近現代民族融合與鄉村振興口號的提出,新的美學理念下的“陶瓷首飾”設計逐漸抓住大眾眼球。
“圖騰”這個詞,最早源于英國學者約翰?朗的著作中“totem”,意為“它的家族”。在《藝術的起源》中,認為本族祖先與動物、植物有親眷關系,于是出現了圖騰崇拜。在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盤瓠圖騰崇拜。距瑤族民間文獻記載,盤瓠的形象在顧問記載是有這斑斕色彩的神獸,被認為是瑤族的祖先。龍身犬足具有威懾力,保佑瑤族人民子孫平安,因此瑤族很多飾物中都有龍犬圖騰紋樣。(圖1)。
圖1 龍犬圖騰
瑤族人民多居住閉塞山區,與大自然起舞,受鳥語花香陶醉,她們往往就地取材,從大自然中提煉色彩與姿態,揉捻智慧來裝飾自己。是對大自然形態的傳移模寫,提煉出具有裝飾意味藝術形象的藝術加工。
大型節日期間,舞者會穿著節日服裝,例如腰上的紅色絲綢,腳上的白色細繩以及超過1米長的長鼓(圖2)。瑤族人以各種舞蹈慶祝節日,掌聲是最直接的。 要動作是拍手,腳,肩膀和后背,并以跳躍的方式相輔相成,表達出節日的喜悅和慶典的喜悅。他們放開了自己的感情,大膽,熱情,坦率,真誠,直接表達了自己的狂野的和自然的愛。
圖2 瑤族節日舞蹈
瑤繡(圖3)流行于廣西、湖南、云南、廣東、貴州等地的瑤族地區,刺繡多用于服飾,如衣領、圍裙、頭巾、鞋面、袖邊等,繡布以自織的棉布為多使用少量的緞布。 瑤山女孩在七八歲時學會與母親一起刺繡。首先學習挑花。 針法通常是十字針和平針。 圖案有非常規整的圖案,植物的圖案,動物的圖案和象形的圖案等絢麗而獨特。在歷史上,瑤族據說有五種顏色,但瑤族在黑色,深藍色和綠松石織物上使用紅色,白色,黃色,橙色和綠色的絲綢來繡制精美而多樣的圖案。 耀眼,美麗,干凈和多變的瑤族刺繡將幾乎伴隨著瑤族女孩的一生。
圖3 瑤繡圖案
圖案不僅是一種裝飾手段,更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載體,象征著瑤族的生生不息。如顏色絢麗的彩虹,飄逸的絲綢,富有生機的花和植物,并以原始設計創造波浪,都充分體現了瑤族自強不息,生機蓬勃的民族精神,只有深入挖掘傳統模式的真正含義并將其應用于設計中,才能將其視為真正的繼承。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使瑤族服飾圖案成為多姿多彩的裝飾風格,不僅樣式,圖案和顏色的精美,這些圖案的組成都蘊含歷史意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民族特色圖案承載著民族精神,成為國家的文化象征,因此這些圖案不再純粹是裝飾性的物品,不建議生搬硬套。
民族藝術對于有這豐富古老文明歷史的中國看來,蘊含古人的智慧和豐富的內涵。它使我們增添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鑄造頑強的精神世界。面對國際間文化不斷碰撞,在信息化、全球化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民族藝術元素的陶瓷珠寶以其獨特韻味,在不間斷得的散發魅力,北京借鑒和推廣,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總之,民族傳統藝術的元素已成為當代陶瓷首飾設計中的“新”符號,在首飾設計中構成了一種新的設計語言,其藝術內涵融合了民族藝術色彩,圖案和傳統含義,因此,民族元素也被首飾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