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
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的花神咖啡館包攬了足足300年的繁華,人們與它的“交情”并不止于一杯咖啡。
1720年開業的花神咖啡館,最初只有狹窄長廳,入門處僅能容一人通過。別看面積局促,創始人的文藝追求卻無限量:布局精巧怡人,更有系列“藝術沙龍”承接來自文藝復興時期的“回光返照”。
無數藝術精英自此頻繁光顧:古典主義文學家歌德、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立體主義畫家畢加索……印象派大師莫奈屬于“頭號粉絲”,他在那里喝著咖啡看日落,一口氣畫出了37張風景圖,就連被后人樂道的《威尼斯大運河》權作“冰山一角”;還有“喜劇大師”卓別林,用自己的卡通肖像總結用餐后的愉悅心情;“波普才子”安迪·沃霍爾,則在露天座上收拾靈感,締造出赫赫有名的《金寶罐頭湯》原型……
后來,花神咖啡館加設了露天座。趁城市的艷陽照過來,各大導演緊趕著取景,為《夏日時光》《天才瑞普利》的主人公尋找到生命的“發光點”。
不只有露天座,花神咖啡館早在19世紀便細化出參議院廳、東方廳、四季廳和名人廳這四個主單間。進門左拐是堂皇富麗的參議院廳,墻壁和天花板飾有金箔,大理石桌、絲絨椅與沙發座各有千秋;東方廳恍若神秘真誠的夢境,從畫作到紋理無不借鑒華夏之美;四季廳花團錦簇,枝枝蔓蔓往上爬,與春、夏、秋、冬的花神肖像照拂出一場盛宴;沿著走廊直抵名人廳,你會與諸多威尼斯大咖“碰頭兒”。
除了懷舊,花神咖啡館也愿意“朝前看”。當年的市長與大波兒藝術家小聚,咖啡喝到盡興時一拍即合:給國王與皇后舉辦“銀婚藝術展”!首屆威尼斯雙年展在1895年誕生,這標志著整個意大利推開了世界現代藝術的大門。
“自由之廳”是威尼斯雙年展的縮影,每屆展事均有重磅策展人物登場:米莫·羅泰拉將墻上的傳統掛畫替換成別出心裁的拼貼畫;蓋特諾·佩斯用威尼斯城的守護神圣馬可獅子結合水杯加以“文創”;中國藝術家邱志杰帶它奔向“鏡屋”的極簡主義……不知疲倦的花神咖啡館沖在現代工業美學的最前線。
應運而生的“地下藝術館”,建立的理由相當直白:地面部分被大批藝術品占領,特辟地下酒窖用以收藏當代藝術,專門容納年輕藝術者的佳作。
與尋常咖啡館不同,花神咖啡館的廚房與大堂分離,后廚員工須將餐品裝箱送至店內。服務生要高舉銀質托盤送餐,擺盤順序須與座位對應,運送過程須避免餐品移位,托盤須轉至精準處才可放餐……對服務生來說,從“白領結”到“黑領結”的晉級竟不少于10年。
早上9點到午夜,花神咖啡館準備了上百種餐品接受檢閱:提拉米蘇凍、香草冰淇淋……特別是加了薄荷奶油的卡薩諾瓦巧克力飲品,最受顧客歡迎。
想在露天區聽段音樂嗎?花神咖啡館的音樂得到過“20世紀最偉大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的聆聽和指點。音樂與教堂鐘聲共振的瞬間,人們驚覺夢想正照進現實。
據說,花神咖啡館是歐洲歷史上第一個招待女性顧客的咖啡館,長久以來被視作“煮婦”的普通女性因而享受到了與男人同等的“休閑權”。而在法國大革命之際,它一度成為會議室和收容所:政治家們在這里密謀保家衛國之舉,受傷的士兵和流浪的難民把這里當作安身之處……
花神咖啡館見證了威尼斯乃至歐洲文明的跌宕起伏。在其300歲生日前夕,意大利國家郵政局特意為它發布了一套紀念郵戳。
…………
可惜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影響,如今的花神咖啡館光華不再。映刻在鏡像上的狄更斯“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不將忘記/不能忘記”的金句,成為人們對它無奈而深情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