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際璇
一入夏,中國南方便很容易發生洪災,為了應對隨時可能發生的險情,沙包、石子“奮不顧身”,但堤壩險情依舊屢屢出現。洪水肆意時,怎么辦?危難之際,黃豆挺了挺胸膛站出來,它拍了拍洪水,氣定神閑地說:“我能治你!”
一時間,所有人都感到詫異:“小小黃豆,你有何能耐?竟敢如此大言不慚?”“沒有真本事,不攬瓷器活。”黃豆依然從容淡定。難道黃豆真的懷揣大本事?經證實,黃豆抗洪的本事還真不是吹噓的。那么,黃豆究竟是如何圍堵洪水的呢?別急,讓我們來掀開它的面紗吧。
說到洪水,就必須說一說管涌。大家都知道,洪水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當洪水沖擊堤壩的時候,力量會向四周分散,但是有一部分力量會穿透密度稀疏的砂質土層。砂質土層的特點是含沙量多、顆粒粗糙、滲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氣性能好。不過,當洪水的力量集中沖擊的時候,巨大的能量會加快砂質土層的滲水,使水逐漸流入砂質土層。而隨著巨大的能量不斷沖擊,砂質土層就會形成一個類似管道的東西。這種一頭連著洪水,一頭連著堤壩的現象就是管涌。
千萬別小看管涌,俗話說:“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管涌會帶走河堤的很多細沙,長時間不處理就會造成地基松動,從而引起建筑物塌陷,最終造成決堤和垮壩,甚至潰口。說到底,管涌就是造成潰堤的罪魁禍首,汛期時只要發現管涌,就要立即堵上。然而,由于洪水力量強大,如果用一般的沙子和泥土封堵的話,會被巨大的水流直接沖走。在這種萬分危急的情況下,管涌“殺手”黃豆脫穎而出。
相比沙子和泥土,黃豆不僅能吸水,還會膨脹。利用黃豆遇水膨脹的特點,一旦遇到管涌現象,就可以用黃豆當土袋在外圍筑堤,提高水位,以達到減少滲透壓力的目的,從而迅速控制管涌局面。另外,在豆類產品中,黃豆不但吸水最多,而且蛋白質含量最高,這種蛋白質的親水力極強,能構成結構緊密而結實的水合蛋白,黃豆因為膨脹而緊緊相依,填補管涌當中的空隙,防止沙石流失。毫無疑問,用黃豆填充管涌口,會將土壤擠壓得更加密實。不難看出,在專業抗洪方面,黃豆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能手”。
用黃豆抗洪是一個妙招。不過,有人提出,這是不是有點浪費糧食?事實并非如此。參加抗洪時,黃豆都是用麻袋一袋一袋裝好的,等到汛期結束后,它們能很方便地被收集起來,不會造成被沖散浪費的現象。被水泡過的黃豆既可以作為農作物種植,又可以作為飼料,而那些被泡爛的黃豆則可以作為有機發酵肥料。所以,黃豆抗洪可謂是“綠色抗洪”,一舉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