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磨
人們總說眼見為實,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但是這扇窗戶真的可靠嗎?
1825年,英國有一位名叫帕里斯的內科醫生,發明了一個叫作幻盤的東西,就是在一個被繩子穿過的圓盤兩面,分別畫上空鳥籠和鳥,然后快速地捻繩翻轉,就會出現非常奇妙的現象——籠中鳥。
你是不是覺得這太不可思議了?
這是因為視覺是靠眼睛的晶狀體成像,視錐細胞感光,然后將光信號轉換為神經電流,再傳回大腦引起人體視覺。由于視錐細胞里感光色素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大腦里生成的圖像是略微滯后的,實際上大腦比眼睛的反應要慢半拍,這個生理上的“小缺陷”會讓人們產生錯覺。在光的作用結束后,人們的視覺也不會馬上消失,這種殘留的視覺被稱為“視覺暫留”,又叫“余暉效應”。
1912年,德國心理學家馬克斯·韋特海默曾利用速示器把兩條發亮的直線按先后順序投射在黑色的背景上,一條是垂直的,一條與之前的直線成20度或30度角。當間隔時間在60毫秒左右時,奇特的現象出現了:有時能看見一條直線向另一條直線移動;有時能看見運動,卻看不見直線。他把這個現象稱為“似動現象”。據歷史記載,宋代的馬騎燈便是運用了視覺暫留和似動現象的原理,它屬于燈籠的一種,是我國傳統節日的玩具之一。
在古代,馬騎燈一般是在春節等喜慶的節日才使用的,燈籠內點著蠟燭,燭光把輪軸上的剪紙投影到四周的紙上。漸漸地,蠟燭燃燒產生的熱氣會產生氣流,讓輪軸轉動。這樣,圖像就會不斷走動,非常生動有趣。
所以眼見不一定為實,大腦有時候可能在偷偷地欺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