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近年來,廣場舞在全國各省市蓬勃發展、迅速走紅,深受不同年齡層的廣大市民青睞,是“全民健身”的重要途徑。由于其與普及之初在參與人群及傳播范圍上都產生了極大的變化,作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廣場舞的創新亟須被社會各界關注。本文通過對廣場舞溯源及社會效益的深入探討,指出了其普及現狀與困局,提出了文化創新的最新策略。
關鍵詞:廣場舞;困局;創新;普及;社會效益
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廣場舞,是一種自發性的集體舞蹈,在“全民健身”潮流初期誕生,因鍛煉或表演場地多為廣場而得名,參與者的主要目的為健身、娛樂、社交,如今已發展成為舞蹈體系中最龐大的分支之一。
雖然學界并未給出權威定義,但是廣場舞因其具有大眾性、開放性、自娛性等特點,已被不同年齡層的人群廣泛接受,并在全國迅速傳播普及,甚至引起了國際的廣泛關注。
作為現代化精神文明建設與全民健身發展的產物,廣場舞不僅反映了社區建設的完善程度,更是現有社會制度下人民群眾生活滿意度的衡量指標之一,時至今日已不再只是一種文化現象,而是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現象,其普及與推廣亟須被社會各界關注。
一、廣場舞的溯源
舞蹈,誕生于上古時代,其出現甚至早于語言與文字。它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從誕生之日起就在原始文明中充當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角色。
究其起源,一說隨勞動而產生,原始部族舞蹈多為狩獵生活再現,如鄂溫克族的《跳虎》、鄂倫春族的《黑熊搏斗舞》,而更為流行的說法為舞蹈起源于圖騰與巫術。在原始社會,狩獵、祭祀和戰爭統統需要團結作戰,而部族正好需要具有社會感染力的手段將人們團結起來,因此,舞蹈應運而生、應時而生,逐漸成為統治階級宗教祭祀的重要手段之一。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晚期,《管子·輕重己》記載:“以春日至始,數九十二日,謂之夏至,而麥熟。天子祀于太宗,其盛以麥……”
廣場舞,作為舞蹈中最龐大的分支,就是由巫舞演變而來,其逐漸失去了原有的祭祀、統治意義,而更多地源于社會生活,具有不可取代的集體特質。因其不受場地、舞臺、燈光、音樂、年齡、性別等多方面的限制,逐漸在群眾中流行并迅速普及,如今已經成為一種常規化的群眾健身、運動的藝術形式,為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
二、普及廣場舞的社會效益
廣場舞不僅是全民健身最成功的推廣方式,使廣大人民群眾自覺地從家中走了出來,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實現民族文化傳承、強身健體的目標,更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普及廣場舞,在已經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少子化浪潮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巨大社會效益。
(一)豐富中老年人精神生活,老齡化社會的溝通工具
廣場舞既可以在舞臺活動,也可以在大街小巷、公園廣場等地隨時隨地開展,空間自由,時間自由,門檻低,且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已經成為中老年人健身、交際的重要溝通工具之一。
茶余飯后,從家中走出來,約三五好友,共同聚集在社區文化廣場、大型商業中心廣場、小區健身空地,結交更多志趣相投的同齡伙伴,極大地豐富了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廣場舞作為共同愛好,協助破冰和建立友誼,充當了中老年人的溝通工具,慢慢成為其生活中的調味劑,精神上的穩定劑。
(二)社區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需求
隨著20世紀中期出生高峰的人口陸續進入老年,我國人口已經加速進入老年型社會。性別間的死亡差異使女性老年人成為老年人口中的大多數。預計到204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20%。同時,老年人口高齡化趨勢日益明顯: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將增加到7400多萬人。
我國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積極發展老齡事業,其中,加緊建設中老年人精神文明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廣場舞的參與者在舞蹈中陶冶情操,怡然自得,提高了文明素養,融洽了鄰里關系,彰顯了質樸鄉情。廣場舞已經成為構建和諧社會、提高群眾幸福指數的重要途徑。
(三)傳承傳統民間藝術,發揚地方與民族文化
隨著廣場舞的迅速普及,年齡層不斷擴大,參與者自身素質顯著提高,對廣場舞的藝術性、觀賞性有了新的要求。他們不再只滿足于簡單的健身,而更講究服飾、舞蹈類型、創意及視覺效果等深層次的提升。很多高素質、高能力人員在舞蹈的編排、選曲及服裝制作過程中,將更多的傳統民間藝術融入其中,使得廣場舞越來越多地展現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
廣場舞的普及與創新,不知不覺地承載起了發揚和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要使命。
三、困局:廣場舞普及與創新的現狀
廣場舞久盛不衰,但其發展現狀問題多多。廣場舞的組織管理、參與者年齡及場地與規模等方面,都遭遇著前所未有的困局。
(一)廣場舞組織管理
廣場舞大多由數名領舞者牽頭,帶領大家跳舞,多數廣場舞種以女性為主,交誼廣場舞亦不乏男性參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男性肢體協調性與音樂節奏感普遍弱于女性;另一方面女性的健身意識強于男性,而男性更愿意選擇居家休閑或者棋牌類休閑活動。
廣場舞的指導師與組織者屬于無償服務,義務參與,他們絕大多數都具有奉獻精神,但普遍缺乏科學、系統的管理制度,實際參與者對其指導水平、管理等多方面滿意度不高。且某些金融詐騙機構利用蠅頭小利或防詐騙意識薄弱的心理,給參與者帶來了不必要的損失。
(二)廣場舞參與者的年齡特征
從年齡結構上來看,以40~65歲年齡段的中老年人群為主,職業分布比較集中于工人和企業人員,文化程度以高中或中專學歷人數最多,研究生及以上最少。40~65歲年齡段的中老年人會進行每周5~7次的廣場舞鍛煉,每次時間約在60分鐘。
隨著廣場舞的普及與創新,更多年輕人參與了進來,特別是一些舞蹈隊將流行音樂作為主要的配樂,使得實際參與市民年齡跨度較大。
(三)廣場舞的場地與規模
論及廣場舞的普及,最大的優勢就是不受場地條件制約,場地選擇以廣場為主,其次為小區空地或籃球場、街邊等寬敞地帶,公園、社區健身活動場地也不乏其身影。規模可大可小,多則上百人,少則20~30人。大多數場地條件一般,存在缺乏必要的設施、器材與場地不足、噪聲過大擾民等問題。
四、破局:廣場舞的創新之路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加大精神文明建設,在縣級以上城市興建了多處文化廣場,廣場文化隨之而生,廣場舞也悄然發生了重大變化,從鄉村走進城市,活躍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城市生活一道亮眼的風景線。廣場舞的創新,亦刻不容緩。
(一)廣場舞藝術形式與作品的多元化創新
現階段較為活躍的廣場舞形式十分豐富,經權威調查,我國廣場舞類型目前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健身操、民族舞、交誼舞,形式以常規方陣隊列為主。但長時間單一隊形,容易造成心態疲勞。廣場舞創新的第一步,應在常規結構上增加互動性,如改變隊列、增加互動動作、選擇多類型的樂曲伴奏、提升參與者之間互動性,使廣場舞更具多元性與藝術性。
(二)廣場舞的管理智能化、安全化創新
由于廣場舞普及程度越來越高,其團隊管理者的職責也由原來單一的“指導跳舞”慢慢演變成承擔了更多其他管理職能。除發布舞蹈教學視頻外,還同時兼任組織服裝定做、比賽報名、監測天氣及場地溝通、消息發布等職能。
在廣場舞未來的普及中,管理者應對其管理進行智能化、安全化的創新提升,增加參與者的歸屬感,讓其能夠用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了解廣場舞趨勢,更好地甄別真假信息,提升安全意識。社區可以通過舉辦各類型活動,激發參與熱情,如廣場舞大賽,同時進行線上推廣,擴大影響力,吸引更多人參與進來。
(三)培養舞蹈隊中的骨干力量
廣場舞隊中的骨干力量,在促進廣場舞普及與發展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培養廣場舞中的骨干力量來帶動舞隊成員的積極性及創造性,迎來廣場舞創新百花齊放。
(四)融入更多本地、民族特色元素,推動旅游與城市發展
在廣場舞作品創新過程中,建議融入本地文化特色與傳統民族元素,增添與眾不同的亮點。各地社區與相關部門應加大投入與扶持力度,在提供場地與器材的同時,進行技術支援,在表演形式、音樂、肢體動作、舞蹈編排中更多地將傳統民間歌舞等與廣場舞結合起來,進而推動城市旅游業蓬勃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漢中現有鍋莊舞隊人員上千人,大街小巷遍布了鍋莊舞。我們不反對少數民族的舞蹈,但也不作為重點普及宣傳的內容,我們更多地要去挖掘本地地域特色,比如陜南風格、當地非遺舞蹈等等。業務干部應當深入基層,走進群眾中,指導普及,并引導大家提高自身水平,進而真正達到鍛煉身體、提升自身氣質的目的。
五、結束語
廣場舞看上去難登大雅之堂,卻逐漸發展為最受歡迎的大眾健身娛樂項目,甚至與舞蹈的專業性、藝術性、欣賞性上差距越來越小,其普及和創新意義不可輕視。而參與者通過廣場舞,鍛煉身心機能、靈活了腿腳、提高免疫力及睡眠質量,令生活變得充實、朋友變多,性格方面也有所改善。
(漢中市漢臺區文化館)
參考文獻
[1] 賈嵐.淺析廣場舞的藝術特征與發展策略[J].北方音樂,2018(12).
[2] 背景資料:中國人口老齡化現狀與趨勢[OL].央視網,中國人權狀況,http://www.cctv.com/special/1017/-1/86774.html,2020-04-30.
[3] 劉軍.試論如何發揮廣場舞在群眾文化生活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7(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