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忠,李聰敏
(寧夏回族自治區水文水資源監測預警中心,寧夏 銀川 750001)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環境的控制性因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隨著社會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以水功能區為基本單元的水資源保護是水資源節約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水功能區的實施對科學合理地開發、利用和保護水資源,促進我區經濟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寧夏共劃分水功能區135 個,其中一級水功能區44個,二級水功能區91 個,扣除一二級重復考核斷面,全區共107 個水功能區監測斷面。被列入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名錄的有21 個功能區,其中黃河寧夏開發利用區、清水河同心開發利用區、沙湖平羅開發利用區終止斷面及水質監測代表斷面與二級水功能區中黃河陶樂農業用水區、清水河固原農業用水區、沙湖平羅景觀娛樂用水區的終止斷面及水質監測代表斷面及重合,水質目標一致,因此寧夏被列入國家重要水功能區水質監測斷面為18 個,其中14 個參與每年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
本次通過全指標、限制納污紅線指標兩套體系依據《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 395-2007),對寧夏列入國家名錄的18 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2019 年水質達標情況進行評價分析,評價總河長為986.7km,評價湖泊面積為8.2km2。
為使水資源質量評價成果客觀地反映水質狀況,根據我區水質監測資料,結合水質特征和能滿足多功能的水體評價用途,全指標選用水溫、pH 值、高錳酸鹽指數、化學需氧量、BOD5、氨氮、總磷、總氮等29 項指標作為評價項目;國家考核的限制納污指標選用高錳酸鹽指數(COD)和氨氮兩項指標作為評價項目。評價標準采用《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評價方法采用單因子評價法。
2.2.1 汛期水質評價
汛期水質優于Ⅲ類的有14 個,評價河長602.1km,評價面積8.2km2,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77.8%,占評價河長的61.0%,占評價面積的100%;超Ⅲ類的有4 個,評價河長384.6km,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22.2%,占評價河長的39.06%。超標項目為氟化物、化學需氧量等。
2.2.2 非汛期水質評價
非汛期水質優于Ⅲ類的有15 個,評價河長732.1km,評價面積8.2km2,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83.3%,占評價河長的74.2%,占評價面積的100%;超過Ⅲ類的有3 個,評價河長254.6km,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16.7%,占評價河長的25.8%。超標項目為氟化物、化學需氧量等。
2.2.3 全年水質評價
參與達標評價的水功能區有18 個,評價河長986.7km,評價面積8.2km2。其中現狀水質超過Ⅲ類的有4個,評價河長384.6km,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22.2%,占評價河長的39.0%。超標項目主要為氟化物、化學需氧量及五日生化需氧量等;優于Ⅲ類的有14 個,占總評價河長602.1km,評價面積8.2km2,分別占總參評水功能區個數的77.8%,占評價河長的61.0%,占評價面積的100%。
2.2.4 達標評價
通過對18 個水功能區達標評價分析,全指標評價水質達標的水功能區有14 個,達標率為77.8%;納污紅線指標評價,水質達標的水功能區有17 個,達標率為94.4%。具體評價詳見表1。

表1 2019 年寧夏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表
寧夏境內河流苦水分布較廣,河流水體硫酸鹽、氟化物含量較高,導致部分水功能區因水體本底值差而不達標。
寧夏遠離海洋,深居內陸,長年干旱,年降雨量在300mm 左右,蒸發量卻在1000mm 以上,除黃河外,各河流水量較小,而且多為季節性河流,水體自我修復能力較差,生活、工業及污水處理廠等廢污水進入各河流后無法進行自我修復,所以使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
近年來,寧夏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用水需求與排污總量的增加,已遠遠超出了其水環境承載能力。隨著河湖長制的實施,污染趨勢有所遏制,但距離水功能區水質目標要求仍有差距。部分入河排污口、農田退水、畜禽養殖等產生的污染物進入水功能區,使污染物入河量超過水功能區的水體納污能力,導致水功能區水質不達標。
(1)對水土流失嚴重區域采用工程措施以及生物措施進行水土保持工作,如工程措施為建立蓄水工程,生物措施為沿岸構建人工森林植被、建水土保持林、護床防沖林、護堤固灘林等。
(2)加強各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監控能力建設,實現水功能區水質在線監測。
(3)因地制宜,根據各水功能區的自然條件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
(4)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結合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開展重點水功能區入河排污口整治,推進入河排污口管理建設,取締重點水功能區內排污口或進行處理達標后排入,使各水功能區水質能夠達標。
(5)嚴格控制面源污染進入水功能區,加強宣傳與指導,讓農戶了解到化肥與農藥對環境的影響,使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降到最低,同時政府部門制定相應的獎勵與處罰措施來規范化肥和農藥的使用。
(6)建議建立區劃實施的監測評估與動態修訂機制,當經濟社會條件和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發生重大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監測評估認為需要對有關水功能區劃進行調整時,各級部門應組織科學論證,提出水功能區調整方案,報原審批機關審批。
(7)采取各種形式與手段,加強對水功能區的宣傳,在全區普及水資源保護意識,以獲取公眾的廣泛支持與參與,使水資源保護變為全民的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