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忠 李軍山
(江西中醫藥大學,江西 南昌 330004)
基于中醫理念和特色,嘗試構建獨立的“一體兩翼”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這不僅可以促進中醫服務價值回歸真實,顯著提升廣大中醫工作者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充分發揮中醫健康管理的特色優勢,助推“健康中國”建設,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參考價值。
第一,全面梳理當前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相關文獻和實踐結果,深入研討當前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存在的問題,探究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構成要素[1,2]。
第二,構建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動態調整模型。這是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的主體。以《國家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規范》(2012版)為基礎,創建包括技術難度系數、風險程度系數以及各權重指標的基準點調整為核心的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模型[3,4]。
第三,構建中醫醫療服務財政補償模型和醫療服務考核獎懲模型。這是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的兩大支撐。科學確定投入標準和總量,建立中醫醫療服務財政補償模型;確定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評價標準,完善醫療保險的正向引導作用。構建思路詳見圖1。

圖1 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研究邏輯圖
第一,文獻法。大量查閱國內外與中醫醫療服務價格研究相關的各種文件資料、新聞報道、調查報告、統計資料和學術論著等,初步掌握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形成與因素的理論研究現狀[5,6]。
第二,現場調研。深入到中醫服務提供機構、政府管理部門以及廣大患者中間,就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形成中的實際情況開展實地調研,采集第一手數據信息。
第三,經濟學分析方法。運用現代經濟學成本理論(例如機會成本理論、隱性成本等),構建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定價模型和中醫服務財政投入模型,為各地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的調整和財政投入的力度提供方向和參考。
第四,專家訪談法。結合文獻法和實證研究的歸因分析結果,向高校以及研究機構的相關專家請教咨詢,為中醫服務質量評價標準確定以及相關政策建議尋求專家支持。
第五,政策研究方法。需結合現階段施行的中醫醫療服務定價政策,從宏觀制度層面進行思考,對相關政策建議的可行性、可操作性進行有益探討[7,8]。
從一體(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和兩翼(中醫醫療機構財政投入以及中醫醫療服務考核)重構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第一,構建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模型,夯實獨立價格體系的主體和基礎;參照《國家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規范》(2012),選擇確定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技術難度系數和風險程度系數的基準點,為中醫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調整提供參照根據。《國家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規范》(2012)的頒布實施,將技術和風險兩大重要因素納入了項目價格考慮范疇,進而更好地體現了醫療服務價格的內涵,但中醫醫療服務項目的技術和風險系數明顯偏低,導致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提高幅度遠低于西醫服務項目提高幅度,中醫、西醫服務項目價格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了,中醫工作者積極性進一步被抑制。為此,有必要通過構建獨立的技術和風險系數基準點,使得中醫價格調整幅度不受西醫技術和風險系數的影響。同時,要根據中醫醫療成本變化、中醫醫療機構業務收入結構變化、藥占比、中醫醫療機構可持續經營情況、群眾滿意度等多方面因素,設定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指標體系,適時調整中醫醫療服務價格,反映中醫醫療服務價值,從而充分調動廣大中醫藥技術人員主觀能動性,推動健康中國建設[9]。
第二,建構獨立的中醫醫療機構財政投入模型,強化財政投入在獨立價格體系的經費支撐作用;首先,應全面總結當前中醫醫療服務財政補償現狀。中醫醫療服務具備簡便易廉等優點,物耗成本相對較低,技術勞務價值未得到體現。在計劃經濟時代,國家采用統一的醫務人員工資薪酬標準,中醫藥服務供給充足。但隨著公立醫療機構收入薪酬制度改革,國家財政投入占比逐漸減少,而醫療機構業務收入逐漸成為影響醫務人員薪酬的主要因素,中醫醫療服務“簡便易廉”的優點反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缺點。為此,應全面梳理當前中醫醫療服務財政補償現狀,深入分析財政補償政策演變和中醫醫療服務供給之間內在聯系。其次,應針對投入標準不清楚和總量不足等問題,強調提高財政投入的總量和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財政投入總量不足體現在當前財政投入占中醫醫療機構收入比例漸次降低,這具有普遍性,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也面臨同樣困境。但中醫醫療機構還面臨長期歷史欠賬,即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長期偏低,中、西醫統一的不加區分的財政投入政策,促使廣大中醫醫療機構不得不提供“性價比”較優的西醫醫療服務,進而導致中醫醫療機構西醫化等社會詬病。為此,應完善財政投入標準,區分中、西醫財政投入規范,為中醫醫療機構增加中醫藥服務供給,徹底擺脫西醫化困境提供制度保障和技術工具支撐。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中醫醫療服務財政補償模型。財政補償模型應充分考慮中醫服務供給數量和質量的所有相關因素。既要考慮到中醫醫療服務當前收費價格,又要考慮到財政投入歷史欠賬,同時,還要考量中醫醫療服務的可持續發展以及傳承弘揚中醫院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確保中醫醫療服務財政保障有力合理[10,11]。
第三,建立健全獨立中醫醫療服務質量考核標準,發揮醫療保險對獨立價格體系的正面引導作用;中醫醫療服務接診對象多為西醫診療效果較差的所謂疑難雜癥患者、西醫術后康復階段病人,其治愈標準和西醫顯然有所區別,強行施行同樣考核標準,不僅不科學,也不利于中醫發揮其特色優勢,因而非常有必要執行有區別的醫療服務質量考核標準。中醫醫療服務考核標準,不僅影響中醫服務質量和數量,也影響中醫服務收入,因而間接影響了中醫醫療服務實際補償價格。為此,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質量考核標準,理應是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傳統的加大中醫醫療保險的報銷范圍和比例外,當前最重要的是要構建獨立的中醫醫療服務評價標準體系,變革基于西醫理念的醫療保險支付方式,嘗試提出應采用按療效支付的中醫醫療保險支付方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