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小科
青年大學生深入到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人才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青年后備人才則是企業人才鏈的源頭和后盾,在構建企業人才鏈條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今年以來,漳村礦將打造優質“后備人才庫”為抓手,專設“小灶”,精心烹飪人才成長營養餐、特色餐、能量餐、愛心餐,用實際行動偏愛“后生”大力培養選拔政治上靠得住、專業上有水平、工作中有本事、作風上過硬的優秀“后備”人才,助力“精益高效、數智綠色、持續發展”新漳村建設。
“漳村煤礦于1958年建礦,在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實踐中孕育了‘三人活兩人干,抽出一人搞礦建’,‘不怕榜上無名,踐行腳下有路’等企業精神,先后建成行業內響當當的‘四一型’、‘六一型’礦井,行業內第一座數字化感知化礦山……潞安化工集團重組以來,礦黨政緊扣雙‘18字’要求,大力深化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構建起了‘8365’網格化算賬指標責任圖……”這是人事科、團委聯合組織優秀青年人才、大學生人才參觀礦史展覽館的情景。
今年以來,漳村礦不僅招人才更注重用情感留人才。特別是針對優秀大學生人才,漳村礦更是通過私人訂制“成長計劃書”,定期組織高端人才專題講座,深入礦史展覽館參觀學習等特色“課程”,為大學生優秀人才送“精神食糧”,幫助、引導他們在人生追求上、事業發展上、理想抱負上找到方向和支點,用情感留人。
同時,該礦黨委還充分發揮支部作用,引導大學生堅持“帶頭學、帶頭想、帶頭講、帶頭用”黨的理論,充分運用“學習強國”“三晉先鋒”等平臺,樹立“我要學習、終身學習”理念。通過不斷的學習、教育、引導和實踐,鞏固理論學習效果,提高自身政治素養,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補足精神之鈣。
已經成長為“集團優秀技術能手”,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孫翔宇對記者講:“到漳村參加工作這幾年,是漳村礦深厚的礦史文化吸引了我,同時也給了我前行的動力。現在我也是一名漳村人,我不僅要將漳村精神、潞安文化傳承下去,更要不斷發掘自我,為漳村的未來發展,為潞安轉型發展‘蹚新路’作出貢獻。”
“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是復雜地質條件下開拓大巷聯合布置與掘支技術研究及應用,與其說是講解,更恰當的是共同學習、討論、研究。大家都知道,480m水平大巷延伸(施工順序為2#回風巷、皮帶巷、材料巷、1#回風巷)是我礦五年采掘規劃的巷道主線,也是決定采掘銜接有序推進的基礎和保障……根據480水平采區規劃布置均需穿過此陷落柱柱體,且過構造要進行U29+錨網聯合支護,施工難度非常大……”這是該礦又一期“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講課人是生產科技術人員南戟文,作為優秀大學生,他既是授課人,也是學生,他想借此次授課的機會,和大家共同討論一下其中的幾個關鍵技術瓶頸問題。
今年以來,該礦在創新礦科隊三級培訓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工作實際,以著重培養復合型后備人才為切入點,將優秀大學生納入補充師資力量中,制定針對性、實用性強的培訓計劃,通過一周一課;干部上講臺、培訓到現場;每月一次實操訓練及“結對子”、“師帶徒”等培訓方式,開展互動交流、案例研討、模擬體驗,不斷提升大學生實踐水平。延伸每月一考、每月一實訓、每周一案例、每日一題等培訓項目,充分利用“智慧學習課堂”等線上教學平臺隨時學、自主學的優勢,搭建線上學習課堂,提升大學生能力水平和業務素質,全力為大學生成長提速。
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抽采隊黨支部郭冠罕常常對自己說:“男兒,不對自己狠一點,難成大業?!睉{著一個“狠”字,憑借一股“狠”勁,“往前沖、跟我上”成為他的“口頭禪”和“座右銘”,成立黨員突擊隊,專攻技術難點,先后實施“瓦斯泵站循環水系統降溫防塵除渣裝置技術”等創新項目4項,并在實際應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專注于和瓦斯打交道的張超,不僅降“虎”有方,還馭“虎”有術,從事抽采工作7年來,基層調研超過300次,由他主導、參與、實施的小改小革項目多達60項,為我礦瓦斯抽采達標達效貢獻了力量,被大伙稱為“礦山武松”。
“機運二隊常欣追隨著爺爺、父親的腳步,2006年大學畢業,就一頭扎進‘煤海’,一干就是15年,他不僅接過了父親的‘接力棒’,更跑出了‘最佳速度、最接成績’,書寫了‘爺孫三代共建礦山’的佳話……”這是今年漳村礦“五四”表彰晚會上,主持人正在介紹十大優秀青年的先進事跡。當天的舞臺上,和常欣一塊成為主角的還有9名優秀的大學生。
給機會、給舞臺,是該礦培養大學生過程中給予的“特殊待遇”。今年以來,結合礦山實際,該礦通過選優配強業務骨干,實現人力、資源、技術、裝備均衡配置、均衡發展。實施大學生“墩苗”行動,讓大學生崗位鍛煉,通過培養,優先提拔、優先重用,發揮他們學歷高、悟性好、思維活的特點,逐步成為隊組技術、管理骨干,提升隊組管理活力。實施“工匠”培養行動,開展好“三個百分百”活動,周三周五學習活動,發揮小改小革、五小競賽、勞模技師工作室等平臺作用,為隊組培育一批“能工巧匠”,充實隊組操作骨干,提升隊組的戰斗力、攻堅力。
有平臺、能出彩。對于王宇斐來說,一線就是前線,井下就是戰場,喜歡做事的他,先后多次主動參與掘支錨探連續平行一體化高效快速掘進等重點攻關項目,積累了經驗,增建了見識,迅速成長為了礦生產科挑大梁的骨干力量。還有千米運輸線上的“實干家”桑明輝,用“嚴、細、實”的工作作風,成為輸煤“大動脈”的“守護者”。33歲的張繼龍,好學、實干的品質,既讓他成為了技術全面、業務過硬的“技術先鋒”,也讓他成為了精通黨務工作的“行家里手”。
大學生參觀展覽館